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骈

高骈

中文名 高骈
主要成就 晚唐名将
逝世日期 887年
出生地 中国
性别
祖父 高崇文
民族 汉族
祖籍 渤海蓚县(河北景县)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起家禁旅

高骈为唐宪宗时期名将、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乃山东(太行山以东)汉族名门渤海高氏。他的家族世代为禁军将领。

高骈年少时为人严谨,研习兵书。他又喜好文学,常与士人交往,谈论治道之理。为左右神策军宦官所器重。最初在朱叔明(曾任右武卫大将军)属下担任司马,后累官为神策军都虞候。

西讨南征

唐懿宗初年,西北党项族叛乱,高骈率领一万禁军戍守长武城(今陕西长武)。当时,诸将均未有功,惟独高骈多次发动奇袭,杀获甚多。懿宗十分赞赏他。后吐蕃犯边,懿宗就命他镇守秦州,即委任他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高骈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及浑末部一万多帐落,收复了河州、渭州。随后又出兵平定了凤林关。

此前,安南都护李琢为人贪残,敛赋于民,各族人民不堪忍受,于是联结南诏,合势侵略安南都护府。唐廷屡次派兵征讨,均不能收复安南。

咸通五年(864年)七月,经宰相夏侯孜推荐,懿宗任命时为骁卫将军的高骈为安南都护、经略招讨使,主持征讨事宜。高骈抵挡前线后,集结岭南五管(指广、桂、容、邕、安南五府)兵力,一面招抚少数民族,诛杀叛军首领,“一战而蛮卒遁去”,至咸通七年(866年),光复安南辖地。唐廷加其官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高骈为节度使。

在征战期间,高骈考虑交州至广州间的水路多有巨石阻挡,航运往来不便,于是招募工人役夫,整治江道,沟通交、广间的物资运输。自此之后,“舟楫无滞,安南储备不乏,至今赖之”。

后入朝为右金吾卫大将军,再调检校工部尚书、郓州刺史、天平军(今山东东平北)节度观察等使(即天平军节度使)。在天平军任上,颇有治绩,官民称颂。

镇守蜀中

唐僖宗即位后,加高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其成为使相。

乾符元年(874年),南诏进攻巂州,大举入犯西川,百姓都逃入成都躲避。僖宗于是在乾符二年(875年)授高骈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等使(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行至剑州(今四川剑阁),顾虑到数十万百姓聚集成都,容易滋生疾疫,于是不顾属下反对,派使者大开成都诸门,放百姓出城复业,士卒也下城解甲,军民大悦。当时南诏正在围攻雅州(今四川雅安),听说高骈赴任,遣使求和,解去雅州之围。高骈至成都次日,命步骑五千人追击南诏军,在大渡河大破南诏,擒杀其酋长数十人。

战后,高骈因功进官检校司徒,他在任上刑罚严酷,滥杀无辜,但有干才,筑成都府罗城(大玄城),加强防御。为防止南诏再度入侵,高骈还在南诏入蜀的要道增修关隘城寨,各派数千兵力守卫,如:邛崃关(今四川汉源北)、大渡河、戎州马湖镇(今四川宜宾东)平夷军、沐源川(今四川沐川)诸城栅。此后,南诏同意和好,不敢再犯。几年内蜀地较为安定。

大破黄巢

乾符五年(878年),高骈徙任检校尚书右仆射、江陵尹、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观察等使(荆南节度使)。适逢王仙芝、黄巢起义军转战江南,唐廷认为高骈镇守天平军时“军民畏服”,而王仙芝的部属,多为天平军人,于是任高骈为检校司空、润州刺史及镇海军(今江苏镇江)节度、浙江西道观察等使(镇海军节度使),封燕国公。旋即加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使。

黄巢军沿长江南岸西进,高骈遣将张璘、梁缵阻击,大破黄巢,迫使叛军转由浙江南进广州。僖宗闻讯,于乾符六年(879年)冬进升高骈为检校司徒、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仍充都统、盐铁使以镇压起义军和主管江淮财赋。

