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1)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贷款给人从不要利息,此外,安东尼奥还常常指责夏洛克,两人结下了仇怨。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人们劝说夏洛克放弃割肉的残酷合约,但是夏洛克坚持要履行合约,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块肉来。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她先是顺着夏洛克说一定要严格实行威尼斯的法律,但后来继续严格实行威尼斯的法律,话锋一转,根据合约,夏洛克要求一磅肉作为处罚。所以她要求在进行处罚时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如果流了血,根据威尼斯法律,谋害一个基督徒(公民)是要没收财产的。夏洛克因无法执行恰好割一磅肉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3]《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节取材于古老传说。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娅结成眷属;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主线,即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金币而引起的“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2)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是个宽厚为怀的富商,与另外一位犹太人夏洛克的高利贷政策恰恰相反。安东尼奥的一位好朋友巴萨尼奥因要向贝尔蒙脱的一位继承了万贯家财的美丽女郎鲍西娅求婚,而向他告贷三千块金币,而安东尼奥身边已无余钱,只有向夏洛克以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为抵押品,借三千块金币。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高利贷行业,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 夏洛克对安东尼奥往日与自己作对耿耿于怀,于是利用此一机会要求他身上的一磅肉代替商船。在一番口舌之后,安东尼奥答应了,与他定了合约。 巴萨尼奥欢天喜地到贝尔蒙脱去求亲了,在贝尔蒙脱,他的侍从葛莱西安诺喜欢上了鲍西娅的侍女尼莉莎,两对新人在一个意外事件来临时,匆匆同时结了婚。 原来,安东尼奥写了一封信来,信中说明了他的商船行踪不明,他立刻就要遭到夏洛克索取一磅肉的噩运,因这一磅肉可能会导致他的性命不保,所以,他希望见到巴萨尼奥的最后一面……听到这个消息,巴萨尼奥与葛莱西安诺赶紧奔回威尼斯,鲍西娅与尼莉莎也偷偷地化装成律师及书记,跟着去救安东尼奥。 在法庭上,鲍西娅聪明地答应夏洛克可以剥取安东尼奥的任何一磅肉,只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话(合约上只写了一磅肉,却没有答应给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就用他的性命及财产来补赎。因此,安东尼奥获救,并且,庭上宣布以谋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没收其财产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则给安东尼奥,而后者却把这笔意外的财产让给了夏洛克的女婿、自己的朋友——罗伦佐。夏洛克见阴谋失败,也只好答应了,并遵依判决,改信基督教。就这样,鲍西娅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生命。同时,鲍西娅及尼丽莎戏弄了他们的丈夫。她们要求用戒指作为替安东尼奥辩护的报酬,然后回到了家中。等她们的丈夫回来时,她们责备他们忽视了结婚戒指的意义,并咬定了一定是他们把它们送给了别的女人。一连发窘的解释后,终于真相大白。每个人都有一个满意的结局,除了那个想害人反害己的夏洛克。
作品节选
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著戏剧)《威尼斯商人》第四幕“法庭”一场是全剧的高潮。这场戏围绕着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展开戏剧冲突。
剧中情节线索到这里会合,主要人物全部登场;矛盾冲突双方正面交锋,决定了胜负;全剧的两个主要人物——夏洛克和鲍西娅的形象以及全剧的主题思想在这一场都得到充分的表现。这场戏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前后两半,前半场主要是夏洛克的戏,后半场主要是鲍西娅的戏。莎士比亚精心设计的这场戏,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合情合理地展示了人物形象及矛盾冲突。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赞扬过莎士比亚戏剧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从“法庭”一场来看,它写法庭审判,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但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却把这场戏写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作者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推波助澜,将矛盾的双方推向白热化,然后奇峰突起,使剧情急转直下。这种大开大合、曲折有致的情节安排,显示了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才能。
