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魏县

河北魏县

目录导航

中国鸭梨之乡---河北魏县-梨香水城

             

      魏县鸭梨以传统的优势和优良的品质而名扬海内外,并获多项殊荣。魏县鸭梨在1985年获得河北省果品品质鉴评会鸭梨品系第一名,1995年被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鸭梨之乡”的基础上,自2001年以来,先后获“河北省优质产品”,两次“河北省名牌产品”, “中国名优果品”,连续五届中国北方农副产品暨农业技术交易会“名优农产品”,首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优秀展品银奖;魏县也先后获得了“河北省优质梨生产基地县”,“中国鸭梨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特产之乡建设先进单位”,“河北省无公害果品工作先进单位”,“十五期间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先进单位”,“ 科教兴林活动年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地名由来

“魏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

“魏县”之名历史悠久。据《魏县志》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魏县,此为“魏县”县名之始,距今长达2200年,且世代传承,沿用至今。魏县县名来源于战国时的魏国国名,时魏域位于黄河之东,济水之西,地势显要,被誉为三魏重镇,晋齐咽喉,燕、赵、吴、楚孔道,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魏武侯遂建次都于魏域,并一度成为国都。据《魏县志》载:武候建礼贤台(又名魏台)招贤纳士,建会盟台广交诸国,公元前335年,苏秦主持的六国抗秦会盟地址就在魏域古洹水镇,时魏域投尺书号令天下,天下诸侯莫不知魏名。故《史记·魏世家》载:“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魏国成为战国时强国之一。为纪念这段繁荣昌盛的历史,汉初以魏国国名命名魏县。以县命魏,全国仅此一家,可见“魏县”的命名理据源远流长,从一个侧面窥视了魏域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形象。

 

魏县历史

春秋先后为卫、齐、晋地。战国为魏国次都。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建棘蒲县于魏域。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设魏县,(治今于村),属魏郡。三国属魏州魏郡。西晋属司州魏郡。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析置昌乐县,属相州魏郡。

  天宝七年(748年)魏县省入昌乐县。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魏县,属魏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在魏域析置漳阴县,大业初省漳阴入魏县;隋末李密取之,寻为窦建德所辖;未几,宇文化及趋魏县僭帝位,国号许。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漳阴县,贞观初省入魏。

  天宝三年(744年)移治旧县庙。五代属兴唐府。

  北宋属河北东路大名府,熙宁六年(1073年),县治移洹水镇(今魏县村)。

  金大定七年(1167年),分魏域北部置广平县。元属中书省大名路。

  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治移五姓店(今魏城镇),洪武十年(1377年)大名省入魏县,三十一年(1398年)复设大名县。

  清属直隶大名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省魏县入大名、元城二县,属直隶冀南道。

  1940年6月复置魏县。1949年8月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58年11月,魏县并入大名县,1961年5月,魏县建置恢复,属邯郸专区。1968年属邯郸地区。1993年改属邯郸市至今。

 

历史遗迹

       魏域早在7000年前即有人类聚居,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曾发生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出现了许多知名人物,凝结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魏县文物古迹众多,从上古时期到清代,各个时期多有遗存,古城镇、古寺庙、古道路、古桥梁、古石刻、古墓葬等一应俱全。

   1、古驿道。据先秦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7000年前魏域已有了人行路。5000年前形成了驮远路。大禹治水,陆行乘车,由回隆入魏域,形成了境内贯穿南北的车马大道。商朝七迁其都,河禀甲时迁相(今内黄县),境内形成了殷都至曲周太平仓、沙丘行宫之间的官路,这条古道南起殷都(今内黄县),自宋村入魏境,经今泊口、马头、双井、德政、罗庄等16个村出境,长约70里,俗名“殷路”。早在商代我国即有邮驿制度,每隔30里,按规模大小设“邮”、“亭”、“驿”、“传”四等驿站,魏县设有蒋村、双井、西寺堡、方里集、北皋、罗庄、集村等10个驿站,境内交通四通八达,为“晋齐燕赵吴楚通衢”。这条古驿道,对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军事、政治、邮驿有重要价值,沿这条古驿道形成的一系列古地名,形成一条地名文化长廊。

