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瑛

本名 袁芳瑛
所处时代 清朝
目录导航

基本资料

  姓名:袁芳瑛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62?

  国籍:中国

  朝代:清朝

  籍贯:湖南湘潭

  民族:汉族

  职业:知府

                 字漱六,室名卧雪楼(藏书楼名),亦名卧雪庐。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官至松江知府。嗜蓄书,与朱学勤、丁日昌并称为咸丰时三大藏书家。藏书之富足与瞿绍基恬裕斋、陆心源皕宋楼、杨以增海源阁相匹敌。所藏十分之三得之孙星衍旧藏。光绪初,其藏书为李盛铎木犀轩在湘购得。

人物简介

  [清](?一八六二至一八七四年间) 湖南湘潭人。字漱六,室名卧雪楼(藏书楼名),亦名卧雪庐。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官至松江知府。嗜蓄书,与朱学勤、丁日昌并称为咸丰时三大藏书家。藏书之富足与瞿绍基恬裕斋、陆心源皕宋楼、杨以增海源阁相匹敌。所藏十分之三得之孙星衍旧藏。光绪初,其藏书为李盛铎木犀轩在湘购得。

  袁芳瑛在江浙做官时,不幸死于任上。其夫人将丈夫袁芳瑛收自东南的善本藏书,“长舸巨舰,载入湘中,宝物因之免劫,其为功德无量”。此后,号称“天下第一”的袁氏卧雪庐藏书,就在省城长沙暂时安了家。

人物生平

  袁芳瑛一生工书善文,酷好收藏书籍,为晚清著名藏书家。晚清著名学者李盛铎称袁氏藏书之盛为“二百年所未有”,可见其藏书之多。

  同治年间,太平军失败,袁芳瑛时任松江知府。时逢江南战乱结束不久,常州、苏州等地官私藏书纷纷流落民间。袁芳瑛见后,锐意搜罗,有所见必设法得之,数年后,大江南北旧家典册“片纸只卷,皆揽有之。”从此,袁氏藏书甲于一世,号为近代第一。

  不久,袁芳瑛被罢官,由松江返回湖南,运载书籍的船只达数十艘之多。回到长沙府第,袁芳瑛对藏书进行清理,但直到临终之际,尚未清理就绪。

  袁家藏书后被李盛铎购买,又有一部分为曾国藩后人曾纪纲所得。

  袁芳瑛在江浙做官时,不幸死于任上。其夫人将丈夫袁芳瑛收自东南的善本藏书,“长舸巨舰,载入湘中,宝物因之免劫,其为功德无量”。此后,号称“天下第一”的袁氏卧雪庐藏书,就在省城长沙暂时安了家。

  不过,“全国第一”的藏书安家长沙后,袁芳瑛的儿子袁榆生却“不喜故书雅记,以五间楼房闭置诸籍,积年不问”。

  光绪初年,有位督学前往袁家查看他们家从江浙收来的“东南文献菁华”,却见“两层自下至栋,皆为书所充塞,非由书丛踏过,莫移一步,以书纵横填垛,即移亦无从遍阅,惟随手翻之,辄是宋元佳椠而已,最可病者白蚁累累可见,想其中书蚀已自不少。”

  袁家有书不读,人家就会来打主意,袁榆生有饮酒和赌博喜好,于是有人就请他喝酒赌钱,欠下钱后,就以书作抵。而榆生发现了他家书的价值,在第二年,干脆就请来一条船,载数百箱书,运往武汉竞售,购者麇集。李盛铎在袁家藏书出来后,购得十分之一,后来这些书藏诸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因收藏有湘潭袁家流出来的众多善本,至今被认为是中国古籍善本之亚。

  袁榆生在长沙死后,袁家在长沙更加无法立足,于是袁家自省城长沙迁回湘潭老屋。当时袁家卧雪庐藏书尚有数橱柜。袁家第三代对这些最后的珍藏本深为爱惜,不许人进书屋。但老屋年久失修,雨水灌入书橱,很久才被发现。到农历六月初六晒书日,袁家才发现书页粘和不能揭开,竟将这些书籍全部焚烧。

  与袁氏卧雪庐可相提并论的是岳阳方功惠的碧琳琅藏书。碧琳琅藏书毁于方家第三代,即藏书家方功惠病卒后,其孙子方湘宾在1898年八月用海船将碧琳琅的全部藏书由海路从广州运到天津,再转运北京,然后在北京琉璃厂附近租房出卖,“连楹充栋,排列数十架”。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方湘宾弃书南归湖南,留在北京未卖出的藏书,已散佚不少。方湘宾再入北京,干脆将大部分书籍卖给琉璃厂旧书店店主,不少精美藏书由此流向国外。

