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汉中市汉台区位于陕西省南部,是陕西汉中市城市中心区。截止2005年全区辖7镇7个街道办事处,205个行政村,40个社区,总面积5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万亩;总人口51.06万,非农业人口24万。汉台区辖7个街道、7个镇、:北关街道、东大街街道、汉中路街道、中山街街道、东关街道、龙江街道、七里街道、铺镇镇、武乡镇、河东店镇、宗营镇、老君镇、汉王镇、徐望镇。
区人民政府住所地:汉中市中山街,邮政编码723000,电话区号:0916[1]
因刘邦行宫古汉台而得名。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驻跸汉台,筑坛拜将,以此为发祥地,建立西汉王朝。[4] 明清代为汉中知府衙门驻地,解放后辟为博物馆。1996年,原汉中市改为区时,以“汉台”名之。[5]
明设汉中府,1953年改汉中市。据《陕西通志》:"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曰汉中。"
汉台区的前身为南郑县。[6]
春秋时南郑属秦,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长城南郑”。秦躁公二年(前441),南郑离秦属蜀。秦惠公十三年(前387),秦伐蜀夺回南郑。秦献公十七年(前368)。南郑又被蜀占据。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灭蜀南郑复归秦。后元十三年(前312),秦楚丹阳之战大败楚军,置汉中郡,治西城(今安康),南郑为汉中郡属县。[6]
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南郑为汉中郡属县。
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三十一县,定都南郑。汉朝建立后,南郑为汉中郡属县,隶益州汉中郡。更始帝刘玄二年(24),封汉宗室大将刘嘉为汉中王,建都南郑,旋为蜀王公孙述占据。[6]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汉中郡治所由西城(今安康)迁南郑。此后,历代南郑为汉中郡(道、路、府)治所附郭首县。汉昭帝元凤六年(75),褒城县改置褒中县(今汉台区新沟桥、宗营、张寨、褒河等乡属之)。县治设打钟寺坝(今新沟桥乡打钟寺以南),隶汉中郡。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治设南郑。[6]
建安二十年(215),张鲁降曹魏,曹魏改汉宁郡为汉中郡,郡治南郑。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由益州攻占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南郑归蜀汉。蜀汉炎兴元年,曹魏景元四年(263),魏灭蜀汉,南郑归魏。[6]
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分益州,置梁州,州治南郑。太康十年(289),立濮阳王之子司马迪为汉王,改梁州为“汉国”,南郑隶属之。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梁州刺史杨亮为前秦符坚战败,秦将朱彤占据汉中,南郑属前秦。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前秦梁州刺史潘猛弃汉中,奔长安,梁州之地(南郑隶属)复归于晋。晋安帝义熙九年(413),改褒中县为苞中县,治南城。[6]
南北朝(420—589)时,南郑为州、郡治所。废苞中县。梁武帝天鉴三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前属南朝,梁、秦二州刺史夏侯道迁降北魏,南郑属于北魏。延昌元年(512),分南郑县北部置武乡县(今汉台区武乡镇)。延昌中期,分县西南部置廉水县。均属褒中郡。永平四年(511),复置褒中县,同时新设褒中郡,县、郡治设打钟寺坝。褒中郡领褒中、武乡、廉水三县。[6]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南郑复入于梁,梁废廉水县仍入南郑县。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南郑又入于魏。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南郑县为光义县。同时,改武乡县为白云县。北周改汉中郡为汉川郡,南郑为其属县。[6]
隋文帝开皇初年(581),改光义县为南郑县。三年(583)撤汉川郡,留梁州,南郑为其属县。炀帝大业初年废梁州复置汉川郡,南郑为郡治,同时并入白云县。大业八年(612),将县城迁移故城西南临汉水(即今汉台区城区)。[6]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为州治所。武德三年(620),又分南郑北部置白云县。武德九年(626),废白云县入城固县。太宗贞观元年(627),设山南道,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贞观三年(629),改褒内县为褒城县。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梁州属山南西道,道治南郑。德宗兴元元年(784)三月,德宗李适来南郑避难,六月乱平,将返京城长安时,下诏“改梁州为兴元府”,升南郑为赤县。又曰次畿县,与京畿长安县同等。《资治通鉴》载:“用帝王年号命府名始此。”南郑为府、道治所。“兴元”之名,延用至明洪武三年(1370)五月,共586年。昭宗天复二年(902),前蜀占据兴元,南郑属前蜀。庄宗同光三年(925)南郑归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南郑归后蜀。这一时期南郑均为府、道治所。后蜀亡,南郑归宋。[6]
北宋初年,南郑为峡西路兴元府辖县,并为路、府治所。嘉祐中(1056—1063),褒城县治由打钟寺坝移于山河堰西(今勉县红庙乡褒城村)。神宗熙宁五年(1072),分峡西路为利州、夔州两路。南郑为利州路,兴元府治所。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又分南郑西南部置廉水县。理宗年间废,复入南郑县。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辖兴元府,南郑县为路、府治所。[6]
元初,设陕西行中书省,改兴元府为兴元路,南郑为路治所。此为南郑县划归陕西之始。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改兴元路为汉中府。九年(1376),改陕西行中书省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辖汉中府,南郑为府治所。