   2、古城遗址。魏县治历经于村、旧县庙、洹水、今魏城镇4处于村古城。位于今魏城镇东北13公里处,是西汉至唐代的县治,建于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古城垣规模宏大,周长近万米,以沙石胶土砌筑,曾是西汉都尉府驻地。地下5米深处尚存断续城墙基。史称汉城,建治968年。

   旧县庙古城。位于今魏城东北14公里处,唐天宝三年(744年)建。规模不详,现存有旧县庙碑一道,建治329年,史称唐城。   洹水古城。位于今魏城西南15公里旧魏县村,宋熙宁六年(1073年)建,原为洹水县治,规模不详,现存2米高石狮一座,建治297年,史称宋城。

   五姓店古城。原城址即今魏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古城垣初为夯土墙,周长2600米,高7米,宽8米,护城河深5米,设东西南北四门。弘治四年(1491年)建门楼4座,东为“迎恩”,西为“南宾”,南为“望远”,北为“拱辰”。城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各种庙宇18处,衙门5处,牌坊8处,古桥梁5处,古塔1处,古城存387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毁于水灾。

   3、古遗址。魏县古遗址众多,已发现现存最早的达5000余年的历史,主要有尧帝子“丹朱夜游台”遗址、大禹治水的“黄河故道”遗址、周“洹水城”遗址、春秋“葛筑城”遗址,战国时魏文侯所筑“礼贤台”遗址,苏秦会六国诸候的“会盟台”遗址,春秋时的“烽火台”遗址,西汉“盖公台”遗址,三国曹操疏通的“白沟”遗址,隋末李密所筑的“卧牛城”遗址,唐李世民大战刘黑闼战场遗址,唐末李克用大战“白龙潭”遗址,宋真宗御驾亲征驻地“回隆”遗址等计36处。此外尚有自唐以来修建的寺庙遗址38处,仅唐代所建寺庙多达18个。主要有:唐敬德监工修建的罗庄村“白龙庙”遗址,蒲潭营村的“观音寺”遗址,唐贞观年间的大严屯村“千佛寺”遗址,狮子口村达摩法师颂经传道的“万佛寺”遗址,建于唐高宗年间的“兴国寺”遗址、“文殊寺”遗址,宋代“白佛寺”遗址,明代“观澜寺”遗址等。据志书记载及民间传说,各寺庙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建筑庞大、气势非凡,对冀、豫、鲁、晋四省乃至全国影响巨大。

   4、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魏县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46处,主要有:汉司隶校尉盖宽侥墓,晋刘太后墓,唐郯国公张公谨墓,宋郑王潘美墟,明俭都御使郭恩极墓,两淮盐运使薛墓,副都御史郑国仕墓,清考据专家、辨伪学家、著作家崔述墓等。特别是位于沙圪塔村南的清大理寺卿崔维雅墓,占地12亩,墓前左右两侧排列石人、石马、石羊、石猪、华表等石像24件,为石家庄以南、邯郸以东、聊城以西、安阳以北,古墓陪葬品之冠。

魏县特产

冀南牛介绍:

       产于河北魏县。体躯强壮,肌腱发达,耐粗饲料。体格中等,结构紧凑匀称,骨骼坚实粗大,肌肉发育良好,皮肤薄而富弹性。头端正,鼻孔大,口方平。公牛头稍宽,眼大有神,颈粗短,垂皮发达。成年公母牛均有角,对称,毛色以黄、红为多。四肢粗壮,运步较快。其体长大于体高,为役用牛的良好体型,产肉性能亦高,肉多脂少,色红新鲜,为烹制菜肴的上好原料,牛皮可制革,用于加工皮鞋、皮箱等

 

