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堡

马家堡

气候条件 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
下辖地区 辖14个社区
方言 北京话
机场 北京南苑机场
中文名称 马家堡
邮政区码 100071
隶属 丰台区
面积 4.95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简介

马家堡(音铺)位于 北京西南方向,隶属 丰台区,在历史上曾是京南著名的村庄,现为 南苑乡一个 行政村。马家堡是北京城最早的火车总站,也是最早通 有轨电车的地方。

马家堡原名马家铺,“铺”通“堡”,本为驿站。马家堡大约明末清初成村,是个大村庄。地处京城南边, 清代时紧临南苑 皇家园林围墙,马家堡在围墙西北部,南苑共有13座 角门,马家堡角门旧址在马家堡南街西口。南苑的角门都已无存,只留马家堡角门(今简化为角门)一地名。

清末修铁路时经历了长时间的争论,遭到 慈禧为首的 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光绪二十一年(1895)修津卢(天津至 卢沟桥)铁路,1898年建成。1896年修 卢汉(卢沟桥至 汉口)铁路,1906年通车。1895年铁路修到丰台,建了 丰台火车站。1897年由丰台接轨至马家堡,并建了 马家堡火车站。马家堡车站由英国人监造,为西洋 建筑风格。马家堡火车站与津卢铁路、 卢汉铁路连轨,成为通往汉口、沈阳的起点,马家堡火车站是北京最早的火车始发站、终点站,也是北京的火车总站。

为什么将北京铁路的终点站选在马家堡呢?当时怕铁路进城破坏了北京城的风水,所以修到此地就不往前修了。马家堡 地理位置适宜,它距城墙直线距离2公里,距 永定门3公里。马家堡古时就是进京的交通要道。南城是居民、商业、会馆的聚集地,客流物流多,上下车方便。马家堡自然环境好,地势平坦,人口众多。

为什么说马家堡是北京城最早的火车站呢?虽然1865年英国人在 宣武门外及后来在北海、南海建过火车站,时间比马家堡火车站早,但这些小火车站的作用在于广告、供一小部分人娱乐,不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火车站。而马家堡火车站是按照客货两用而建,它连通京汉、 京沈铁路,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京城最早的火车站。1900年四五月间, 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因铁路是“洋人”修的“洋玩意儿”,遭到 义和团的破坏。 长辛店、 高碑店、 黄村等火车站被焚毁。6月12日,马家堡火车站及供英国人居住的 小洋楼被焚毁,当地人称“火烧洋楼台”事件。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 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逃往西安,1902年返京时因卢汉铁路尚未通车,他们于10月28日10时在保定改乘专列,12时在马家堡车站下的火车,官员们为了迎接太后,还在车站搭建了一个彩牌楼。他们下火车后,分乘 八抬大轿回宫。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天坛成了外国军队的兵营,为了运输军用物资,曾在永定门东边的城墙开洞,把铁路修到天坛。光绪三十二年(1906)才把铁路从马家堡经永定门修到北京城内前门东侧,名前门火车站。因前门西侧有货运火车站,前门车站又称前门客车站或前门东站。马家堡火车站约在1902年撤销后(于1959年拆除),往北移1公里,在新修的京汉、京沈宽轨铁路旁边建有马家堡临时停车站。

马家堡火车站作为北京的铁路总站,存在了7年左右的时间,虽然它存在时间不太长,但对带动周围地区商业、市政、交通及促进 中国铁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当时曾是车水马龙、客商云集,十分繁华的地方。1898年为了方便人们乘坐火车,由英国人在马家堡火车站北1公里的 凉水河上修建了一座水泥结构桥,取代了原来的土桥,当地百姓称为“ 洋桥”(1990年拆除原桥建了新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仍称洋桥,1990年在此桥南边的三环路上修建一座立交桥,也名洋桥)。后来在此桥南边形成一个自然村,故取名 洋桥村。如今洋桥已成为地区名。马家堡修建火车站后,为了方便京城人员上下火车,在1899年由 西门子公司承建永定门至马家堡的有轨电车线路。它比北京城内的有轨电车要早20多年,是北京最早的有轨电车,也是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民国初年北京城内要修有轨电车时,1918年9月1日《群强报》向市民介绍说:所说的电车“是庚子(1900年)以前永定门到马家堡安过的电车。这种电车,是在当街马路上铺上铁轨,旁边竖上铁柱,柱上安横梁,梁上悬电线,电车在铁轨上行走,借上边电线的电力,要开就开,要住就住,要快就快,要慢就慢”。 王伟杰编著《北京趣闻1000题》记载:“北京电车公司是一官商办的机构,创建于1921年6月。1924年12月17日举行开车仪式,18日正式通车。通车的第一条路线是前门至 西直门。”北京第一家电车公司是 北洋政府组建的,公司总部设在西总部胡同,钢轨订购于法国,开车典礼在 正阳门举行。