清代,汉中府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南郑为府治所。
中华民国2年(1913),废汉中府设汉中道,南郑县属之。17年(1928),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省辖。24年(1935)汉中为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南郑县城。民国38年(1949)5月18日,陕西省政府及所属机关迁驻南郑县城。
1949年12月6日,南郑解放。南郑城关五镇设南郑市,市政府驻城区;农村乡镇为南郑县,县政府驻十八里铺。陕甘宁边区汉中分区督察专员公署驻南郑市城区,汉台区直属之。
1953年6月1日,南郑市改为省辖市。
1954年1月1日,南郑市更名为汉中市,属汉中专区。[6]
1958年10月28日,省政府通知,将南郑县、留坝县及褒城、黎坪部分地区并入汉中市(县级),将柳林乡划归城固县,望江乡划归汉中市(县级)。12月,合并后的市政府对外办公。[6]
1961年8月29日,市县分设,汉中市(县级)辖城区、褒河、铺镇、武乡区和石马、汉水乡。[6]
1964年6月5日,撤销汉中市(县级),设立汉中县。1980年8月17日,恢复汉中市(县级),撤销汉中县。[6]
1996年2月2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11号):(1)撤销汉中地区和县级汉中市,设立地级汉中市。(2)汉中市设立汉台区,汉台区辖原汉中市的东大街、东关、汉中路、中山街、北关、龙江街道、七里7个街道办事处,河东店、宗营、武乡、铺镇、汉王、老君、徐望7个镇。区人民政府驻原汉中市中山街。
汉中市汉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台区盆地中心,汉江北岸。北纬33°02′—33°22′,东经106°51′—107°10′,东与城固县以鸿沟河为界,南与南郑县以汉江为界,西与勉县以褒河分界,北与留坝接壤。南北长约37公里,东西宽约23公里,总面积556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0.021%,占汉中市总面积的1.9%。[6]
汉台区地处亚热带与南温带交界的秦巴气候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四季分明。1951年~2010年,年平均气温14.5℃,1月平均气温为2.4℃,极端最低气温-10.1℃(1957年1月14日);7月平均气温为25.7℃,极端最高气温38.0℃(1953年8月18日)。最低月均气温-1.7℃(1992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3.0℃(1994年8月,2002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3.8℃。无霜期年平均234天,最长达276天,最短为20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478.4小时,年总辐射105.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855.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23.3天。极端年最大雨量1462.8毫米(1983年),极端年最少雨量530.3毫米(1995年)。降雨集中在每年4月至10月,9月最多。[9]
水文
汉台区河流属汉江流域,水系主要由汉江、褒河两大过境河流以与境内18条较大的沟道组成。境内无大的天然湖泊,有星罗棋布的人工水库、池塘。汉江过勉县在汉台区孤山村入境,经龙江、北关、汉中路、东关、七里街道和铺镇,由铺镇小寨村洪沟河口入城固县,境内流程27.4千米,年径流量平均32.4亿立方米。褒河是汉江较大的支流之一,自留坝县青桥铺入境,经河东店镇、龙江街道,至龙江孤山村入汉江,区内流长27千米。1969年在距区区17千米的褒谷口修建了石门水库,设计库容1.1亿立方米。褒河年平均径流量为10.5亿立方米,每年至少可给城区提供9000万立方米的地表水资源。浅山及丘陵地带有较大沟道18条,总控制面积73.9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0.3亿平方米。地下水类型属孔隙水,区域地下水流向是北北西向南南东,深度在125米以上,粘土和亚粘土的单层厚度小于10米,大致以埋深70米左右的隔水层为界、70米以上属于潜水,70米以下属于承压水,分层不很明显。地下水埋深,在水量极丰富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约5米~10米,含水层厚度10米~70米。[9]
截止2002年底汉台区辖8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2个乡,214个行政村、33个居委会。
下辖街道
北关街道代码:610702001辖人民路、前进路、兴汉路、石马路等4个居委会,黄家塘、张万营、青龙观、叶家营、付家巷、王观营、焦山庙、唐家巷、武家沟、白渡、汤房等11个村委会。
东大街街道代码:610702002辖莲湖、东大街、莲花池、北街口、北大街、虎头桥等6个居委会。
汉中路街道代码:610702003辖民主街、西关街、西大街、明珠、南大街、汉中路等6个居委会,上水渡、太白、广坪等3个村委会。
中山街街道代码:610702004辖钟楼、将坛路、风景路、汉台、饮马池等5个居委会,建国、过街楼等2个村委会。
东关街道代码:610702005辖陈家营、塔儿巷、北井巷、马家巷、南团结等5个居委会,东塔、雷家巷、工农桥等3个村委会。
鑫源街道代码:610702006辖崔家沟居委会,赵寨、塬上、莲花、凹口寺、大坝、千户、八里桥等7个村委会。
舒家营街道代码:610702007辖小店、河坝、舒家营、沙沿、谷邵、三里店等6个村委会。
七里街道代码:610702008辖新桥居委会,七里、朱家营、崔家营、汪家山、九女、吴基庄、周家湾、魏家坝、季丰、烈火、光辉、曹家营、利民、金华、金江、文家庙、马家坝、新民寺、胡家扁、田家庙、染房营、留马山、师家坪等23个村委会。
下辖镇
铺镇镇代码:610702100辖东街、西街等2个居委会,联丰、新桥、皂树、刘堡、李冲、柏阳、磨桥、新安、新铺、芦坝、狮子、许寨、王山、大宅、大梁、陈岭、四合、丁坝、莲花寺、杨奄、普陀、金坝、关爷庙、张家巷、陈家营、郑坎、安然寺、双庙坝、王庙、回龙、刘李营、南池、杨家营、元房、贺坎、姜坝等36个村委会。
武乡镇代码:610702101辖武乡居委会,东村、西村、曹寨、崔营、小寨、肖寨、毛寨、王家岭、毛家堰、焦牛、曹党、郑庄、明光、吴庄、同力、石堰寺、宋家沟、同心、王庄、共力、邢家坝、后山等22个村委会。
河东店镇代码:610702102辖褒河居委会,河东店、周寨、张寨、邹马、磨里、瞿鲁营、花果、黎明、光明、平安、老丈沟、麻坪寺、沙河沟、马家沟、贯沟、蚂蝗沟、三娘坝等17个村委会。
