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张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淹底乡东北部,相距2公里,是洪洞县淹底乡大村之一。全村东西长约3华里,南北长约1.5华里,地势属半丘陵半平川地带,人口居住较为集中,村民居住房屋以现浇顶和砖窑为主。洪淹公路由村中南北穿过,村委大院和学校均座落在路东的村中心制高点。交通条件较为便利,正南2华里与临汾至孔峪公路相接,正北5华里与309国道相接。西与迪村为邻,东靠后泉村,南与淹底村为界,北与乔泗村隔河相望,全村共780户,3012口人,分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000余亩,属农业村,机井50余眼,变压器8个,引沁入汾工程由村东向南而过。现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因特殊的历史背景,在解放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村民大都以造“双响炮”为生。抗日战争期间,孙明烈在此成立了著名的“南垣爆炸队”,大小庙宇、戏台等古建筑曾遍布全村,遗憾的是临汾攻坚战中急需大批木料,故被拆支援于解放战争。
上张村素有“张姓居多,择上而居”之说,据村民传说古称“凤凰村”,遗憾的是文革期间规模较大的张姓家庙被毁,相关文字记载已不可再寻。据说张、王、卢姓从陕西迁移至此,现村中以张、王、卢、许四大姓居多,其次有郭、吴、刘等姓。出土过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文物,曾被新加坡电视台作为“中国新闻”报道过。据张姓一兵备道台墓碑及张姓和卢姓家谱记载,该村在明朝时称洪洞县望日乡张石上里上张村。
在解放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村民大都以造“双响炮”为生。抗日战争期间,孙明烈在此成立了著名的“南垣爆炸队”,大小庙宇、戏台等古建筑曾遍布全村,遗憾的是临汾攻坚战中急需大批木料,故被拆支援于解放战争。 1945年上张村就有了农会组织,农会主席叫刘永清,最早的共产党员叫刘金泉,也是最早的党支部书记(1946—1952年),与农会主席刘永清领导群众进行反奸清算、土地改革、支援三年解放战争,1952年春成立上张完校——南垣第一所小学;第二任党支部书记张兴礼(1953—1956年),组织互助合作化,1954年建携前、携升、携进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冬全村实现了高级合作化;第三任党支部书记王正其(1956—1957年)组织群众参加曲亭水库、虎头山、三条沟水利工程,1963年春创畜产院,1964年拉电建磨坊、建大队砖窑。
上张村素有“张姓居多,择上而居”之说,据村民传说古称“凤凰村”,遗憾的是文革期间规模较大的张姓家庙被毁,相关文字记载已不可再寻。据说张、王、卢姓从陕西迁移至此,现村中以张、王、卢、许四大姓居多,其次有郭、吴、刘等姓。出土过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文物,曾被新加坡电视台作为“中国新闻”报道过。据张姓一兵备道台墓碑及张姓和卢姓家谱记载,该村在明朝时称洪洞县望日乡张石上里上张村。
上张村,位于淹底乡东北部,相距2公里,是洪洞县淹底乡大村之一。全村东西长约3华里,南北长约1.5华里,地势属半丘陵半平川地带,人口居住较为集中,村民居住房屋以现浇顶和砖窑为主。洪淹公路由村中南北穿过,村委大院和学校均座落在路东的村中心制高点。交通条件较为便利,正南2华里与临汾至孔峪公路相接,正北5华里与309国道相接。西与迪村为邻,东靠后泉村,南与淹底村为界,北与乔泗村隔河相望,全村共780户,3012口人,分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000余亩,属农业村,机井50余眼,变压器8个,引沁入汾工程由村东向南而过。现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
上张村有山林12851亩,其中毛竹林4157亩?用材林2900亩;茶园698亩;农田1009亩?林业占主要地位?1949年前交通不便,山货出运全赖肩桃背驮至溪边,扎筏撑运出境。1963年公路建成后,运输畅通,集体经济逐步增长。1964年发动100名青壮劳力,先在南坞山荒坡垦造梯地种植杉树,以后坚持逐年造林百亩,使森林面积不断扩大?至1992年,杉木蓄积量达3000立方米,年可砍伐100立方米?毛竹是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改革开放后,落实山林家庭承包责任制,毛竹产量上升,蓄积量自50年代初的10万株增至1992年的66万侏,度产毛竹从2万支增至22万支副产品毛料也相应增多,1992年为1.4万件?1984年办起2家个体扫帚厂,产品出口日本?1987年,村成立林产品服务部,为林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发展笋竹两用林基地2300亩,1992年产鲜笋45万公斤。
南坞山海拔高,多云雾,气候适宜,有利于茶叶生长和叶芽保嫩,使茶叶质量具有色泽鲜嫩、味甘清香特色,是安吉县优质云雾茶产区。每当春茶上市,慕名采购者络绎不绝。旧时多采野山茶,手工制作,产量不高。1962年开垦荒山栽茶,建立集体茶园;70年代采用机械制茶,1991年改进制茶设备和制作工艺。1992年,茶厂生产能力50吨,产品有龙井、白片、碧螺春、毛峰、炒青和各级烘青。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社会公益、福利事业较弱,大量流动人口在我村租房屋住,给我村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在锡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根据党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意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并结合本村实际,提出"以实施盘活土地资源、加快资金循环运行、综合资源开发、依托城市发展、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增加农民收入、造福子孙后代"的工作发展思路。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5620元增加到7470元。
