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14)1934年8月2日,出生于北京一个家境普通的商人之家[10]。上小学的时候,他就靠卖冰核贴补家用。因为和相声演员常连安的亲戚是同学,年幼的他每每胳膊底下夹着冰核篮子,到常家开的启明茶社蹭免费的相声听。13岁时,由于父亲去世而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被送到上海宏德织造厂当学徒,因此而学会了上海话[10]。
1950年,回到北京,进入培德中学读初三[10][11]。
1951年,考入北京市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11],当了卖书员[12],业余时间几乎都扑在说相声和唱京剧上[3]。
1954年,自认为水平已经不错的他自编了一段名为《伟大的祖国》的“相声”,参加了北京市轻工业工会的文艺演出,但因内容过于稚嫩、浅薄而失败[3]。
1955年,马季参加了刘宝瑞、郭全宝亲自授课的工人业余艺术团。[13]
1956年初,参加了北京市工人业务曲艺观摩会,由其表演的相声《找对象》获得了一等奖;同年6月,他作为北京赛区的代表,参加了全国职工业余曲艺观摩演出会,表演了相声《都不怨我》,凭借该作品获得了全国冠军[3],并由此被侯宝林、刘宝瑞看中,调入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工作,成为专业相声演员,说唱团安排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为其老师,侯宝林为责任老师[11]。不到一年他已经熟练掌握了六段传统相声,创作了四段新节目,并推出了正式的相声处女作《打篮球》[3];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马季与师父侯宝林合作演出(2)1957年,老师侯宝林觉得马树槐这个名字绕嘴,做演员名字应该起得响亮一点,笔画要少一点,这样人家容易记住,当时北京正在放映匈牙利喜剧电影《牧鹅少年马季》,于是马树槐取艺名马季[12];同年4月,参加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巡回演出”[14],演出中,他与杨紫阳合作,推出了相声《王金龙与祝英台》《跟谁结婚》《请医生》,并表演了传统相声《对春联》《空城计》《扒马褂》等[3]。巡回演出归来后,中国广播说唱团分为两个演出队,其中一支由马季带领[15]。
1958年10月,马季作为慰问团的成员赴福建前线演出,期间创作了相声《英雄小八路》,这是他创作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歌颂型相声作品[3];同年,创作并表演了相声《登山英雄赞》,作品取材于中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真实事迹[16];同年,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1]。
马季与大徒弟姜昆(3)1959年,创作了相声《找舅舅》[3]。
1961年,曲艺界挖掘传统遗产活动在全国范围展开,回忆、整理了传统相声80段,付印成《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就是曲艺界的所谓“四大本”,马季对“四大本”反复阅读,掌握了很多传统相声[15]。
1962年,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1]。
1963年,马季随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去山东文登一带体验生活,半年多的时间共演出了104场,还创作了相声《画像》《跳大神》[3][17]。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马季被定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受到批斗,只能在北京扫厕所,刷标语牌[12]。
马季和妻子1967年,马季经人介绍认识妻子于波。[18]
1971年春,与唐杰忠、赵连甲一起被打成“马唐赵反党小集团”,马季被下放到淮阳五七干校下属的张庄村劳动[19];同年秋,马季结束了插队劳动任务回到北京。
1972年,马季专程回到淮阳“五七”干校慰问演出[20]。
1973年,马季与唐杰忠改编并表演了歌颂中非友谊的相声《友谊颂》,起到了促进相声复苏的积极作用[3]。
1976年,姜昆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作为评委的马季相中了姜昆,在征得姜昆同意后,马季将其调到了中央广播说唱团,并收为弟子;同年,创作了“伤痕相声”《白骨精现形记》《舞台风雷》,以及讽刺相声《多层饭店》《北京之最》,其中《北京之最》因讥谤过于尖锐而很快被禁播[19]。
1976年底至1977年3月,马季带着弟子姜昆到湖南省桃源县采风,期间创作了相声《新桃花源记》[21]。
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1]。