龙江镇代码:610702103辖龙江、柏花、刘台、黄营、梧凤、龙台、王坟、张山、竹林、桂花、西郑营、谭堰、张码头、周营、唐营、孤山、新营、张营等18个村委会。
宗营镇代码:610702104辖上街、中街、下街、下寨、郭湾、范寨、马王庙、范家坪、杨家山、新沟桥、新校、武家坝、打钟寺、赵庄、二十里铺、韩塘、曹冲等17个村委会。
老君镇代码:610702105辖郑家坝居委会,付庙、五星、四联、金星、叶家岭、杜家坝、新岗、五丰、金光、王道池、王家沟、拐拐店、徐家营、邰湾、金寨、庆丰、南寺院等17个村委会。
汉王镇代码:610702106辖汉王、繁荣、红星、永久、光华、群干、新丰、汉明、黑庙、白庙、七曲、五郎、大兴、牛尾、玉皇等15个村委会。
望江乡代码:610702200辖草塘、刘河、俊丰、余王、望江、五郎、朱家湾、余桥、郝家沟、余家湾、汪洋等11个村委会。
徐家坡乡代码:610702201辖吴家营、三郊、利木、邵家湾、徐家坡、徐家湾等6个村委会。
![]() |
![]() |
![]() |
![]() |
汉台区在旧石器时代的早自更新世就有原始人类生活、栖息、繁衍。距城区西6公里的梁山、龙岗等地留下的史前文化遗址和旧石器时代遗物证明,汉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秦汉以来,逐渐成为陕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较为密集。由于自然灾害、饥饿和战争等影响,人口变动较大。明嘉靖癸卯年,汉台区2073户,12121人。民国时期,人口呈现高出生、高死亡,增长缓慢,总人口持续在20万左右。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口和工厂、机关、学校迁入,总人口曾增至29.23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迅速增长。1950年全区人口20.87万人,1990年人口增至44.63万人,40年净增23.25万人,比解放初期翻了一番。1962至1972年年均增加8900人,自然增长率为33%。1973—1990年,实行计划生育,逐步控制人口,18年增9.58万人,年均增长5322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0‰以下。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9‰,
据《汉中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汉台区人口数达534923,人口占汉台区大区的比重由2000年的15.7%下降到2010年的14.8%。
2020年,全区公安户籍人口为56.21万人,其中,男性28.03万人,女性28.18万人;城镇人口35.59万人,乡村人口20.6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536人,出生率为9.77‰;死亡人口4340人,死亡率为7.6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1‰。年末总户数21.69万户,户均人口2.59人。[6]
汉台区南依汉江,北偎秦岭余脉天台山。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大致分为三带:南部为汉江冲积平原,占土地面积38%;中部为沟梁相间的丘陵地带,海拔541~700米,占土地面积28%;北部属秦岭南坡山地,属秦岭东西构造带的一部分,为中心地貌类型,地形形态受岩石性质控制,地貌特征表现为山高、谷深、坡陡,海拔700~2000米,占土地面积34%。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光山、大屋基、圆包石、蒿坪岭、大光山、玉皇坪、马鬃山。最低处为铺镇小寨村,海拔478米;最高处为河东店镇花果村溜石板梁,海拔2038米,南北高差1551米。[9]
汉台区境内已探明矿藏主要有锰、磷、石英岩、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粘土等。[9]
汉台区锰矿资源储量800万吨,产于下寒武统地层中,与磷矿共生,为磷矿层的直接顶板。属浅海相沉积型碳酸锰矿床。矿区产锰矿二层,下层矿为主矿层,呈层状产出,长2860米,厚度0.07~7.7米,一般2米左右。上层矿呈透镜状,不连续,厚度0.4~2.9米,一般2米左右。矿石品位金属锰含量8.9%~43.2%,一般为30%左右。[9]
汉台区磷矿资源总储量5000万吨,分布于东起雷家山,西到沥水沟,长约15千米的范围内,呈近东西方向的带状分布。分为雷家山—塔南坡、哑姑山、沥水沟3个矿区,总称为天台山磷矿。磷矿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由于断层破坏和沉积相变尖灭,共分割成23个矿体。石英岩资源储量2亿吨,分布在天台山——沥水沟一带,长15千米,有大小石英岩矿体20余条,厚度数10到百余米。有沥水沟、夏家沟、哑姑山3个矿段。石英岩矿呈层状,产于下寒武统地层中,属沉积变质矿床。[9]
汉台区森林覆盖率35.2%,活立木总蓄积90.5万立方米。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有野生动物71种,其中兽类17种,两栖类2种,鸟类47种,蛇类5种,主要栖息在北部山林区。鱼类资源较丰富,有鱼类63种。国家珍稀鱼类秦岭细鳞鲑、川陕哲罗鲑均有分布。有乔灌木50余科220余种,花卉30余科60多个品种,中草药1231种(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182种)。[9]
202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简称GDP)37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7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41.48亿元,同比增长0.7%;第三产业增加值215.85亿元,同比下降0.6%。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4.9%、37.7%和57.4%。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192.81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1.3%。[6]