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 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社会公益、福利事业较弱,大量流动人口在我村租房屋住,给我村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 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在锡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根据党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意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并结合本村实际,提出“以实施盘活土地资源、加快资金循环运行、综合资源开发、
1949年前,仅有私塾1所,供富家子弟读书?1950年始办小学1所?1990年上半年,投资17万元,建成完全小学,占地面积1550平方米,二层教学大楼建筑面积656平方米,现有6个班级,在校学生173名;对7名畲族儿童入学免收学费。1992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率?毕业率均为100%,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前茅?1952年开始采取上夜校?互教互学等形式,扫除文盲率达90%。有10多名学生考取大中专院校,高中毕业生200多名,25岁以下青年普遍受过初中教育?1985年,村内建起电视地面卫星接收差转台,覆盖率达90%以上。每逢节日,村里组织文娱体育比赛活动和传统节目舞龙表演,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社会风气淳朴,1989年被评为安吉县综合治理达标单位。
1969年开始建立合作医疗制度,设立医务室,开展防病治病?消灭血吸虫病?除四害等工作?合作医疗站有固定资金1万余元,建立起初级医疗保健体系,村民健康得到保障,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对现役军人?村干部?老干部?孤寡老人?企业负责人已实行养老保险,使之老有所养?1992年被评为安吉县十个“明星村”之一。
南坞山大铺岗有5支山峦自村南奔放而下,延伸上张村内,俨若五龙翔舞,气势磅礴,悬崖壁立,岩石嶙峋,一涧从山间出,泉水清澈。山上竹木茂密,蓊郁葱茏,景色优美,历来文人墨客慕名来游者,留传不少奇闻轶事。半山有一石如古佛,称张坞石佛,俗称石和尚,系鄣南胜景。 从村区出土的古陶,经考证为东周遗物(现藏安吉县博物馆);又发现古村废墟,证明这里早已是人烟稠密的村庄。《杨氏宗谱》载:因金人侵扰,杨氏随宋室南渡,先至宁国西之双桥,继而其裔无意于宦游致仕,来孝丰南乡张湖,见风景秀美,恋恋不舍,遂卜居于此。长期来耕读传家,子孙繁衍,迄今已传25世。又据1963年尖头山附近发掘清道光年间墓葬,墓主杨藻元,官至“皇清大学士”。此外有乾隆三十七年墓碑,刻有“申侯府君”,旧县志亦有申侯、殿侯兄弟同登乡榜记载。杨之晃少习举业不得志,改为学医,10余年后医声大著,并擅长书法。杨氏府邸,鳞次栉比,门庭深邃,每幢宅院均有四五进或六七进,画栋雕梁,檐牙高啄,廊庑庭院,幢幢相连,自然形成村落,构成古建筑群体;村内官第门墙和旗杆石尚存,足见当年曾显赫一时。
太平军占领时,杨氏有许多人参军。太平天国失败后,返回家园,乡亲大都死亡流散,人口不复当年。外地人陆续迁入,垦荒种植。至今上张除杨氏外,姓氏多至108个,多数为河南、湖北、安徽及浙江的台州、处州、绍兴、金华等地移民。其中尚有畲族6家,勤劳耕种,发展生产,畲汉两族人民彼此相处和谐,互通婚姻。
端午节
端午节活动已十分丰富多彩。“端午悬蒲艾于门,造角黍,黑饭以馈遗亲戚者。以雄黄、菖蒲泛酒饮之,仍用以抹小儿诸窍。复以色丝为索,名长命缕,系其臂足,煎百草为汤,老幼毕浴。社庙备龙舟竞渡,几至旬。”
拜年的纸蓬包
按旧习,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都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没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八月十六度中秋
每年夏历八月十五日夜晚,举国上下,家家户户都要畅叙一堂,共赏明月,同食月饼,欢度中秋佳节,以享天伦团圆之乐。可是浙江省宁波地方欢度中秋节,却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六,说起原由,还有一段故事。 传说,南宋宁宗时候,有位宰相名叫史弥远,是明州(今宁波)人。他权势日盛,专权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但他热爱故土。每年夏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总要从京城临安(今杭州)赶回宁波,与亲属团聚,与民同乐,一起赛龙舟,赏明月,吃月饼,共庆团圆。 有一年,中秋节前夕,史弥远因处理朝廷公务,迟了一天,骑马急急赶回明州,行至中途,因急于赶路,马又失蹄,坐骑受伤,只好回宿绍兴。等到第二天赶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
史弥远心中非常苦恼。因为年年中秋,都如期赶到,今年中秋迟了一天,不能与民同乐了。谁知明州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那天,从早思盼到夜晚,还不见史弥远回来,就一直未过中秋,等着他回来。直到八月十六日,史弥远赶到,才一起欢欢喜喜,共庆中秋佳节。从此以后,明州百姓就把每年夏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的风俗,改为八月十六日。一直从南宋延续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