马家堡火车站旧址在 马家堡村北,马草河北边,铁路是东西方向。 20世纪60年代初期,尚有废弃的一段旧铁道和车站遗址,铁道是窄轨的。车站站台在铁道北侧,用水泥筑成,长约30米,宽约6米,在站台上原盖有一座供英国人住的小洋楼,因而此地原名洋楼台。后来小洋楼被义和团烧毁,当地村民改称洋灰台。以马家堡村的视角,有东洋灰台、北洋灰台。1963年马家堡第五 生产队曾在北洋灰台(今戏曲学校之地)上晾晒过药材。东洋灰台在村东北角,原北京市小型动力机械厂北门西边,现在东洋灰台上已盖了居民住房,洋灰台成为房子的基础,此地仍具较高的地势。

丰台地区是铁路 交通枢纽,它连接京汉、京广、京沈、丰沙等铁路,在 新中国成立前曾设有丰台、长辛店、卢沟桥、马家堡等火车站。新中国成立后,又建了丰台西、 石景山南、大红门、大灰厂、北京西等火车站。

历史变迁

明清南苑

南苑的范围很大,基本覆盖了从南四环以北到南六环,从京开高速到 京津塘高速之间的广阔范围。南苑地处古 永定河流域,地势低洼,泉源密布,多年的河水、雨水和泉水汇集,形几个很大的水面,那时紫禁城北的 积水潭有 北海子之称,于是这里就叫成了 南海子,包括饮鹿池、 眼镜湖、大泡子、二海子、 三海子、四海子、五海子等一系列水域。加上流经这里的 凉水河、小龙河、凤河等为生物的繁衍创造了理想的水文条件,使得这一带水生和喜水的动植物繁盛起来。

位于天子脚下、皇城近郊的这 方水乡 泽国自然不会无人问津,自辽金时起封建帝王就在这里筑苑渔猎;出生在草原又善骑射的 蒙古人也看中了这块 水丰草茂的游猎胜地。元世祖忽必烈来到燕京,在这里圈建了一个“广40顷”的小型猎场,取名“下马飞放泊”。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赶走了所有居住在 海子里的居民,扩建殿堂宫室,四周修砌围墙120里,把元朝的猎场扩大了数十倍。明代的 燕京十景中的“ 南囿秋风”,就是指南海子一带。清朝入主中原后,南海子称南苑,虽然后来建起了西苑、北苑,但这里仍是当时北京地区最大的猎场。南苑曾养着麋鹿,今天还有 麋鹿苑。

南苑主要是四座行宫,分别为旧衙门行宫(又称德寿寺,现地名旧宫), 南红门行宫(现地名南宫), 新衙门行宫(现地名 新宫), 团河行宫。现仅存团河行宫。当时南苑为禁苑,苑内几乎不住人,不耕种,只有一些维护的人称为 海户,苑内的水面和土地由于例禁开垦,一派北国水乡景象。 

南苑角门

明代时,南苑围墙上开四个苑门,北为大红门,南为南大红门,东为东红门,西为 西红门。

清代增辟为 九门:正南曰南红门(今大兴南红门),东南曰回城门(今大兴 大回城),西南曰黄村门(今 大兴黄村),正北曰大红门(今丰台大红门立交以北),稍东曰 小红门(今朝阳区小红门)正东曰东红门(今通县 海户屯西南),东北曰双桥门(今大兴双桥),正西曰西红门(今大兴西红门),西北曰 镇国寺门(今丰台 草桥镇国寺),符合“ 九五之尊”的建筑布局,更加体现皇权气派。现在这些门像 老北京城门一样,已经成为了地名。

另外,清朝还陆续修建了一些角门,如栅子口角门、 马道口角门、羊坊角门、毕家湾角门、 房辛店角门、 大屯角门、北店角门、三间房角门、刘村角门、 高米店角门、潘家庙角门、马家堡角门等,总计为十三个角门,象征 十三太保。这13座角门,12座都已经 荡然无存,只留马家堡角门(今简化为角门)一地名,其旧址在马家堡南街西口。