202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3.22亿元,同比增长4.2%。粮食种植面积24.72万亩,同比增长0.3%;粮食产量11.54万吨,同比增长1.2%;油料种植面积8.15万亩,油料产量1.38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0.01万亩,产量26.3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和5.5%。新发展蔬菜2120亩、柑桔2760亩、猕猴桃2400亩,栽培食用菌466万袋;新建规模养殖场5个;新增“双品一标”产品4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家庭农场78个。
2020年,生猪、家禽、牛羊年出栏量分别达到11.56万头、149.9万只和0.87万头;肉类、禽蛋、鲜奶产量分别达1.18、0.91和0.56万吨。
2020年,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0.85万吨,同比增长6.9%。
2020年,全年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1.24万吨;农村用电量6843.2万千瓦小时。[6]
2020年,全区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17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64.4亿元,同比下降1.1%,其中区属企业完成总产值195.13亿元,同比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8%。
2020年,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产值47.62亿元,同比下降34.2%;重工业完成产值216.78亿元,同比增长11.2%。
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257.22亿元,同比下降0.9%;产销率达97.3%,比去年增长0.26个百分点。其中区属企业完成销售产值188.36亿元,同比增长10.7%;产销率96.5%,比去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全区年产值过亿企业达51户。(以上数据为2020年12月月报数据)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0.9万吨/标准煤;规上工业生产消费用电量26706万千瓦时,工业生产消费原煤15.8万吨。
2020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4.83亿元,同比增长3.4%;88户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96.4亿元,同比增长1.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8.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9%。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83.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同比下降6.5%,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0.4%。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分别为0.8%、8.1%和91.1%。
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投资同比下降28.0%;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7.5%。工业投资同比下降6.5%,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7.9%。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6.7%。
2020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8.0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1%;商品房销售额39.68亿元,同比下降18.3%。房屋待售面积36.48万平方米,较上年减少6.1万平方米。
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
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05亿元,同比下降7.1%。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3.25亿元,同比下降7.6%;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33.56亿元,同比下降7.3%;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78亿元,同比下降30.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46亿元,同比下降1.5%。
2020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3%。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8.3%、衣着下降2.0%、居住下降1.1%、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4%、交通和通信下降2.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9%、医疗保健上涨1.0%、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5.9%。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20年,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30.17亿元,同比下降10.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63亿元,同比下降6.4%。实现地方财政支出32.84亿元,同比下降13.1%。
2020年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72.74亿元,比年初新增46.6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1.94亿元,比年初减少0.18亿元;中长期贷款154.13亿元,比年初新增25.79亿元。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72.50亿元,比年初新增85.86亿元。其中个人存款552.7亿元,比年初新增68.49亿元。