  道州何氏的藏书,在长沙则散于第五代。道县何氏名人辈出,继何凌汉之后,又有何绍基闻名全国,何凌汉、何绍基均为藏书家,但到了何凌汉的玄孙(第五代)、何绍基的曾孙(第四代),道县何氏藏书开始烟消云散。何凌汉有一位名为何诒恺的玄孙染有鸦片烟瘾,于是将何家五世藏书卖往长沙旧书店买鸦片以解其瘾。此人在古玩界又称“何六哈”,不但是善本书籍,即使名人字画、珍贵拓本亦往往被人骗走。

  袁芳瑛卧雪庐藏书、岳阳方功惠碧琳琅藏书及道县何绍基家藏书,均盛极一时,尤其前两者,仅在第二三代即让所有藏书烟消云散,令人惋惜。

题外

《湘潭石塘山袁氏族谱》与袁芳瑛藏书

袁芳瑛(1814—1859),谱名世矿,号漱六,道光乙巳进士,由御史出任松江知府。生平唯一大事,即为藏书。《中国私家藏书史》(范凤书著,大象出版社2001年)称他“为咸丰间崛起之大藏书家,称雄一时,压倒群家。”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有载:“其卧雪楼藏书极富,黄再同前辈曾见其书目四大册,《汉书》宋元刊本多至十许部,余可知矣。”叶德辉《郋园读书志》也说:“袁漱六太守校宋钞本。湘中精版本之学者,必首推先生,所藏两宋元明旧椠名钞,皆荟萃南北藏书家整册残篇而自成一派。”他每得一善本,手自校仇,书根书面,手标目录,书法腴润,脱尽馆阁习气,嗜书如性命。其书得之于兰陵孙氏祠堂者十之三,得之于杭州故家者十之二,得之于官编修时者十之四五。精藏精校,深为学界所重!但在他死后,藏书毁的毁,散的散,一代藏书大家顷刻灰飞烟灭。他的藏书散出,缪荃孙在《元河南志跋》所记最有意思:“光绪壬申袁漱六前辈卧雪庐藏书来厂肆火神庙,名钞旧校,触目琳琅。而价极昂,荃孙境又极窘,无计得之,又不能自已,心跃跃然,目炯炯然,逐日蹒跚书城之侧,寝食俱废。”京师大学堂总办李盛铎当年曾入袁芳瑛幕,袁氏之书,珍品多被其掠买而去,由此奠定了木犀轩善本的基础。

这个载有晚清大藏书家袁芳瑛家世的《湘潭石塘山袁氏族谱》,我前后共入藏了乾隆五十一年(二修)、同治二年(四修)、光绪二十四年(五修)、民国三十一年(六修)四部递修本。

袁氏始祖杲,字正东,原籍江南凤阳寿州,后由茶陵卫分俸,迁湘潭,住十三都八甲石塘山。生四子:时祐、时祯、时禧、时祥,析为四大房。因第四房时祥支徙居宁乡,故谱只及湘潭三房。

袁芳瑛支出伯房时祐派下。至十世遇春,字资万,号锦堂,从家谱记载来看,石塘山袁氏就他这一支最为显达。他本人于乾隆二十二年奉旨拣发江南,历任盱眙县县丞,护理凤阳钞关,署凤阳县知县事,终养回籍。有六个儿子,各有功名。第六子显名,学名士彪,字锡嘉,号慕虎,别号东山。他生了七个儿子,第五子就是袁芳瑛。谱卷七第四十三叶载:“世矿,官名芳瑛,字挹群、号伯刍,一号漱六,行十七,优廪生。道光癸卯科乡试举人,甲辰考取宗室官学汉教习。乙巳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本衙门撰文充国史馆协修,实录馆协修纂修官,恩赏绸缎。大考二等,以翰詹升缺用,京察一等,擢陕西道监察御史、实授江苏松江府知府,军功保举钦加道衔。嘉庆十九年甲戌六月二十日生,咸丰九年己未九月初三日卒。”从这里可以补充修正不少有关袁芳瑛史料,如字、号、生、卒等。有不少辞书说他出生于1811年或不详,连陈玉堂先生的《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也记载为“?—约1862至1974间”。

谱中有关袁芳瑛的记载及袁芳瑛自己所撰文篇颇多。其子橞泽、棨泽撰有《诰授中宪大夫晋授资政大夫漱六府君行述》,比较详实:“善书法、工吟咏。在京时,朝鲜贡使与之唱和,得其一字一艺,如获奇珍,自后每岁贡使来京求书者踵至,虽文艺之末亦足为外邦所宝重。其守松江也,中丞赵每誉其文字之佳,而藩司介寿,因索其文。时方试士,居考棚,府君于阅卷之暇取周兴嗣千字文,集成四言庆语献之,苏江才子皆闻而搁笔。生平最嗜书,家藏甚富,于书无所不读,尤精于雠校,不为古人所欺,其识力有大过人者。颜其室曰蠧斋,谦词也,其一生著作有《卧雪庐全集》待梓行世。”