1979年,马季随团出访日本[3];同年,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曲协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1]。
1980年8月,出版了图书《马季相声选》[22];11月,创作的图书《相声艺术漫谈》出版,该书对相声的起源、内容、形式、艺术手法、包袱种类以及相声表演中的一系列问题都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23]。
1982年,电视的快速普及让马季开始思索相声由听觉艺术到视觉艺术的改造问题,他组织了队伍,与赵炎、幺树森一起,连续尝试编排了13个小品,集结成册,名为《笑的窗口》[24];同年,随团赴香港交流[3]。
1983年2月12日,马季担任主持人的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他在晚会上还表演了相声《山村小景》《小小雷峰》《说一不二》;同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1]。
左一为杨紫阳先生、右一为马季先生、中间为侯宝林先生1984年2月1日,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马季在晚会上表演了相声《宇宙牌香烟》《春联》[25];同年,创作了讽刺相声《百吹图》;同年,随团赴香港交流[3]。
1985年2月19日,担任主持人的198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同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4]。
1986年,马季在湖南常德义演,随后把5000多元收入全部捐给桃花源[26]。
1987年1月28日,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马季在晚会上与刘伟、冯巩、赵炎等合作表演了群口相声《五官争功》[27]。
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1]。
1989年2月5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马季在晚会上与刘伟表演了相声《送别》[28];10月12日,出席第1届中国金唱片奖评奖活动,并获得了金唱片奖[5]。
20世纪80年代后期,马季创作了讽刺相声《特种病》。1991年2月14日,199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马季在晚会上表演了相声《训徒》[22]。
1992年,马季到广东惠州参加全国名人钓鱼比赛,河源政府领导邀请他加盟了当地一间文化实业总公司[17]。
1993年,马季把他的党组织关系转到了河源市文化局,为表彰他对河源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被河源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17];同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1]。
1996年2月18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马季与刘伟合作表演了相声《老少乐》[29]。
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1]。
2002年,参演的电视剧《笑八仙之素女的故事》播出,在剧中饰演土地。[30]
2003年,参加的综艺类影视记录节目《中国相声一百年》播出。[31]同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1]
2004年11月6日,马季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作了“告别演出”[17]。
2006年4月15日,访问日本的马季与刘伟在东京为在日华侨华人表演了相声;7月,马季和儿子马东到广东参加了“慈善爱心献河源”的演出,为河源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募捐[17];9月23日,马季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6];10月,参加了第三届CCTV相声大赛[32];12月20日上午10点25分,马季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2岁[33]。
2007年2月11日,马季生前定稿的自传《一生守候》出版发行[34];5月,马季生前出演的民国情感剧《旗袍》播出,他在剧中饰演古道热肠的“汤老板”[35]。
作品 |
主要合作演员 |
作品 |
主要合作演员 |
---|---|---|---|
《请医生》 |
郭启儒 |
《画像》 |
于世猷 |
《打电话》 |
《哭的艺术》 |
||
《对对联》 |
《劳动号子》 |
||
《王金龙与祝英台》 |
《三比零》 |
||
《卖布头》 |
郭全宝 |