夏洛克上场之前,威尼斯公爵与安东尼奥的对话告诉我们,安东尼奥被捕入狱以后,公爵曾一再劝告夏洛克作一些让步,可是夏洛克顽固坚持,公爵对这个“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毫无办法,不得不让他们当庭质对。这一段简短的开场承前启后,交代了场景,烘托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
夏洛克一上场,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相继与他展开辩论,要求他放弃处罚,但都遭到拒绝。公爵劝他慈悲为怀,夏洛克坚持“照约执行处罚”,其原因在于他“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在夏洛克看来,只要有钱,自己喜欢怎样就可以怎样,谁也管不了。巴萨尼奥许以两倍的金钱替安东尼奥还债,夏洛克不为所动。他以富有论辩性的语言,死死抓住资产者有利的威尼斯法令,当众宣言:“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您要是拒绝了我,那么你们的法律见鬼吧!威尼斯的法令等于一纸空文。”葛莱西安诺怒言斥骂,他反唇相讥,冷嘲热讽,刻薄挖苦,而且当场磨刀准备动手“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三人从劝到骂,态度一个比一个严厉,夏洛克的反驳也越来越厉害,显然占了上风。巧妙的铺垫手法使剧情有层次地推进到高潮。
就在戏剧冲突发展到不可开交的关口,鲍西娅以律师身份出场了,剧情有了转折。她登场后并不直接宣判,还是委婉地劝导。但她一再宣布坚持依法审理,这无疑于鼓励夏洛克坚持处罚。夏洛克再一次抛去道义,放弃大量赔款,也就是断绝了自己的一切退路。最后,鲍西娅又劝他从起码的人道出发,在割肉时请一位外科医生,以免安东尼奥丧命。夏洛克的目的就是要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等于当众表示自己要杀人,这就为鲍西娅判他有意谋害威尼斯公民的罪名提供了依据。鲍西娅以请君入瓮的方法让夏洛克自己钻进死胡同。鲍西娅的上场,对矛盾冲突的剧烈变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表面上看,鲍西娅似乎是处处为夏洛克打算,而实际上把夏洛克一步步地逼向绝路。剧情发展到鲍西娅宣判,急转直下。鲍西娅接过夏洛克坚持的“照约处罚”判决只许割肉,不准流血,只准割一磅肉,不准多一点也不准少一点,即使是一丝一毫,也要诉讼者抵命。夏洛克惊愕之余要求撤回原诉,但鲍西娅依据法律,剥夺夏洛克全部财产,将其一半充公,将另一半判归受害一方。鲍西娅执法如山,夏洛克只好节节败退,彻底败诉。被剥夺了财产又嗜钱如命的夏洛克,绝望地嚎叫:“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鲍西娅的一场戏,是神来之笔。她持着久负盛名的培拉里奥博士的一封推荐信,获得了公爵的信任。鲍西娅走上法庭,在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问题上,事情似乎完全按夏洛克的意向发展。夏洛克兴高采烈,得意忘形,百般奉承,誉之为“但尼尔”。众人陷入绝望,安东尼奥要向朋友告别。就在这时,奇迹出现,剧情急剧转逆。鲍西娅的“照约执行”和用威尼斯的法律将夏洛克陷入绝境,恶人终于受到了惩罚。
在这场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中,作者善于通过行动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围绕"一磅肉"的诉讼,每个人都投入这一纠葛,都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参加斗争,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夏洛克的贪婪和残忍,鲍西娅的聪敏和机智,安东尼奥的懦弱精神,巴萨尼奥的重情重义的感情,都写的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是次要人物,个性也很鲜明,如稳重慈祥的公爵、暴躁易怒的葛莱西安诺,也写的很生动。在这场戏中,夏洛克给人的印象最深。这个贪婪的人,他的生命的中心就是钱。他行动审慎,对人谦卑。然而在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杀气腾腾,谁劝说也不行,寸步不让,金钱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因为他心中有数,消灭了安东尼奥,他就能赚很多钱了。他的残忍和固执是他惟利是图本质的一种表现。这种描写,揭露出资产者性格的最重要的特征。鲍西娅、安东尼奥一组人物是作者极力歌颂的人物。他们情深意厚,纯洁无私,为朋友勇于自我牺牲。特别是鲍西娅,才智非凡,见义勇为,在一群贵族男子束手无策的情况下,略施小计,便巧妙地击败了夏洛克。这一组人物,与夏洛克形成对照,寄托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理想,鞭挞了资产阶级拜金狂的残暴和贪婪,这正是作品的中心所在。
但是,作品中对商业资产家安东尼奥的美化,正反映出莎士比亚资产阶级立场和人文主义的阶级实质。法庭审判一场,在激烈争辩中表现出作品语言的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符合每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夏洛克的语言十分丰富,他一张嘴对付几个人,语言很有论辩性,又讲究严密的推理,有时用反语加强语气,有时又用冷嘲热讽迫使对方无言以对。他词锋逼人,表现出老于世故,心肠歹毒,一旦上手,便置人于死地的那种洋洋自得的心理。比喻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词语的华丽色彩和生动性。例如巴萨尼奥对夏洛克说:“初次的冒犯,不应该引为仇恨。”夏洛克不正面回答,而只是说:“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用这个比喻出他对安东尼奥的仇恨和杀死安东尼奥的决心。安东尼奥用一连串的比喻说明他对夏洛克的认识,葛莱西安诺用一连串比喻表明了他对夏洛克的憎恶。剧中各种人物的丰富生动的语言,显示了莎士比亚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法庭”一场戏,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点的集中体现。透过这个精彩的片段,我们可以窥视莎士比亚戏剧艺术世界无比壮观的动人景象。
