一、现有图书阅览室1个,面积30平方,藏书600余册,报纸10余种,有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嘉兴日报、南湖晚报、中国人口报等,每星期2、4、6全天开放,全年总开放185天。
二、现有老年活动室1个,面积60平方米,有娱乐设施4套,做到每天开放。
三、另外还设有台球室、乒乓室、录像室,做到天天开放。
四、有宣传橱窗4格,黑板报一块,黑板报做到每月一期,宣传橱窗每季度一期。宣传资料有:1、计划生育宣传;2、土地水利宣传;3、卫生图片宣传等。
五、现有体育队伍一支,村男子篮球队,2007年参加了嘉善县第三届农村篮球俱乐部“西浒杯”篮球赛邀请赛,并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文艺队有两支舞龙队,两支腰鼓队,两支莲湘队,总共有队员100多名队员。
六、建立了农民学校一所,做到全年有安排,2007年共举办种养殖培训、老年人健康知识培训等10期。
西浒村七、有文明示范户,张学明、吴云峰、吴云海、俞钰新、钱蕴良等,家里都有图书100册以上,报纸5种以上,电教设备有电视机、播放设备、电脑等。
八、有线广播电视同类传输,传输入户率达95%以上,广播通响率为98%以上。
九、水泥灯光球场一块,每天对外开放,并设有三级看台;已建有1800平方米的农民休闲小公园,接装了健身器材二个点(西浒圩,北浒圩)。
十、村级简报做到每季一张,把党、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户。
十一、积极开展文体活动,2007年9月在灯光球场与镇文化站联合举行了几场文艺演出。
十二、全村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达20余万元,陶庄镇西浒村村委会
2007年,西浒村党支部、村民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主线,结合工作目标,通过气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创业发展,在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小康示范村、省级卫生村中,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协调发展。
西浒村位于嘉善县境西北边缘,隶属汾玉乡。下辖西浒、北浒、南浒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西浒港。耕地面积1622亩,东濒汾湖,南靠西浒荡,四面环水。西面和北面与江苏省吴江市黎里镇和北厍乡隔河相望,东面和南面相邻的是汾玉乡的徐河村、六聚村、民丰村等。80年代初以来,借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的优势和四通八达的水域条件,依靠水路运输,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1992年,全村328户996人,人均收入达4495元,比1982年的156.48元增长近30倍。
点铁成金贫困村走上富裕路
相传,村东面积达9700亩的汾湖,原为春秋时吴越两国的分界湖,故又名分湖。后为江、浙两省之界。湖中产有著名的汾湖蟹,味佳无比。历史上汾湖四周战乱不断,湖畔成市于宋代的水乡古镇陶庄,到清康熙年间也因战乱凋零为村落。据明、清两代《嘉善县志》所载,思贤乡下保西区有名"西顾"的村落,清嘉庆后更名为“西火带”。抗日战争时期,仅西浒尤家港就被日本侵略军放火烧毁房屋270余间。直到70年代末,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住草房,许多村民睡的是用4只氨水坛、一张竹垫子搭成的床,房内摆设几近于无,人均收入不足100元,不少村民为求生计竟要拆房卖屋,是嘉善县有名的贫困村。每工分红0.18元,只够买一包“雄狮”牌香烟。当地流传着“有女不嫁西浒村,一年到头做煞人;拆个一角八分头,买包雄狮过瘾头”的民谣。
1982年春,西浒10队率先进行农业联产承包到户试点,并且迅速在全村乃至全乡推广。西浒人开始从土地的束缚中走出。1983年,村里出现第一个水上运输个体户,以上海市场为依托,进行废钢铁的收购贩销,一年创收1万元。随即,水上废钢铁运销队伍迅速扩大,附近乡、村农民纷纷加入。1992年,西浒村657名劳动力中45%以上的人从事水上运输,其中有专业运输劳动力199人,运输船187条,全年运输纯收入高达300万元。全村245户翻建新楼房,占全村总户数的85.7%。空调器(2台)、摩托车(20辆)、录像机(22台)等高档消费品已走进西浒农家。全村装有全国程控直拨电话机30门,个体不锈钢老板刘海东还有1台"大哥大"。故又有新民谣称"七万八万不算富,楼房别墅户连户;姑娘不肯出西浒,男儿不愁讨媳妇。"
凭借特色办公司跨上新台阶
随着废钢铁交易市场的逐渐扩大,率先运销废钢铁的西浒人转向从事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购销,纷纷弃船设摊,当起不锈钢老板、铅老板、锰老板、铬老板、铜老板……,并在西浒漾、里壳荡逐渐形成颇具规模的特色金属交易市场。1992年全村有各种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老板30多个,以做不锈钢生意为主,或坐地摊收购后再转手,或办厂加工后销售,业务对象主要是上海、杭州、苏州、温州、宁波等地的厂家。据不完全统计:全村购销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的年经济纯收入为30万元。刘海东、俞小弟、吴金海、张海华等几家个体不锈钢老板的年经销额均逾1千万元。
1992年12月28日,西浒村农工贸实业公司成立。成为嘉善县首家村级实业公司。公司下属有汾玉第一废金属回收站、西浒丝织厂、华美五金工艺厂和西浒水泥预制场4家企业,村级集体企业经济刚刚起步。汾玉第一废金属回收站1992年度经济收入近14万元,全年回收销售各类废金属逾万吨,其中主要是各种不锈钢废料。西浒丝织厂主要生产衬衫布,年产值26万元。华美五金工艺厂以制作装潢铜字为主,年产值32万元。西浒水泥预制场占地1440平方米,主要生产楼板,年产值15万元。
1992年,全村筹集基本建设资金8万元、集体投入25万元,修筑长2800米、宽1.2米的水泥村道,联通每家每户;新建跨度62米钢筋水泥结构的西浒大桥;铺设地下水泥涵道长320米;为每家每户安装广播音箱。