《外国》 |
|
《妙语惊人》 |
《学评戏》 |
||
《女队长》 |
《一条街》 |
||
《万紫千红绕营房》 |
《英雄小八路》 |
||
《扎针》 |
《游击小英雄》 |
||
《送春联》 |
姜昆,赵炎 |
《装小嘴》 |
|
《说一不二》 |
李文华 |
《论捧逗》 |
赵世忠 |
《拔牙》 |
刘宝瑞 |
《宇宙牌香烟》 |
无 |
《找堂会》 |
《绕口令》 |
赵世忠 |
|
《富了以后》 |
刘伟 |
《闲话》 |
|
《传谣》 |
刘伟、姜昆、赵炎 |
《百吹图》 |
赵炎 |
《老少乐》 |
刘伟 |
《吹牛》 |
|
《白骨精现形记》 |
唐杰忠 |
《打喷嚏》 |
|
《北京之最》 |
《儿女赞》 |
||
《彬彬有礼》 |
《风格赞》 |
赵炎、姜昆 |
|
《成语新篇》 |
《哭的功能》 |
赵炎 |
|
《多层饭店》 |
《老少乐》 |
||
《高原彩虹》 |
《闹公堂》 |
||
《讲礼貌》 |
《攀亲》 |
||
《戒烟》 |
《绕口令》 |
||
《救人》 |
《训徒》 |
赵炎、石可达 |
|
《老马家》 |
《说一不二》 |
赵炎 |
|
《礼貌用语》 |
《四字歌》 |
||
《美》 |
《特种病》 |
||
《诗情画意》 |
《五官争谦》 |
赵炎、王金宝 |
|
《戏剧杂谈》 |
《一仆二主》 |
||
《新地理图》 |
《戏剧杂谈》 |
赵炎 |
|
《新桃花园记》 |
《新地理图》 |
||
《学越剧》 |
《行业术语》 |
||
《友谊颂》 |
《幸福屯》 |
||
《找舅舅》 |
《一阵风》 |
||
《逐步升级》 |
《招聘》 |
||
《登山英雄赞》 |
于世猷 |
《广东话》 |
|
《反正话》 |
《五官争功》 |
赵炎、刘伟、冯巩、王金宝 |
|
《哥俩好》 |
《降神会》 |
侯宝林 |
|
《跟谁结婚》 |
《戏迷药方》 |
刘宝瑞 |
|
《狗熊大象》[8] |
- |
- |
作品 |
主要合作演员 |
作品 |
主要合作演员 |
---|---|---|---|
《请医生》 |
郭启儒 |
《画像》 |
于世猷 |
《打电话》 |
《哭的艺术》 |
||
《对对联》 |
《劳动号子》 |
||
《王金龙与祝英台》 |
《三比零》 |
||
《卖布头》 |
郭全宝 |
《外国》 |
|
《妙语惊人》 |
《学评戏》 |
||
《女队长》 |
《一条街》 |
||
《万紫千红绕营房》 |
《英雄小八路》 |
||
《扎针》 |
《游击小英雄》 |
||
《送春联》 |
姜昆,赵炎 |
《装小嘴》 |
|
《说一不二》 |
李文华 |
《论捧逗》 |
赵世忠 |
《拔牙》 |
刘宝瑞 |
《宇宙牌香烟》 |
无 |
《找堂会》 |
《绕口令》 |
赵世忠 |
|
《富了以后》 |
刘伟 |
《闲话》 |
|
《传谣》 |
刘伟、姜昆、赵炎 |
《百吹图》 |
赵炎 |
《老少乐》 |
刘伟 |
《吹牛》 |
|
《白骨精现形记》 |
唐杰忠 |
《打喷嚏》 |
|
《北京之最》 |
《儿女赞》 |
||
《彬彬有礼》 |
《风格赞》 |
赵炎、姜昆 |
|
《成语新篇》 |
《哭的功能》 |
赵炎 |
|
《多层饭店》 |
《老少乐》 |
||
《高原彩虹》 |
《闹公堂》 |
||
《讲礼貌》 |
《攀亲》 |
||
《戒烟》 |
《绕口令》 |
||
《救人》 |
《训徒》 |
赵炎、石可达 |
|
《老马家》 |
《说一不二》 |
赵炎 |
|
《礼貌用语》 |
《四字歌》 |
||
《美》 |
《特种病》 |
||
《诗情画意》 |
《五官争谦》 |
赵炎、王金宝 |
|
《戏剧杂谈》 |
《一仆二主》 |
||
《新地理图》 |
《戏剧杂谈》 |
赵炎 |
|
《新桃花园记》 |
《新地理图》 |
||
《学越剧》 |
《行业术语》 |
||
《友谊颂》 |
《幸福屯》 |
||
《找舅舅》 |
《一阵风》 |
||
《逐步升级》 |
《招聘》 |
||
《登山英雄赞》 |
于世猷 |
《广东话》 |
|
《反正话》 |
《五官争功》 |
赵炎、刘伟、冯巩、王金宝 |
|
《哥俩好》 |
《降神会》 |
侯宝林 |
|
《跟谁结婚》 |
《戏迷药方》 |
刘宝瑞 |
|
《狗熊大象》[8] |
- |
- |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1983年 |
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
总策划、主持人[36] |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1983年 |
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
总策划、主持人[36] |
时间 |
书名 |
标注 |
---|---|---|
1980年8月 |
《马季相声选》 |
相声选集 |
1980年11月 |
《相声艺术漫谈》 |
相声专著 |
2007年2月11日 |
《一生守候》[34] |
自传 |
时间 |
书名 |
标注 |
---|---|---|
1980年8月 |
《马季相声选》 |
相声选集 |
1980年11月 |
《相声艺术漫谈》 |
相声专著 |
2007年2月11日 |
《一生守候》[34] |
自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