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网创业频道
东方财富创业频道是由东方财富网倾力打造的专注于报道创业资讯、投资融资、创新型商业模式的综合资讯大平台,是为创业者或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和前瞻性指导的重要而有力的信息获取渠道,和网络孵化器。
[1]一、孵化器必须赢利。我曾经在以往的文章中提到过这一点,现在我仍然认为盈利是衡量孵化器的基本标准。我唯一要强调的是,有的创业孵化器/项目过于关注教育(如The Next 36等项目),没有足够重视其投资回报(创业孵化器可以视为风险基金).
当下,许多创业孵化器的问题是它们没有把创业教育或投资回报作为其经营运作的主要目标/结果。相反,它们主要关注“设施建设”——非创业孵化器尤为如此。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创业孵化器不能以这种方式建设,而应当着重培育现有的成功(和大型)企业,并将一部分投资回报和成功经验再投入到创业生态系统中。硅谷发展的基础在于那些成功的大型公司及其创业者。
二、孵化器设立的基础并不均等。我在关于创业导师的文章中提到过这一点,在与萨拉的对话中,我也提到其中的部分内容:“创业孵化器克隆了其他项目的成功模式,并不意味着该孵化器也可以取得成功。”每个创业生态系统都有所差异,创业孵化项目需要适应周围的环境。我在此举个简单的关于大学的例子:大学分为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二流大学和三流大学。某些大学在理科方面排名靠后,可能文科排名中等;而某些大学在文科二流,可在其他方面属于一流。创业孵化器亦是如此,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几个级别。某些孵化器擅长帮助企业融资,而其它孵化器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擅长。
三、孵化器仍属新生事物。正如我们所知,孵化器出现的时间很短。即使您认为孵化器产生于互联网泡沫时代,这也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任何事物成熟,展现出重要意义的量变都需要更长的时间。那么,我们将会看到众多在融资方面成功的孵化器吗?这一点我无法确定,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我所知道的是,目前成功的衡量标准(初创企业离开孵化器后成功融资)不能全面反映实际的成功情况。正如我们所知,完成融资并不是成功,这只是一些创初企业要做的工作。虽然创业者当时确实感觉是成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融资是所有公司使用的标准,但是我们应该关注初创企业带来更多的退出(未来的3-5年甚至以后),以这种方式衡量成功。但是,投资机构的退出很难与孵化器的成功有必然联系。许多退出是在企业成立7-10年后发生的,很难将此时的成功退出与孵化器相关联。
四、孵化器的优胜劣汰。孵化器的数量仍在增加,但是不会永远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看到孵化器的数量出现下降。有些孵化器在投资回报方面表现较差,无法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有些孵化器未能培育出足够多优秀的初创企业,未来创业者将不会担心加入的困难。孵化器的优胜劣汰会有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并不是处在岌岌可危的泡沫中,地球上的所有孵化器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此外,考虑到大多数初创企业实际上都失败了。孵化器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呢?
五、孵化器专业化。我们已经看到过许多专业化的孵化器项目,而且我认为这种趋势未来仍然持续下去。这一点不无道理,为了实现孵化器的成功,当地生态系统需要具备必要的要素:合格的入驻申请企业(包括许多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生)、天使和种子投资者、风险投资者、合伙人、客户和收购方。如果某个地区不具备上述所有要素,打造成功的孵化器就变得非常困难。有些城市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生态系统是完整的;例如,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拥有非常庞大的游戏产业。在那里运作专业化的游戏创业孵化器完全可行。但是,在蒙特利尔市创建B2C初创企业比较困难,因为整个产业链非常薄弱。
六、孵化器差异化。除专业化(例如在某个特定垂直领域内)外,我认为孵化器需要更多差异化。应该具备不同的孵化周期、清晰的目标(不是所有的孵化器都关注企业融资)、独特的机遇(例如把创业者吸引到硅谷)和关键的合作伙伴等等。孵化器需要思考其独特的价值定位,这样才能有所差异,并脱颖而出。创业者需要发现每个孵化器的独特价值,从而确定最适合的孵化器。
在采访过程中,萨拉·尼德曼要求我给准备入驻孵化器的企业提些建议。最简单的建议是与孵化器已入驻的企业和创业导师沟通,询问他们的经验、项目如何运行、带来的价值、以及优劣势等等。任何孵化器都不是完美的,而且无法确保成功。我想说的是,创业者需要从经验中获得两件事情:学习与关注。我们难以对“学习与关注”进行量化,但这是初创企业初期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创业孵化器的宗旨应当是帮助初创企业学习与关注(而非筹集资金).
学习+关注=加速创造价值。
创业者学习与关注的效率(保持业务关注的同时持续学习)越高,企业成功的速度就越快,实现成功的机率也就越大。如果孵化器想实现自身及初创企业的持续成功,就应该注重创业孵化项目的设计,在学习与关注方面(而非融资)进行优化。
大家都知道,微软正在进军孵化器领域,之前在以色列发布了首个自己管理并运营的孵化器。Azure孵化器与 Kinect 孵化器不同,微软就是这个新项目的所有者及运营者,现在打算将触角伸及全球,包括印度和中国,但这个孵化器不是YC的复制品,不参与股权,不为创业公司提供现金,那到底要干嘛?本周五,中国区孵化器将会宣布其首批特殊的创业公司,选择的都是那些已经有了产品和终端用户的云计算公司。
在中国,利用市场清晰且已被证明的市场拉拢公司比较典型,所以不难发现微软就在朝这个方面发展,据微软加速器总监David Lin透露:这个孵化器还有一个关键不同,就是孵化器与微软的研发园区坐落在同一个地方,在特拉维夫和班加罗尔也如此。
据Lin透露,微软北京研发园区是微软亚太地区研发总部( Microsoft Asia Pacific R&D HQ),10万平方米的园区内有工程师及科学家共2000多人,有20个顶级内部导师,包括6位IEEE会员以及经验丰富的经理,他们在软件、IT、技术方面都有丰富的专业经验。挑选的也是已经拥有产品与用户的相对成熟的创业公司,微软将之归类为A级创业公司,发展到这个水平的公司更适合微软现在提供的资源以及培训。
借助中国区孵化器,微软就有机会在成长中的中国区云计算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其实微软不是第一家对孵化中国创业公司感兴趣的美国企业,就在今年,一家中国大财团以及美国金融机构联合发布了有清华背景的首家硅谷-中国科技孵化器InnoSpring,另外还有Global Accelerator Network (前身TechStars Networks)成员之一的Chinaccelerator,它同时也是去年Tech Crunch Beijing冠军Order With Me的孵化器)。
微软同时也在利用这个孵化器推广自己的云计算平台Windows Azure,所挑选的创业公司事实上适用于多个平台,包括开源平台,据了解,所挑选的其中七家公司事实上都是基于开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