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著戏剧)从十六世纪初期开始,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专制王朝执行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王室和资产阶级之间,形成了暂时的联盟。到了十六世纪后期,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下,英国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安定的局面。
十六世纪九十年代,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这时,英国社会基本上保持着表面的繁荣。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作家,莎士比亚对于解决当时社会上和生活中的矛盾,充满着信心,因此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大都带有愉快乐观的色彩。他在八部喜剧以及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宣扬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生活思想。
但是,从九十年代的后几年开始,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化起来:在农村,“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在城市,资本主义手工工厂大量出现,导致手工业者和贫民的状况不断恶化;1594—1598年间,又连续发生涝灾和严寒,农业歉收,物价飞涨,农民和城市贫民纷纷起来反抗。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更加强大,它同王室的暂时联盟瓦解。莎士比亚开始感到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英国现实间的矛盾,因此1596年以后写的几部喜剧里,虽然调子还是愉快乐观的,但社会讽刺因素已有所增长。这时完成的《威尼斯商人》就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中最富有社会讽刺色彩的一部。
夏洛克
威尼斯商人他是高利贷资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但爱财如命的夏洛克在这场戏的开头却一反常态,不要比借款多几倍的还款,而要一块无用的人肉,可见其心胸狭窄,复仇心极重,一遇机会便要疯狂报复对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可见其冷酷无情。夏洛克对别人的谩骂反唇相讥,冷静和自信的态度活灵活现。败诉以后他又想要三倍的还款,贪吝的本性又复原了,守财奴的本相暴露无遗。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 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在很多人的眼里夏洛克是一个老于世故,贪得无厌、一毛不拔、吸血鬼的形象,又是一个守财奴“让一个靠不住的奴才看守着门户,有点放心不下”,夏洛克不能说不是这部喜剧中的悲剧人物,仆人饿跑了投奔了自己嫉恨的人,而女儿更是抱着自己的财产和情人私奔了,最后甚至是输掉了自己的剩余的一部分财产,他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更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为了报复安东尼奥的辱骂之仇可以不收利息让他一步一步地钻入圈套里,为了就是要得到他的一块肉,可是他得到肉又能怎样?他却说“拿来钓鱼也好”。其实安东尼奥也是挡住他财路的一个拦路虎,为了自己的财路必须要把这个拦路虎除掉。
鲍西娅
这是作者极力歌颂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她是一个富豪贵族的孤女。她是个博学细心,有修养的新时代的女性,她的谈吐文雅,又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她为了援助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装,作为出庭的法律顾问,判决夏洛克的案件,有胆有识,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执法如山,又置恶人于死地,大快人心。可以说,鲍西娅是一个新时代女性形象,是崇尚正义,活泼、开朗、落落大方、幽默并且充满智慧,行事果断的人,她在选偶的时候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不惜做手脚,而当她面对咄咄逼人的夏洛克的时候,是从容不迫,一步步让对手落入自己的圈套中。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件奇案一筹莫展时,却让这位妙龄少女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在她的身上闪耀着女性觉醒时代的曙光。
安东尼奥