在明清时期位于马家堡角门以南,也就是在皇家 苑囿南苑的范围里面靠近西北围墙的地方,地表状况是湖面。其北面是马家堡角门,西北是镇国寺门,东北是大红门,西南是西红门。周围没有像样的道路,只有进出马家堡角门的海户留下的阡陌土路。

翻开九十年代末的 北京地图,南四环还没有建成,目前马家堡周边方圆5公里范围内,都还是一片片的水域,包括草桥渔场( 公益西桥西四环南边)、 右安门渔场( 城南家园二期)、槐房露天游泳场、南苑 水泡子等等,水乡风貌依稀遗存。

公益庄

清末,帝国主义列强闯入南苑后,明清两代苦心经营的南苑一蹶不振,《 辛丑条约》签订后,为了弥补国库的空虚,在光绪二十八年六月设立了“南苑督办垦务局”,出卖南苑里的土地,将“南苑 内闲旷地亩招佃垦荒”。从此,封闭了六百多年的南苑得以开发。

南苑开放后,许多官僚、军阀、 巨商太监等如群狼争食,纷纷抢占苑内的地土,建立私家庄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

于是,苑内的村庄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因为南苑是明清的皇家苑囿,清末民国间在这里占地建立庄园的人又多是有钱有势、读书识字的人,所以他们都为自家的庄园起个典雅的名字,如庆亲王奕匡的九如庄(在今机架厂东北),协理大臣 那桐的 千顷堂, 内务府大臣奕禄的积善庄(德茂西),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第一大总管 李莲英的富家庄(今西 广德村东)。其它还有 三槐堂、毓顺庄、瀛海庄、 笃庆堂、怡乐庄、忠兴庄、合顺庄、万聚庄、保善庄、广德庄、 天恩庄、 富源庄、仁义堂等等。

公益庄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公益庄的位置就在今天公益桥南大红门火车站边上。

这些官僚显贵在购地之后,招来大量穷人为他们开荒种地。听说海子里开荒种地,外州府县的贫苦农民便接连不断地逃难到海子里。这些人大都来自河北中部的河间、 肃宁等县,也有来自山东、河南的。由于海子里的地主不收留携带家眷的长工,他们只好在野地里搭起几间小窝棚。后来,搬来的人多了,便形成了一个个自然村,这些村庄的居民大都是同乡。拿瀛海庄来说,由于居住的都是河间人,在古时河间叫瀛洲,而此地又叫海子里,两地的字合起来就叫“瀛海”。小区东南面的北天津庄也诞生在这个时候 (如今南苑镇的西面还有一个叫南天津庄的小村子)。

前一阵, 北京地铁四号线终点站的站名,在征求市民意见时,初步被称为公益庄,解释原因时说:公益庄站,因公益庄得名。公益庄原为庄园,后住户日渐增多,遂以公益庄为名,沿用至今。车站东侧为公益庄,南侧为南四环路公益西桥,故名。

解放后,修建了北京东南环线铁路,在公益庄设了一个火车站,定名为 大红门站,原因是这里东距大红门不算太远。 

马家堡路

马家堡位于 南三环与南四环之间,是由 玉泉营桥、洋桥、 公益东桥、马家楼桥围合而成的区域。据丰台区 马家堡街道办事处介绍,马家堡地区在明末清初已经成村,原来是农田菜园,有四顷三、北天津庄、北甲地、马家堡4个村落。解放前,这里除了明清时期京城通往南苑的土道———马家堡路外,只有乡间阡陌小路。长久以来,马家堡路一直是通往南海子的重要通道。后来,该路铺成了柏油路,附近又相继修建了 南苑路,成为京城居民取道南郊的重要途径,而其他没有修整的土路或窄道仍然并行。只是近十几年来,马家堡东路、南四环路和马家堡西路的通车,才彻底改变。

解放后,由于大红门火车 货运站的建成后,马家堡路成为往来市内与火车站的唯一通道,北天津庄成为火车站外面的小村落,随着过往人流的增加,村庄逐渐沿马家堡路向北延伸。

解放后,北天津庄北面马家堡路西也就是现在小区所在地当时是低洼水面,其它地区均为农田,种植水稻或玉米等农作物。

由于这里远离城区、具有广阔的水域、 生态环境良好。时间的推移和北京城市的发展,马家堡路逐渐成为 城市道路,周边的农田逐渐成为居民小区从此诞生。

马家堡住宅马家堡住宅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