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徐陵

作品体裁 五言
作品名称 寄徐陵
作品出处 《庾子山集注》卷四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寄徐陵

故人倘思我②,及此平生时③。

莫待山阳路,空闻吹笛悲④。[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徐陵:(507—583),字孝穆,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庾信好友,文学上两人齐名,并称“徐庾”。

②故人:旧友,指徐陵。

③平生时:此生,活着的时候。

④“莫待”二句:用向秀事。《晋书·向秀传》记载,向秀与嵇康、吕安为友,曾一起在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南)灌园,嵇、吕死后,向秀回归途经嵇康在山阳的旧居时,闻“邻人有吹笛声,发声嘹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思旧赋》)云”。“哀友之不复见,悲己之且偷生”,这就是向秀写《思旧赋》的主旨。山阳路:经过山阳。[2]

白话译文

老朋友如果还想念我,趁我活着时快来相见。

不要等到我死去之后,徒然听笛声而生悲感。[3]

创作背景

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梁都城江陵,杀萧绎(即梁元帝);而他被留在长安。至此身居北朝的庾信与南朝友人遥遥相隔。后虽然南北通好,但庾信却羁留不遣。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日渐深切,且二人又都是垂暮之人。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寄徐陵》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4]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小诗的开头一句“故人倘思我”,表现出两位文学家之间友好亲密的感情。此时庾信在北朝,徐陵在南朝,遥遥相隔,却思念不已,深厚的友谊无以言表。但是,二人毕竟已是垂暮之人。“及此平生时”一句,则道出了庾信内心的感触,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年里和徐陵得以相聚,共叙友情。

下两句“莫待山阳路,空闻吹笛悲”,作者借用向秀思念友人嵇康,作《思旧赋》的故事,婉曲地表达了内心的担忧与焦虑。庾信借用这个典故是很有深意的,一方面以向秀、嵇康的“游宴之好”,比照自己与徐陵在梁室升平时的文学交往和安适的闲散生活;一方面又以向秀、嵇康受司马氏政权的迫害,或惨死、或偷生的不幸遭遇,暗示自己和徐陵全都处于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早晨是座中客,傍晚就可能成为刀下鬼了;更何况已到垂暮之年,若不及时相见,恐怕也要落得一个“空闻吹笛悲”的结局了。

这首诗语似诙谐旷达,实则襟怀郁愤,“莫待”二字正隐喻此生相见之难。[5]

名家点评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赞《寄徐陵》:“斗巧出奇,调谐对切,为五古之后劲,开五律之先路。”[6]

明杨慎论庾信诗:“子山之诗,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7]

作者简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梁代诗人庾肩吾之子,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辞赋家、诗人。庾信早年出仕于南朝,在梁写“宫体诗”;入北朝后,生活、思想发生变化,诗歌由冶艳而入刚劲苍凉,风格为之一新。今存庾信待320多首、文160多篇。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与《哀江南赋》、《枯树赋》等骈赋。他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作家。把南方诗歌的声律技巧传至北方,又摒弃了浮艳文风.吸取北方刚健精神,体现了南北合流趋势。对后世的各种诗体,如律诗、绝句、七古等的发展有重要贡献。[8]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