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河

走马河

著名景点 柏木河
外文名称 Gohorseriver
目录导航

正流

  《宋史•河渠志》称“马骑”,《四川 通志》称“双清河”。原在灌县马尔墩从岷江分水,李冰建 都江堰时改由 宝瓶口进水。从进水口至郫县两 路口乡两河口一段为走马河,两河口以下为 清水河,流入成都市郊名锦江。
  走马河流至 新胜乡 金沙村江西滩抵县界,经过邋遢堰、 龙家湾、两河口、释迦桥、花石桥、 青龙场、 毛家桥,到 合作乡顺 江村垮河坎以下出县界,流入成都市郊 金牛区。灌溉农田49万余亩,其中郫县16万多亩。

分支

  1. 柏木河。原在走马河左岸灌县朝天堰起水,至 先锋乡横山子以西入县境,到新民场乡两合水汇入 徐堰河。灌溉农田近5万亩,其中,郫县农田2.5万余亩。1970年,灌县段改直,起水口下移到五 陡河口对岸。新渠改从横山子上瓦窑入郫县境,至苏家堰复入旧河。1971年开先锋渠引 柏条河水入 柏木河,先锋电站以下的灌区,改从柏条河分支先锋渠引水灌溉。柏木河灌溉郫县农田面积缩小到2300多亩。
  2.五 陡河。在走马河右岸灌县五陡口起水,分甲、乙、丙、 丁四支由 花园镇入县境。甲支在 德源场以上落入 漏沙堰;乙支分散入甲支和丙支;丙支合牛星堰和拦河堰之水后名“小河子”,在合作乡詹家湾附近落入 清水河;丁支在邋遢堰以上流入走马河。共有分支112条,
  其中郫县段80条。共灌溉农田7万多亩,其中,郫县农田3万余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被废,其灌区分别改由红塔堰、向阳渠、友爱渠、 红旗渠引水灌溉。
  3.红塔堰。在走马河右岸灌县 陈家沱起水,至 郫县花园镇境内还河。灌溉农田约4000亩,其中,郫县农田1300余亩。1970年,灌县利用其堰口新开支渠,尾水在灌县土桥落入 江安河。灌田1.8万多亩,其中,各斗渠尾水灌郫县农田900多亩。
  4.油子河。据《蜀水考》记述,油子河属古郫江的一段故道。在走马河左岸灌县油子口起水,至陈家堰以下入县境。流至 涧槽堰分为两股,一股经油子桥,另一股经赵家碾,在秦家碾合流,于 团结乡 永定桥以下落入 府河。有分支22条,灌溉灌县农田2200余亩、郫县农田8万余亩。1971年渠系改造时被废,其灌区分别改由丰收堰、永兴渠、红星渠和红光左支引水灌溉。
  5.丰收堰。在走马河左岸灌县 崇义乡杨家湾起水。原名窦家堰。1971年渠道改造后,将 新胜支渠以上原油子河灌区并入,更名丰收堰。灌溉农田约3900亩,其中郫县农田200余亩。
  6.老堰沟。在走马河左岸灌县崇义乡老堰口起水, 渠水分散落入太平堰和乌龙堰。灌溉郫县农田3000余亩。1971年被废,渠口改为新胜渠渠口。
  7.新胜渠。1971年新开横支渠,在走马河左岸灌县崇义乡老堰口起水,利用老堰沟一段旧渠后,折向东北截断油子河,横穿成灌公路,至新胜乡 幸福桥落入徐堰河。渠长2.639公里,底宽3—4米。有斗渠三条,灌溉郫县农田2.1万多亩。属原油子河及老堰沟灌区。灌区平面上窄下宽,利用余水较少,春灌时下游用水比较紧张。该渠 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洪水威胁不大。
  8.向阳渠。1970年新开横支渠。在走马河右岸灌县崇义乡江西滩起水,至该渠所属三斗渠以下入县境。在县境内横截五陡河甲、乙、丙、丁支及双涧槽、窦家堰,至花园镇骆家滩入江安河。1980年冬,另凿七斗渠以下渠道, 出水口下移700米,使七斗渠以下渠道降加大到1.5‰,过水能力提高到每秒45立方米,与该渠21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基本相适应。渠长6.371公里,底宽4—5米。共有斗渠10 条,灌溉郫县农田3.2万多亩,大部分属原五陡河灌区。
  9.乌龙堰。又名“兴隆堰”。在走马河左岸新胜乡 兴隆村起水,至两路口乡长生桥落入沱江河。灌溉农田1万余亩。1971年渠道改造后,灌溉面积缩小到4300多亩,尾水落入永兴渠。
  10.白家碾堰。在走马河左岸邋遢堰以上1华里处起水,灌溉附近河坝田80余亩。尾水在 兴隆桥下还河。1973年被废,其灌区改从乌龙堰引水灌溉。
  11.邋遢堰。在走马河右岸兴隆桥以下起水,流至 龙家湾还河。灌溉农田2000余亩。1957年建花园电站时,改从电站上侧引水。1970年渠系改造后,灌溉面积缩小到800多亩。
   12.安德电站沟。1968年新开。在走马河左岸 安德乡葛家湾起水,流过电站还河。灌溉农田100多亩。
