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优桂33

汕优桂33

中文学名 汕优桂33
审定时间 1985
稻属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基本信息

亲本来源:珍汕97A(♀)桂33(♂)

选育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类型:籼型三系杂交水稻[1]

适种地区:华南地区作早/晚稻,长江流域作中稻/迟熟晚稻栽培

审定时间: 1985
作物种类: 水稻
审定编号: 桂审证字第036号
品种名称: 汕优桂33
选育单位: 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 汕优桂33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1981年用珍汕7不育系与ⅠR36×ⅠR24杂交育成的恢复系桂33(原编号3624—33)配组而成的早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特征特性: 株高107厘米,株型集散适中,叶片窄长挺直,每亩有效穗16.4万,每穗总粒数147.5粒,实粒数125.9粒,结实率85.4%,千粒重27.4克。分蘖力强,繁茂性好,适应性广,对肥料利用率高。据试验每亩吸收1斤纯氮可生产稻谷29.45公斤,比汕优2号多3.15公斤。分蘖速度较快,分蘖高峰期比汕优2号早五天出现,全生育期和汕优2号、6号相似或稍早。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纹枯病亦轻,抗褐稻飞虱。出糙率80%,精米率73%,完整米率61.8%,含蛋白质8.3%,淀粉76%,脂肪3.08%,米胶长度29毫米,直链
产量表现: 1981~1982年在广西水稻研究所组合比较试验,早造亩产501~620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6.9~10.2%;晚造亩产464.7~473.15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4~13.09%。 1982~1984年参加自治区区试,早造平均亩产505.75~517.75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2.3~10%;中造平均亩产625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9.9%;晚造平均亩产423.05~434.2公斤,比汕优2、6号增产1.3~15.17%。 1982~1983年参加南方杂交晚稻区试,平均亩产419.9~426.85公
栽培技术要点: 1、培育多蘖壮秧,每亩插植2万蔸,保证返青成活有6~8万基本苗。 2、多施农家肥做基肥,重施磷、钾肥,适施氮肥,施肥采用“前重、中补,后轻”的原则,每亩施纯氮量12.5公斤左右,可获500公斤产量。 3、搞好水份管理,适时露晒田,灌浆后保持田土干干湿湿,不要断水太早。 4、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审定意见及适种范围: 汕优桂33生育期与汕优2号相似或稍早,抗性和产量均优于汕优2、6号,可在汕优2、6号的种植地区推广,即可在南方稻区的华南南部做双季早稻,在其他地方做中稻或晚稻。
审定情况: 2007年5月17日退出\桂农业发[2007]24号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