他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商人,作者对他是有所美化的。作者写他珍重友情,为了朋友而向高利贷者借钱并为此死而无怨;他宽宏大量,面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逆来顺受;面对死的威胁,他具有古罗马英雄那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概。总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温文尔雅等人文主义者为之讴歌的品质。
葛莱西安诺
他嫉恶如仇,易于激动,嬉笑怒骂,敢于斗争,和安东尼奥形成鲜明对比。
巴萨尼奥
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不懂得斗争策略,表现得较软弱。
公 爵
为人稳重慈祥。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是好朋友
鲍西娅是巴萨尼奥的未婚妻
尼莉莎是鲍西娅的女仆
尼莉莎是葛莱西安偌的妻子
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是欠债人与债主的关系
鲍西娅与尼莉莎是主仆关系
杰西卡是夏洛克的女儿
杰西卡是罗伦佐的妻子
安东尼奥——威尼斯商人,巴萨尼奥的好朋友
鲍西亚——一个富人的女儿;
尼莉莎——鲍西娅的女仆
巴萨尼奥——安东尼奥的好朋友;鲍西亚的丈夫;
萨莱尼奥——安东尼奥好友
夏洛克——犹太富翁;
杰西卡——夏洛克的女儿;
罗伦佐——杰西卡的爱人
亲王两名——阿尔恭亲王,摩洛哥亲王
公爵一名
威尼斯商人金钱固然重要,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远远比金钱重要的东西,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你不能因为自己的优越而歧视任何人,更要学会不用有色眼光去看待别人;同时也要像鲍西亚一样聪慧,不被突如其来的困难所吓倒。懂得怎么样的面对困难。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一角色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虽然是个守财奴,心胸狭窄,复仇心极重,一遇机会便要疯狂报复对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的人。可是我却觉得真是非常不公平的,莎士比亚在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将所有邪恶的元素集一身,将他的阴险与狠毒描写的淋漓尽致。安东尼奥却是完全的美化:他珍重友情,为了朋友而向高利贷者借钱并为此死而无悔;他宽宏大量,面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逆来顺受,唯命是从;面对死的威胁,他具有像古罗马英雄那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概。总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温文尔雅等人文主义者为之沤歌的品质。可我却觉得安东尼奥只是用来衬托夏洛克的一个小小的角色。虽然莎士比亚讽刺的是犹太商人夏洛克,可是他同时也表现出了当时欧洲政府对犹太人的歧视和排斥。16世纪即使在威尼斯这个欧洲最强大最自由的城市,对犹太人的偏狭在当时也是个无法更改的事实。依据法律被迫居住在围墙隔离的古老厂房或者贫民窟内,日落之后大门就会锁上由基督教徒来看守。白天任何犹太人离开贫民区都要戴上一顶表明他们是“犹太人”身份的红帽子。犹太人被禁止拥有财产,所以他们只能放高利贷,将钱借出收取利息,而这也是违反基督教法律的。对于威尼斯商人他们熟视无睹,但是对于仇视犹太人的宗教的狂热者来说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会殴打辱骂甚至剥夺犹太人生的权利。
而这种种的不公平,正是造就了夏洛克变态人格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夏洛克是一个可悲的角色,他并不可恨,可恨的是当时的社会,正是因为当时的可悲社会这才造就了一个悲剧的夏洛克。
莎士比亚全集“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于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及诗人。[4]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人教版教材称《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等。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他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1616年4月3日病逝。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被马克思称之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翁的作品几乎是个悲剧的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千年传唱流了千年的泪水,《哈姆雷特》一个快乐王子的忧郁又何尝不震撼了一大批人……而《威尼斯商人》却是莎氏喜剧的巅峰,但它也是喜剧中的悲剧,它探求的是金钱这一古老而又永不过时的话题。其主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当时西方每户人家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还有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他们认为一本是宗教信仰的神,还有一本是艺术的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