神话传说

魏县鸭梨传说

       相传上古时代,玉帝派娇儿天龙下凡体察民情。古黄河当时流经魏县,天龙沿河来到魏县泊儿村,化作长工,济世扶贫,惩恶扬善,匡扶正义。

       沿河附近村,有一男子叫杜郎,与双目失明的母亲相依为命。杜郎生来为人正派,和睦乡邻,并以孝敬母亲而闻名乡里。杜郎整日早出晚归,苦于耕作,换取薄银给母亲四处请医抓药,医治双目。天龙闻听后,为探虚实,决心亲自试探一下。一天,杜郎从田里忙完回家。路上,天龙化作一位老人,病倒在路旁。杜郎见后,急忙上前询问,并把天龙背回家中,抓药煎药喂药,照顾倍至,天龙深受感动。

       有一天,天龙把杜郎叫到身旁,问其有何要求。杜郎说,我什么也不求,只求一治眼良方。天龙随即为他母亲开了一剂药方,并交待说:药好抓,但药引子难求。杜郎一听能治母亲眼病,急忙说,不管什么药引子,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要找到。天龙说,药引子就是人肉。杜郎说,这好办,为了母亲双眼早日重见天日,从身上割下一块肉何难?就这样,在杜郎的精心照料下,经过天龙药方的医治,杜郎母亲的双眼很快重见光明。

  天龙回到天庭后,和各位天仙讲在人间的所闻所见。妹妹天女被杜郎人品所打动,产生了爱慕之情,决心下凡到人间见一见杜郎。但天庭有规,仙人不得下凡。天女一次次求哥哥天龙相助,天龙被妹妹的痴情所动,就设法让妹妹私自下凡,并在下凡前到百果园为天女摘了一束梨枝。交待说杜郎的村附近有一片杜梨树,你下去把梨枝嫁接到杜梨树上,结出果实后,一可以食用,二可以卖些银两度日。

  天女下凡后,见杜郎一表人才,爱意更浓,决心与杜郎结为夫妇,并把带来的梨枝让杜郎嫁接到了杜梨树上。经过杜郎的精心培植,代代相传,演变成了今天的鸭梨。夫妻俩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其乐融融。玉帝得知后,大发雷庭,派天兵天将把天女抓回天宫,但天女带下来的梨枝培植出的鸭梨树却留在了人间。

  天女回宫后一直思念着杜郎和自己的孩子,日渐憔悴。玉帝不得已同意天女每年梨花盛开之时下凡与杜郎见上一面。后人为感谢天女给魏县带来鸭梨之恩,在每个梨园最大的梨树下建庙供奉“梨花仙子”(即天女)。同时,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把最大最香的梨摆上祭桌,以谢天恩。

乡土文化

          魏县地处冀、豫交界处,因而中原文化在魏县大地自然融合,兼容并蓄,逐步形成魏域的乡土文化,这种文化特色,在民俗文化方面表现较为显著。

       魏县民间艺术形式繁多,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上留传下来的有斗牛、戏马、社火、划旱船、骡马会、骑驴舞、推花车、高跷、背阁、扇子舞、扭秧歌、舞狮、舞龙、花鼓、花棍、抬猴、压杆、霍杆等28种;传统剧种有落子腔、四股弦(五腔调)、高调(豫剧)、坠子、大平调、皮影、河北梆子、二黄(京剧)等;民间工艺有剪纸、泥塑、刺绣、面塑、木刻、花灯、木版画、纸扎、云灯等。特别是魏县舞龙,历史久远,源远流长,相传“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始于魏县,舞龙式样繁多,有单龙舞、双龙舞、三龙舞、五龙舞;龙的小大各异,小则1米,长则50米;每年的二月二,魏县民间都要举办舞龙赛,参加舞龙村庄众多,其中泊村舞龙艺术最佳,先后获邯郸市舞龙赛第一名,代表河北省参加国际舞龙比赛,获国际舞龙赛第四名。中央电视一台于2003年2月28日(大年初一)新闻联手中报道了泊村舞龙的实况,魏县的舞龙传遍了中国。