  13.永兴渠。1971年新开横支渠。在走马河左岸龙家湾以下起水。渠道东北向,横穿成灌公路,三截油子河,到新民场乡牛王堰之上落入徐堰河。渠长5.945公里,底宽4—4.8米,有斗渠10条,灌溉农田4万多亩,大部分属原油子河灌区。该渠集雨面积21平方公里,渠道排洪能力不足。
  14.友爱渠。1970年新开横支渠。在走马河右岸两河口以上起水。南流截断五陡河甲、乙、丙支和双涧槽,至漏沙堰落入江安河。渠长4.6公里,底宽4—4.8米。有斗渠8条,灌溉农田1.8万多亩,大部分属原五陡河灌区。该渠集雨面积21平方公里,渠道排洪能力不足,拦截五陡河故道处易溃决。
  15.沱江河。1970年上升为分干渠,详见本章第八节。
  16. 磨底河。在走马河左岸两路口乡两河口起水,至成都市百花潭还锦江。灌溉农田约7万亩,其中,郫县农田5万余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其灌区分别改由晨光渠、红光右支和成都市郊金牛渠引水灌溉。
  17.皮家堰。在清水河左岸两路口乡两河口以下起水,尾水分别落入磨底河和马河。原灌溉农田1000余亩。1970年渠道经过改造,原磨底河和马河的上游灌区改由该渠引水,灌溉面积扩大到8100多亩。下游分两支注入晨光支渠。
  18.龙凤堰。在清水河右岸 清河乡清溪村起水,南穿郫花公路,尾水落入小河子。灌溉农田3000余亩。1970年渠系改时,被友爱渠取代。
  19.马河。在清水河左岸清河乡马河口起水,到合作乡曹家寺分为两支,左支在 杨家桥附近入磨底河;右支到 金牛区 天成寺汇入清水河。灌溉郫县农田2万余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被废,其灌区分别改由皮家堰、晨光渠、红光右支和金牛渠引水灌溉。
  20.解放电站沟。1969年新开。在清水河左岸释迦桥以上起水,共灌溉农田2700多亩,属原马河中段灌区。尾水落入晨光支渠。
  21.牛星堰。在清水河右岸清河乡 方家桥以上起水,尾水汇入小河子。灌溉农田6300多亩。1970年被废,堰口改为红旗渠渠口。
  22.红旗渠。1970年新开横支渠。在清水河右岸清河乡 原牛星堰口起水,渠道南流,横截五陡河丙支,与漏沙堰暗交于两合水,再与黄土堰明交,至 温江县万春乡 报恩村落入江安河。全长约6公里,郫县境内长4.104公里,底宽3—5米。共有斗渠10 条,郫县段6条。灌溉农田3.3万亩,其中,郫县农田1.7万亩。集雨面积19平方公里,渠道排洪能力不足。
  23.太平堰。在清水河左岸晨光乡 清江村方家桥起水,尾水至花石桥附近还河。1970年渠道改造后,尾水跨晨光渠分散落入晨光五斗渠和清水河。灌溉农田1200多亩。
  24.拦河堰。原在清水河右岸德源乡花石桥以上起水,尾水汇入小河子。1977年改造清水河时,与德源乡预留电站沟合并。渠道经过改造后,尾水落入红旗一斗渠。灌溉农田1200多亩。
  25.唐家堰。在清水河左岸晨光乡 青马村起水,沿清水河东南流,至 青龙场附近落入黄土堰,灌溉农田5000余亩。1977年改造清水河时被废,其灌区分别改由晨光五斗渠和合作乡预留电站沟引水灌溉。
  26.团结渠。1970年新开横支渠。在清水河右岸合作乡詹家湾起水,南穿小河子、漏沙堰、黄土堰,至温江 长安桥流入江安河,全长约8公里,郫县境内长1.7公里,底宽4—5米。共有斗渠13条,灌溉农田5.4万亩。其中,一斗渠灌溉郫县农田3300多亩。
  27.合作乡预留电站沟。1977年改造清水河时,为合作乡日后建设电站预留的 引水渠。进水口与团结渠口相对。灌溉渠在引水渠侧分水,沿清水河下流,灌溉原唐家堰的部分灌区及黄土堰的全部灌区。灌溉农田6800多亩。尾水落入红光右支。
  28.黄金堰。在清水河左岸合作乡黄金包漏濠中起水,尾水落入黄土堰。灌溉农田100余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并入唐家堰。
  29.黄土堰。在清水河左岸青龙场以上起水,沿清水河流至毛家桥以下还河。灌溉农田2000余亩。1977年并入合作乡预留电站沟。
  30.丁家堰。在清水河右岸青龙场以上起水。沿清水河南岸流入 温江县境。原灌溉农田约1000亩,毛家堰并入后增至2000余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被废,其灌区改由团结一斗渠引水灌溉。
  31.毛家堰。在清水河右岸青龙场以下引水,沿清水河流至姜家碾落入天王堰。灌溉农田300余亩。1965年并入丁家堰。
  32.天王堰。在清水河右岸合作乡 回龙村起水,经毛家桥流入温江县境。灌溉农田3400多亩,其中,郫县农田约150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