1978年开始,村党支部解放思想,抓住改革开放机遇,从实际出发发展工业。是年投资1万多元,创办哺坊,当年获利4900元。继而又投资近10万元,办起了第一家工业企业--洛洋酿酒厂。厂房没有,因陋就简,就地解决;技术力量缺乏,向绍兴及附近地区聘请师傅。以大米、大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为原料,采用传统的酿造方式,生产白酒。1979年,酒厂正式投产,年产白酒等100吨,创利近万元。此后企业依靠自身积累,逐步扩大再生产。1982年新建汽酒车间,生产汽酒、汽水及其他饮料。1983年又新建黄酒车间,生产加饭、善酿、糯米酒等产品。1985年,酒厂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通过专家、教授精心指导,生产38°洛洋大曲、高粱曲酒、茅香特曲等新产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注重产品质量,有严格的质量检测手段,在全省产品质量抽查中,连续6年获浙江省标准计量局颁发的产品合格证书,其中高粱酒、洛洋泉酒在1992年10月出版的《浙江省标准计量监督》一书中刊出。全厂拥有全套过滤器自动化瓶装酒流水线,化验室、无菌室、培养室及水、电配套设备。总资产达150多万元,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职工110人。1992年生产各类酒2600吨,总产值达410万元,创税利32万元。被乡镇企业局评为先进企业,并获湖州市"一级信用企业"和德清县工商局"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称号。
1984年,村投资40万元办起洛洋玻璃钢游艇厂,所产游艇达几十种型号,最高时速为每小时75公里,有"水上飞船"的美誉。游船有象形船、脚踏船、电瓶船、手划船等10多种,还有农用船等。产品广泛用于公安、渔政、工商、航运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体育事业单位等。远销江苏、浙江、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广西、上海、吉林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得用户青睐。1992年创产值100万元,税利近10万元。
1989年起洛洋纺织厂,投资20万元。1991年又新增服装车间,从织布发展到生产服装,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1992年,工业总产值达500万元。
随着工农业生产持续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1968年,全村集体拥有总资产不到5万元,到1992年已拥有固定资产85万元,流动资金140多万元,总资产达到225万多元。1990年起农业投入40万元,新建机埠1座,改造2座,新建大闸1座,新修三面光渠道1200米、水泥路900米,引水渠砌石1000多米,改造低压线路,成为农村电气化合格村。1991年投资15万元,新建了1所学校,并办起幼儿园。村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全免,对考上中专和大学的学生,分别奖给助学金300元、500元。几十年来,村里一直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享受120元补助金;村退休老干部实行退休金制度,每人每月发给退休金30至45元。从1976年开始,村区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经过几年的建设,村容、村貌有了巨大的变化,一幢幢新楼整齐地排列着,屋前屋后树木成行。到1989年,全村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楼房。190户人家有200台电视机,其中彩电100多台,电冰箱、录像机、空调机等高档电器也进入村民家中。同时,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停电时能用上自发电。
村党支部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全村连续5年被德清县人民政府评为计划生育"三无"村。村风良好,已连续10年无刑事案件发生。1986、1987年先后被湖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1991、1992年连续两年被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红旗村。
这天天气很好,乘此秋高气爽的日子,特地去拜访这“西浒湖丝”有名的地方。 《陶庄镇志》里说:“《陶朱公致富奇书 》云:‘缫丝莫精于南浔人,盖由来已久。’”又云:“湖丝西浒尤佳”,即指此。南浔附近的土地、水利以辑里为最适宜养蚕,蚕丝的质量最佳,故而湖丝在明朝洪武年间早已兴起。到了清康熙之时,“西浒湖丝”始见其名。同治十二年(1873年),周氏在无意中创制了“西浒干经”,是南浔首先对辑里土丝的改良,丝佳而工廉,畅销海外各国。“西浒丝”遂一时“名甲天下”。一直要到一九二九年前后,日本、意大利等国丝业突旺,至一九三一年梅氏的“梅花”商标排挤“辑里干经”垮台为止。从此,“西浒”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浒村,由镇向南过康王寺桥,再向西南,途经一条名叫“福丁桥”的石环桥,俗称丁家桥,因附近有丁家兜,桥也为丁氏村民所建。桥耳朵上雕刻着相当古老的似人似兽的面貌,左右不同,不知是不是所谓好水的“八夏”。觉得奇怪的是两兽都是朝南,而朝北却是光面不雕,故俗语有“吃乌镇,撒南浔”的流传。看起来这两块耳朵桥石,可能是由他地移来。石桥应该有四只耳朵,不会一面不雕。这一古老的石雕,与石桥的年代似也不相符合。问过多人,也未得出个所以然来。将到西浒村外,有一座建造将近四十年的水泥大桥,名叫“开济桥”,相当坚固。村里只有一个新创的砖瓦窑,其他只有一些零零星星的务农人家。除了“下乡店”卖些香烟杂货外,竟然无一店面可寻,萧条景况,不难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