       魏县龙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民间以众多的、系列的、完整的、活龙活现的龙的故事,说龙、唱龙、写龙、画龙、舞龙的形式颂扬龙的精神,至今流传着上古时期玉皇大帝之子天龙(蛟龙),为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奉旨下凡魏县泊村,当长工,浇菜园,种高粱,赐神果(鸭梨),除鳖精,抓妖怪,惩邪恶,降甘霖,为百姓医治百病,福泽华夏大地,使蛟龙成为惩恶扬善、救民灾难、造福于民的英雄化身,由此,泊村传为“龙都”所在地,魏域被誉为龙乡,龙文化专家视为中国龙的发源地。其祈雨文化,影响久远,人数众多,规模宏大,全国罕见。汉武帝时期,魏县令赵夔自炎祈雨,唐太宗时期,县令崔钰纵身急流堵决口等……这些内容丰富的记载,形成了底蕴丰厚的龙文化,成为一种宏扬正气、团结向上的一种民族和合精神。为开发魏县龙文化,县委、政府于2000年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龙乡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及龙文化游戏开发办公室,组织专人对龙文化进行研究开发。现已出版十余万字的《华夏龙乡记》一书,完成了十集电视连续剧本编撰;与外商签订了共同开发意向书。不太久远,一个大型龙文化旅游点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行政区划

         魏县辖1个街道办、7个镇、14个乡:魏州街道办、魏城镇、德政镇、北皋镇、双井镇、牙里镇、车往镇、回隆镇、东代固乡、棘针寨乡、沙口集乡、野胡拐乡、仕望集乡、前大磨乡、院堡乡、南双庙乡、大辛庄乡、大马村乡、边马乡、张二庄乡、北台头乡、泊口乡。县政府驻魏州街道办魏州路。

       魏州街道办 街道办驻南关村。辖19个社区:魏集、杜疃、东关、南关、西关、三田、岗井、谢疃、东小门、西小门、河里东、河里西、常小庄、冯小庄、皇小庄、石辛寨、吴辛寨、冯辛寨;

魏城镇 镇政府驻魏集村。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9.49万。辖19个社区、29个行政村:北罗营、白仕望、小北关、王辛寨、栗辛寨、南辛寨、范辛寨、李辛寨、西南温、东南温、南温店、董河下、朱河下、梁河下、刘河下、高刘庄、后王、前王、常于、魏于、孟于、马于、邢于、靳于、康疃、庞庄、疃上、赵寨、王营。

  德政镇 镇政府驻德二村。面积24平方千米,人口2.28万。辖17个行政村:德一、德二、德三、德四、刘庄、大寨、安上、王庄、西马庄、后小寨、前小寨、生熟疃、青华里、前西营、后西营、柏二庄。

  北皋镇 镇政府驻北街村。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6.12万。辖50个行政村:北街、东街、南街、西街、苗村、栗村、陈岗、小凹、大凹、沙窝、屯北、屯南、屯中、屯西、邵岗、王岗、焦岗、孟岗、江岗、关岗、孙庄、陈村、蒲潭营西、蒲潭营东、蒲潭营南、旧魏东北、旧魏西北、西坡头、南坡头、北坡头、东坡头、李谢庄、姜谢庄、王谢庄、东张岗、西张岗、旧魏后、西李岗、东李岗、南刘岗、北刘岗、前石岗、后石岗、西上前、西上后、六座楼、西康疃、东康疃、张柴曲、杨柴曲。

  双井镇 镇政府驻双井西村。面积49平方千米,人口4.25万。辖32个行政村:双井西、双井东、双井南、双井北、张照河、北照河、姬照河、李照河、东北庄、前文义、后文义、付夹河、后王圈、前王圈、木南、木东、木西、东圈、茜圈、董圈、陈圈、樊圈、贾圈、野庄、永东、永西、东寨、西寨、更化、河南、刘深。

  牙里镇 镇政府驻牙里北街村。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5.06万。辖33个行政村:牙北、牙东、牙西、牙南、侯东、侯西、小侯、西侯、西吕、靳庄、曹庄、牛庄、安庄、赵庄、任村、母街、冯屯、苏庄、卞村、胡村店、长兴东、长兴西、南长兴、西长兴、前大堡、后大堡、北杨庄、南杨庄、西南庄、后马庄、西刘庄、西楼底东、西楼底西。

  车往镇 镇政府驻车往东村。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3.94万。辖26个行政村:车往东、车往西、郝村南、郝村东、郝村北、郝村中、前仓口、西仓口、东仓口、北仓口、大仓口、王小屯、霍小屯、郭小屯、保定庄、黄甘固、杨甘固、旧魏东、旧魏西、秦庄、口头、小营、东尚、栗庄、南尚西、南尚东。