2020年,保险业保费收入34.94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9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8.97亿元。保险赔付支出8.31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4.16亿元,人身险赔付支出4.15亿元。[6]
2020年,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0.41亿元,同比增长0.2%。客货运输周转量136120万吨公里,增长3.7%;旅客周转量24491万人公里,下降51.7%;货物周转量133671万吨公里,增长5.9%。公路客运量265万人,下降46.8%;公路货运量956万吨,增长6.1%。电信业务总量85.03亿元,增长26.9%;邮政业务总量3.34亿元,增长17.9%。移动电话用户149.74万户,下降0.7%;宽带接入用户59.57万户,增长6.1%。
2020年,全区公路总里程1308.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6公里,国家干线108.1公里,省级公路25.6公里,市(区)公路64.7公里,专用公路7.5公里,乡村公路1046.6公里。
2020年,全年新签、续建招商引资合同369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70.7亿元。
2020年,年末拥有星级饭店5个。全年接待游客1097.19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81.67亿元。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区2处,国家3A级风景区1处。[6]
2020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成人高等学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技工学校2所,普通中学24所,普通小学46所,幼儿园97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7435人,专任教师1680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4449人,专任教师47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3163人,专任教师162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6164人,专任教师335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3684人,专任教师2302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34161人,专任教师1784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8873人,专任教师1172人。
2020年,全区普惠性幼儿园81所,占比83.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89%;中职招生1882人,高中阶段教育普职占比6:4任务圆满完成;高考成绩本科上线3239人,其中一本上线1386人。
2020年末,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3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3亿元;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8项;全年申报科技项目39个,其中:省级项目8个,市级项目10个。全年共获授权专利921件,同比增长26.7%。其中,发明专利106件,实用新型专利730件,外观设计专利85件。现有有效发明专利量297件。
2020年,全区拥有剧场9个,艺术表演团体96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5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26.7万册;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100%,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100%。全年放映公益电影2976场。
2020年,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4个,其中:综合医院10个,专科医院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7个,疗养院1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792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473人,其中:注册执业(助理)医师2447人,注册护师护士4019人。[6]
2020年,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17元,同比增长5.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85元,同比增长4.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27元,同比增长7.3%。
2020年,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68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292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458人。劳务输出6.9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1%。
2020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78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0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4.95万人、2.40万人、3.66万人和2.84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99万人。
