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一条题为《在大学里和陌生人kiss,原来是这样的一种体验》的微信消息传得火热。作者柳可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本科生,他和一群学生创建了摄影团队。3月中旬,他们在南京高校发起“你好,陌生人”活动,活动要求参与者与陌生人亲吻,以表达彼此间的信任,有人甚至参加活动献出了初吻。
通常的情况下,亲吻多数发生在恋人之间,即使作为一种社交礼仪,也难以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这一次,“亲吻陌生人”以其角色反差,迅速引发了围观和讨论。将“亲吻陌生人”视为表达信任的方式,看似标新立异,实际上却是对信任建设的误读和走偏。
正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信任是说服力的核心。在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里,信任只限于血亲之中;在一个高信任度的社会里,信任会超越血缘关系。“亲吻陌生人”之所以能够上演,就是因为它发生在大学校园里,参与者又都是大学生,同质性较高,群体内信任和认同度都较高。倘若“亲吻陌生人”发生在街头巷尾,参与者自然会少许多。
“诚信超市”也好,“亲吻陌生人”也罢,大学校园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社会信任的“试验田”。与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社会相比,在大学校园里试验成功的“亲吻陌生人”,在马路上或许就会失败。就此而言,“亲吻陌生人”只是看上去很美好,对社会信任的建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