  回隆镇 镇政府驻北街村。面积44平方千米,人口4.75万。辖29个行政村:北街、东街、西街、六上、西赵、东赵、后赵、步庄、冯庄、南营、南街东、南街西、孔大汪、李大汪、常大汪、崔大汪、前朋固、后朋固、后张庄、前张庄、南栗庄、刘庄营、东韩小汪、西韩小汪、南韩小汪、东梁小汪、西梁小汪。

  东代固乡 乡政府驻东代固村。面积29平方千米,人口3.06万。辖15个行政村:东代固、北代固、西代固、房小庄、翟小庄、前阎庄、后阎庄、前罗庄、后罗庄、北张庄、张固、邵东、邵西、邵中、邵后。

  棘针寨乡 乡政府驻棘针寨村。面积28平方千米,人口2.23万。辖15个行政村:棘针寨、南寺庄、北寺庄、仁里村、邓二庄、马胡寨、里八庄、老君堂、相公庄、徐小庄、前屯、后屯、王横、侯庄、义井。

  张二庄乡 乡政府驻张二庄村。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5.19万。辖34个行政村:张二庄东、张二庄西、张二庄北、南英封西、南英封东、第六店一、第六店二、第六店三、张庄前、张庄屯、后普安、东普安、西普安、北英封、韩田教、北辛庄、南辛庄、东中烟、刘田教、大严屯、曹田教、北留固、南留固、南刘庄、军寨、平村、礼教、阎庄、中烟、西烟、宋屯、路庄、北善。

  沙口集乡 乡政府驻沙口集村。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4.29万。辖26个行政村:集东、集西、斗门、南沙口、郑二庄、陈小屯、大杨庄、小杨庄、南北拐、北辛庄、段家庄、东张庄、李家口、沙圪塔、陆十疃、小斜街、大斜街、牛冯庄、杜二庄、河沟、岗上、刘屯、大庄、马头、漳河、大屯。

  仕望集乡 乡政府驻仕望集村。面积24平方千米,人口2.07万。辖17个行政村:仕北、仕南、仕中、陈庄、胡庄、砖井、张街、崔阁、何庄、浅疃、前连街、后连街、贤孝门、郭家堂、刘家拐、张仕望、郭仕望。

  野胡拐乡 乡政府驻野胡拐西村。面积26平方千米,人口2.00万。辖16个行政村:野胡拐西、野胡拐东、高八庄、连路固、前红庙、东红庙、西红庙、冯红庙、霍家庄、大路固、合义、大王、蔡中、蔡东、蔡西、岸上。

  北台头乡 乡政府驻台西村。面积27平方千米,人口2.37万。辖13个行政村:台西、台东、台前、台后、西汤、乔小庄东、乔小庄西、西野马、方里集、杜甘固、小王庄、南台头、尹甘固。

  前大磨乡 乡政府驻前大磨村。面积37平方千米,人口2.83万。辖29个行政村:前大磨、郭枣林、李枣林、连枣林、白枣林、后崔村、前崔村、(杜枣林:以合并到其它村庄)、西王庄、李才曲、连才曲、任才曲、韩才曲、栗才曲、后才曲、后大磨、恩善会、和顺会、公议会、东善会、后寺、前寺、张庄、破井、任户、连户、南户、魏户、东薛[民间有歌谣:七枣林八仕望、九个柴曲十八口岗]。

  院堡乡 乡政府驻院堡中村。面积21平方千米,人口2.01万。辖18个行政村:院堡中、院堡西、院堡东、东来庄、西来庄、马丰头、杨三家、连三家、陶三家、司三家、中三家中、中三家西、中三家东前、中三家东后、西薛、岳庄、况庄、磨庄。

  泊口乡 乡政府驻泊口村。面积43平方千米,人口4.03万。辖29个行政村:泊口、申庄、耿庄、井南、井北、河北、马一、马二、马三、阎庄、生庄、华东、华南、华西、华北、井头西、蒋村东、蒋村西、赵野冲、后野冲、王野冲、崔野冲、郭野冲、后佃坡、前佃坡、西李庄、张庄东、张庄西。

