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甲庄地处临汾城外东北边沿。这是从前了,现今随着城市的扩展,早把挂甲庄搂入怀抱了。其实,挂甲庄就是历史的产物。
你若问,挂甲庄,谁挂过甲?还真有人挂过甲,这人来头不小,李自成。
李自成造反起义,攻陷长安,挺进河东,从蒲州渡过黄河,连日北上。一路斩关夺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惟独到了临汾城下遭遇阻碍。领兵团团围住这个卧牛城,怎么打也打不下来。这城里到底是怎么个守法?李自成急于知道守敌如何布防,来到城外高地,登上土坛,引颈眺望,大街小巷尽收眼底,将领兵士悉数入目。正看的精心,嗖——城里飞出一支利箭,射中了左眼。顿时,鲜血滴流,疼痛难忍。李自成下了土坛,卸盔挂甲,率兵走人,不打这倒灶的卧牛城了。后来,在李自成挂过盔甲的地方有了住户,有了村落,村名也就是挂甲庄。这个故事情节完整,叙述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可惜,这不是历史,只是传说,不可信以为真。
真实的历史是李自成进了临汾城,而且不费吹灰之力就进了城。关于进城的情况《平阳府志》有记载。这套《平阳府志》在志书中规格不算高,可是编撰规格却不低,是《桃花扇》的作者、大名鼎鼎的孔尚任编撰的。孔尚任远在曲阜,怎么能千里迢迢,翻山越岭从山东跑到山西修志?此种奥秘就在于时任平阳知府的刘启和他是同窗好友。好友相邀,无法推却,于是孔尚任跋山涉水,远走他乡,阅史挥毫,留下了一部《平阳府志》。这府志果然拔俗,在《祥异篇》中增加了关于《兵氛》的附录,而这附录是其它志书所少见的。
李自成进入临汾城的情况就记载在《兵氛》的附录中:(崇祯)十七年正月十六,李自成至蒲州,蒲绅樊邦正、相希尹、张梦鲤不屈,被害。自成十八日至猗氏,十九日至闻喜,二十日至绛州,二十一日至曲沃,二十三日至平阳。知府张邻迎降,留五日而北。可以看出,李自成是崇祯十七年正月廿三日进入临汾城的,而且还是不攻自破,知府张邻大开城门,出城投降,迎接李自成入城。李自成肯定在城中欢宴休整,不然为何要“留五日而北”呢?
那么,莫非李自成被赶出北京,再度途经临汾没有进了城?《临汾县志》幸有记载:
顺治元年五月,李自成从北败归,至平阳府,杀其伪防御使张胤昌,遣绵侯袁以兵万人屯挂甲庄而去。
由此看出,败北时李自成也进了临汾城,而且杀了他的防御使。很可能其防御使见其兵败势去,便图谋不轨。这次,在挂甲庄还屯兵万人之众。退而思之,李自成再进临汾时可能遭到防御使的抗拒,但最终还是攻进了,不然,怎能将防御使杀了?
如此考证,即使李自成在此挂甲,也不是没有进了临汾城。更没有被射杀左眼。翻阅过的史料,均没有看到李自成伤残一目的记载。挂甲庄的故事来由可能有两点:一是要贬低李自成,因为它是造反起义的匪兵,志书多称他是闯贼,孔尚任以名字相称算是够公允了;二是要突出临汾城的坚固,易守难攻,即使闯王也败走了之。可是,无论哪种说法都违背了历史事实。说法是说法,历史是历史,要让说法对历史负责,除非说话人不夹杂个人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