2020年,城市低保人数4830人,发放保障金3436万元;农村低保人数6835人,发放保障金3161万元。养老服务机构11所,提供床位2278张。
2020年,51个中心城区建设美丽城市项目完成投资56.14亿元,建成城市市政道路2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35亿元,新建、改建市政道路3.21公里,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0公顷。城市建成区面积35.3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03%。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370.25万平方米。
2020年,褒河张码头、汉江桥闸断面、汉江汉台出境断面均为Ⅱ类水质,地表水达标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95.52%。森林覆盖率28.2%。
2020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0天,较上年增加22天;空气质量达标率87.4%;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5,同比变好10.7%;PM2.5浓度均值为38μg/m³,同比变好15.6%。[6]
汉台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历史文化遗存丰厚、自然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汉台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有天府之美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世人所瞩目。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拜将坛与饮马池、明珠桥、汉中府文庙、宝峰寺、天台山、汉南书院。有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历史文化名城纪念地8处。现存古遗址有褒斜栈道、山河堰、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瑞王府等;古建筑有东塔、汉中府文庙、汉中府城隍庙琉璃照壁、明珠桥、虎头桥等;风景名胜有天台山、哑姑山、磨子桥等;有兴元湖、莲花池及天台山森林公园三座公园。
以区域为轴心,东有名重天下的朱鹮之乡及张骞、蔡伦墓;南有山水清幽的风景区南湖及古文化遗址梁山;西有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定军山、阳平关及诸葛亮墓祠;北有道教仙山紫柏山张良庙及褒斜栈道遗址。本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虽地属西北,但处处一派南国风光。区内交通便利,有航空、铁路、公路连通四面八方。还有邮政大酒店、红叶大酒店、国贸大酒店、金江、石狮、田园、百悦等星级宾馆饭店和世纪阳光、民生家乐、桃心岛、万邦时代广场、格之百货、华盛超市、现代国际等众多商场,为旅客行、玩、吃、住及购物提供便利。
立足"汉、水、绿"三大特色,加快了天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褒河省级森林公园、拜将坛等景点建设,开发了凤家沟田园风光旅游区、太阳岛旅游区等一批旅游新产品,使旅游产业对全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3]
汉台区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北立,巴山南卧,地处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中心,母亲河汉江发源于汉中宁强县,自西向东流经其内。这里自然和人文景观名播中外,地理物候环境得天独厚,素有"汉家之源、天府之心"和"中华汉城、天汉胜地、川陕要塞、秦巴首府"的盛誉,是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烂的明珠。
汉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众多,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这里是刘邦称王、平定三秦、成就汉室基业的发祥地,诸葛亮六伐曹魏的战略大后方,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遗有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蔡伦墓、武侯墓、古褒斜栈道、石门十三品、灵崖寺摩崖石刻等,是西汉、三国文化旅游热线,其中列入国家教文的保护单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8处。[4]
汉台区 改革开放以来,汉台区紧紧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工业经济高整增长,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先后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区、全国体育先进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汉台区(2) 陕西汉中市城市"十一五"时期,汉台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绿色汉台、构建和谐汉台为主题,积极实施环境立区、科教兴区、工业强区、项目带动、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突出抓好结构调整、城乡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改革开放、和谐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五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努力把汉台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陕西经济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