  南双庙乡 乡政府驻南双庙村。面积44平方千米,人口3.70万。辖27个行政村:双庙南、双庙北、双庙中、狮子口、曹野马、尹野马、西照河、集村西、集村东、河岸上、大李、郭街、申铺、申村、吕街、聂街、马街、马村、汤村、朱村、王村、简庄、董庄、薛庄、小姜、青华、安乐。

  大辛庄乡 乡政府驻大辛庄村。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2.95万。辖32个行政村:大辛庄东、大辛庄西、西马神庙、东马神庙、张辛庄、曹辛庄、李辛庄、小辛庄、苗辛庄、王辛庄、辛江庄、王夹河、曹夹河、马摆渡、东刘庄、南秦固、北秦固、梁庄、吕庄、勃庄、牛庄、马庄、邓村、范村、申桥、马河、东郭、西郭、前高、中高、高高、侯高。

  边马乡 乡政府驻边马村。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4.72万。辖36个行政村:边中、边南、边北、紫岗、李庄、寺里、效化、袁骈、董骈村、冯骈、南骈、尚骈、东吕、张村、于村、朱村、罗屯、高堤、张庄、任庄、王井、二教、江庄、寺南、东楼底西、东楼底东、东石固、边小屯、西杨善、东杨善、南冯堤、北冯堤、三教堂、东田教、南王庄。

  大马村乡 乡政府驻大马村。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1.76万。辖18个行政村:三马、二马、东马、西北、西南、东北、东南、董庄、康南、康北、曹堤、西疃、北旦疃、南旦疃、东八里、中八里、西八里、楼寺头。xzqhorg

  2003年底,魏县辖7个镇(魏城、德政、北皋、双井、牙里、车往、回隆)、14个乡(东代固、棘针寨、张二庄、沙口集、仕望集、野胡拐、北台头、前大磨、院堡、泊口、南双庙、大辛庄、边马、大马村)。

河北魏县2139名高中困难生领取助学金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加大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国家助学金投入,拨付资金160.425万元,对全县2139名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

  为落实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政策,切实减轻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负担,魏县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原则要求,与教育局联合,严格程序及标准,从严审核,确保应助尽助。同时建立贫困生档案库、实行补助资金发放动态监管,由各学校建立专门的台账和受补助学生电子档案,详细记录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学生数、名单、数额以及当事人签收等情况,并将受助的学生名单张榜公布。

河北魏县规定提拔干部须长辈提供孝道证明

       魏县位于河北省最南端,是河北省第一人口大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到漳河南,回到解放前”曾在魏县流传甚广,一大二穷三乱是其真实写照。谁能想到,只几年时间,魏县21个乡镇全部建起高标准敬老院,全县建成村级互助幸福院252个,还评选出孝贤媳妇2500多名,星级文明户12000多个。魏县的老龄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先后被评为“河北省老龄工作先进县”。魏县的敬老院和光荣院分别被评为“省甲级敬老院”、“省甲级光荣院”,老年公寓则获得全国“星光老年之家”等诸多荣誉。

       日前,记者随全国老龄办调研团到魏县采访,了解这一贫困县是如何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

想当干部先过德孝关

       “魏县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全都缘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的古老故事”,魏县县委书记齐景海这样告诉记者。

       据专家考证,“孔融让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在魏县,德孝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河湖、公园、街道,到处能见到“勤政”、“益民”、“礼贤”等饱含德孝思想的题词。勤廉文化公园、益民山、墨池·礼贤台等一批德孝文化主题公园里总是人头攒动。县委、政府机关大院,设置了刻有“勤政为民”、“德为先”等反映德孝思想的文化牌匾。

       在魏县,想当干部,必须先过德孝关。2008年5月,齐景海上任伊始,便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用好干部,德孝是第一关。”为此,县里建立了干部德孝考核机制,出台了《县委常委会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若干规定》,要求县委常委会成员带头做孝敬老人的模范,带头尊老爱幼、和谐邻里、勤俭持家。