袁芳瑛的夫人杨氏,是同知衔杨敦福的女儿,于袁氏藏书出力颇多。王湘绮撰《袁母杨夫人寿序》,盛称漱六内助之贤,其与藏书有关者:“于时风尘澒洞,而夫人独戎装,至宜春途塞还,改道汉淮赴松江,松江君已患劳疾,得夫人侍护,稍稍支拄,逾两年乃卒,寇乱愈急,江浙瓦解,达官朝使莫敢驿行。而松江君官中外所得书无虑万卷,资力半耗于驮运,至是议者皆以累重不可致,欲缓俟通道,夫人独先部署,以余资悉用运载遗书先还,而身率孤子女扶柩后发。曾文正时督两江,遣书迎候,谋资斧,夫人已自南昌还里矣。是时行者单车轻骑犹惴惴,袁氏归装重囊行数千里,观者皆叹息,以为非独贤明知轻重,乃其才不可及也。袁氏既以藏书名湖南,及闻嫠孤致书还,或羡且妒,百方谋出其书,不翅觊财产,夫人毅然以藏弃自任,来攀说画计者,漠然若无闻见,迄今二十年,藏书全然尚完,然后知松江君悴精力于求访者,恃夫人之能守也。”杨夫人死,袁氏之书卒不能守,据说与他的长子橞泽有关。

橞泽,字榆笙,号星伯,他的夫人曾氏便是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曾国藩的长女。《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中评点“禀父母(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时说:“曾氏有五个女儿,长女纪静,许配的是湖南湘潭籍翰林袁芳瑛的儿子袁秉桢(谱中无秉桢名)。不料此子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花花公子。读书不成尚在其次,他居然敢于娶妻之前先买妾,置曾府的脸面于不顾。懦弱的纪静竟然在夫家备受冷落,多次回娘家诉苦,并表示不愿回夫家。为了劝说女婿,曾氏后来接袁秉桢来江宁城住督署。袁秉桢恶习并不改,他经常在外宿娼嫖妓,半夜三更醉醺醺地回衙门。又私取公款,不敬岳父。曾氏终于对这个女婿完全失望了,将他赶出衙门,从此不再认他。曾氏不认女婿,却一定要女儿认丈夫、守妇道,不让纪静住娘家,要她跟着丈夫回湘潭。同治九年,纪静在痛苦中去世,年仅二十九岁。侯门之女的如此下场,令人可悲可叹。”

橞泽不肖,还表现在对袁芳瑛的藏书处理上,《中国私家藏书史》说:“其子榆生,不喜故书雅记,堆置五间楼房,积年不问。白蚁累累可见。木斋(即李盛铎)指名求书,不得,则运数箱来,令其自理,因而获袁氏书最多。异年榆生将数百箱载汉皋竞售,购者麕集。(光绪)戊子、己丑又尽运京散售。藏书家郭人漳、曾纪纲、叶德辉、王礼培、缪荃孙、易寅村诸人都曾分得一胾”。

只惜袁芳瑛藏书其兴也勃,其败也忽。

不过,袁氏家族的藏书之风并未就此而堕。袁芳瑛三叔显惠的曾孙袁树勋,(1847-1915),谱名日盈,字百川,号海观,晚年自号抑戒老人。历任天津知府、江办按察使、顺天府尹、民政部左侍郎、山东巡抚、上海道台、两广总督,曾呼吁开国会、消祸萌等,不为清廷采纳。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说他“精鉴赏、善书法”。他的儿子袁思亮,字伯夔,北洋时期曾任国务院秘书、印铸局局长,太白楼诗人冒效鲁即为他的学生。《震中观书记》曾记载:“《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宋嘉定间淮东仓司本。此书原为翁方纲旧藏,视为镇宅之宝,更命其室名曰‘苏斋’。书内有何绍基等题跋。清末,此本归长沙袁思亮。后袁氏藏书楼不幸失火,被袁氏视为身家性命所系的此本就在火中,袁思亮情急,欲与以身相殉,家人无奈,冒死从火中将此本救出,可惜书脑书口已全部过火,仅剩下烧残的版心部分。民国间此残本归著名收藏家张珩,重新装裱后,赠中央图书馆保存。所以,看到这部被火烧残的国宝,真像看到了在大火之中、颤颤巍巍、挥突涕号、痛不欲生的袁思亮。”(2003年3月26日《河南文献》)

今人拓晓堂后来写过一篇《翁方纲藏:宋刻本〈施顾注东坡先生诗〉》的长文,配以图片,说的就是袁思亮收藏过的这一部。

2001年,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整理出版了《袁氏家藏近代名人手书》,收载袁树勋及其长子思亮两代所收辑清末民初之名人手书,俱未尝公之于世,多涉及民国肇始之际之政坛珍闻,参考价值极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