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四国日记》是晚清著名外交家薛福成奉命于光绪十六年(1890)正月至十七年二月出使欧洲四国时期所写的日记。薛福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也是具有深厚文学造诣的散文名家,他的日记内容非常丰富,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生动再现了晚清士大夫视野下的世界社会历史文化风貌以及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士人心态,日记中所做的观感记录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具有较高的价值。
薛福成(1838.4.12-1894.7.21)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宾雁里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父亲薛湘,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历任镇江府学教授、湖南安福县令、浔州知府等职。长兄薛福辰,以举人出身得任工部员外郎、济东泰武临道、直隶通永道、左副都御史等职。二兄薛福同,同治元年举人。四弟薛福保,长期在山东巡抚丁宝桢幕府参与政务。薛福成幼时苦读经书,后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而受到强烈震动,决意弃八股试帖之学,而致力研究经世实学,以图报效国家。咸丰八年(1858年),中秀才。同年,薛福成去看望宦游湖南的父亲,适逢薛湘去世,薛福辰、薛福成兄弟二人为处理父亲身后诸事而滞留湖南一年余。十年(1860年),得知太平军已东下苏、常,兄弟二人匆匆赶回,不料全家已外出避难,几经艰辛找寻,终于在苏北宝应东乡找到家人。薛福成继续研读治世之学。同治四年(1865年)夏,两江总督曾国藩北上镇压捻军,沿途张榜招贤,薛福成闻讯后即写下八大对策、洋洋万言的《上曾侯书》,往行辕拜谒曾国藩。曾国藩读罢,击节称叹,深为薛福成所言改科举、裁绿营、师夷法的主张吸引,即延聘薛福成入幕。此后曾幕七年生涯,薛福成尤注重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不时呈上一些改革时弊的策文,颇为曾国藩器重,被保为候补同知、直隶州知州并赏加知府衔。
咨呈
自序
凡例
卷一 (光绪十六年正月十一日至闺二月二十九日)
卷二 (光绪十六年三月朔至五月二十日)
卷三 (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至八月初十日)
卷四 (光绪十六年八月十一日至十月二十日)
卷五 (光绪十六年十月二十一日至十二月三十日)
卷六 (光绪十七年正月朔至二月三十日)
跋
校注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