       根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县里规定,拟提拔干部必须由父母、岳父母(公婆)出具孝道证明,凡考察对象不孝敬老人的,一律不予选拔任用。各行政村“两委”换届时,也叫响了不孝敬父母的人不能进村“两委”班子的口号。各单位还普遍建立了“个人德孝行为”管理档案,把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德孝情况作为晋级评优的重要依据,在全县形成了“百善孝为先、干部做模范”的浓厚氛围。据介绍,已有3名科级干部、8名股级干部,因德孝行为有瑕疵未被重用。

       齐景海坚持认为,德孝作为主要标准考核干部,符合中央干部选择“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全国政协委员、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宝库也认为,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勤政为民。

养老敬老农村不再难

       城市化,民工潮,使我国农村延续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如何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无疑已成为农村老龄工作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化解农村养老问题的过程中,魏县找到了一个支点——德孝治县。

       魏县在县、乡、村三级都建立健全了老龄工作机构,实现了老龄机构全覆盖。县里设立老龄办,乡镇建立老龄工作站,村村设有老龄服务站,并创造性地在农村的每个村增设了一名由县民政局直管专职老龄服务员。

       有了“德孝治县”的金字招牌,他们探索并实施了“四项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有效破解了幸福院建设中的资金难题。他们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产合计130万元;积极号召有经济实力的人士进行捐款、回报社会,为农村幸福院筹集资金60余万元;倡议干部职工捐赠实物,共收到一大批捐赠的电扇、煤气灶等生活用品。同时县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每年出资100万元,连续拨付3年。据介绍,到2012年底,该县每村都将建成一所高标准的农村幸福院,实现全面覆盖。

       位于县城西7公里的王营村,全村638户,60岁以上老年人就有356名,其中空巢、留守、独居老人146名。2011年10月,村里建起了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农村互助幸福院共8套72间,现有36位老人入住。村委会负责水电费用,县民政局为该互助幸福院配备了床具、床上用品、家具电器,方便老人生活和娱乐。

互助幸福院作为居家养老的补充形式,一般建在本村,老人进院不离家,符合农村老人恋土守家的心理。老人的一日三餐费用由子女提供,儿女们经常送米送面送菜,看望老人,老人们既享受了集体生活的快乐,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德孝立县,使全县家庭代际关系日趋和睦,家庭赡养纠纷、财产纠纷等日趋减少。2010年,全县31名不赡养老人的村民,主动承担了赡养老人义务;53个婆媳关系紧张、经常闹别扭的家庭,在争创敬老好家庭中,实现了和睦相处。在魏县,尊老、敬老蔚然成风,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城乡尤其是农村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已经不再是难题。

德孝治县带来人人尊老

       每周看望一次夫妻双方老人;每半年陪老人进行一次体检、给双方老人买一套新衣服等;条件具备的,要为父母办理养老保险等等。这是魏县县委要求干部职工开展感恩回报活动的重点。

       魏县明确提出了“德孝治县”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紧相结合的理念。他们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以提高人的道德素养为前提,以弘扬德孝文化为切入点,努力做到德孝进万家、人人知德孝,把一人孝敬父母,变为人人孝敬父母,人人尊敬老人。

       在城乡居民德孝宣传中,重点开展体贴关爱活动,要求城乡居民坚持每天给老人住所打扫一次卫生;每周给老人洗一次澡;每月给老人改善一次生活;每年给老人拆洗一次被褥。各个乡镇(街道办)广泛开展了“孝贤媳妇晒被子”、“传统节日送水饺”等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做到每天向父母或老人问一声好,每周帮父母或老人做一次家务,每学期向父母写一封感恩信。这些“孝亲敬老”的行动成为全县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由县老龄办、县委宣传部、县妇联等组织开展的“星级孝贤家庭”、“十佳孝亲敬老模范”和“十大孝贤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影响和带动群众看先进、学榜样。

       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县青少年学生撰写感恩书信6.8万封,职工带老人体检、旅游超过3000多人次,普通群众为老人拆洗被褥3万多人次,孝亲敬老、崇尚文明在魏县蔚然成风。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