高骈抵达淮南后,修葺城垒,招募士卒,有“土客之军七万”。他“传檄征天下兵”,一时声威大振。僖宗对他也深为倚信,接连进拜他为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等使,封渤海郡王。

自取灭亡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北上,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击毙张璘,并于七月飞渡长江。高骈慑于黄巢威势,又与权宦田令孜有怨,故而坐守扬州,拥兵十余万,保存实力。黄巢军入长安时,僖宗急调高骈勤王,他不服朝廷节制,并未奉诏出兵,只是命其幕客崔致远作《檄黄巢文》,出兵至扬州东塘百余日,以虚张声势,此后又上表请唐僖宗巡幸江淮,被唐廷质疑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

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僖宗以王铎兼中书令,充诸道行营都统,代替高骈。高骈听到王铎加封都统,捋起袖子破口大骂,并屡次上书为自己辩解,强调“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负陛下”,乃至出言不逊,提到了秦王子婴系颈于轵道、汉更始帝俯首刮席的典故,直指僖宗已为“亡国之君”。朝廷予以驳斥,并罢免高骈盐铁转运使之职,只加授侍中的虚衔。

高骈晚年昏庸,笃信神仙之术,重用术士吕用之、张守一等人,付以军政大权。吕用之专断独行,动辄谮毁诸将﹐乃使上下离心,黄巢降将毕师铎恐惧,光启三年(887年)遂反,召另一黄巢降将宣州观察使秦彦助战。

光启三年(887年)四月,毕师铎出屯高邮,联合诸将攻扬州,庐州刺史杨行密领兵赴扬州,还未抵达,扬州城陷,高骈被囚,于九月初四与其子侄被秦彦、毕师铎所杀。杨行密闻讯后,命令全军将士为高骈穿孝,大恸三日,在十月攻破扬州,杀死秦彦、毕师铎二人,为高骈报仇。

主要作品

高骈颇具诗才,计有功称其诗“雅有奇藻”[3],丁仪《诗学渊源》称“(骈)诗情挺拔,善为壮语”。他身为武人,而好文学,被称为“落雕侍御”[4]。笔研虽非其所事,然书法亦不俗。咸通二年(861年)张翔所撰《唐蹈溪庙记》,为其所书。《全唐诗》录诗一卷,存诗50首,断句4,《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断句若干。

此外,越南藏有《高骈遗稿》、《高骈奏书地稿》、《安南地理稿》等署名高骈的手稿,但应该都是后人伪托的风水迷信之作。

《言怀》《寄鄠杜李遂良处士》《和王昭符进士赠洞庭赵先生》《依韵奉酬李迪》《留别彰德军从事范校书》《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遣兴》《南海神祠》《送春》《海翻》《筇竹杖寄僧》《遣兴》《叹征人》《湘妃庙》《赴安南却寄台司》《闺怨》《马嵬驿》《宴犒蕃军有感》《寓怀》《步虚词》《赠歌者二首》《入蜀》《边城听角》《渭川秋望寄右军王特进》《山亭夏日》《蜀路感怀》《残春遣兴》《春日招宾》《过天威径》《对花呈幕中》《寄题罗浮别业》《塞上曲二首》《广陵宴次戏简幕宾》《安南送曹别敕归朝》《对雪》《访隐者不遇》《赴西川途经虢县作》《锦城写望》《太公庙》《边方春兴》《塞上寄家兄》《写怀二首》《池上送春》《风筝(题风筝寄意)》《平流园席上》《闻河中王铎加都统》
文疏 《请筑罗城表》《筑罗城成表》《请开本州海路表》《请勒回长武鄜州河东兵士赴剑南奏》《回云南牒》
其它 《句》《杂歌谣辞·步虚词》

作品参考资料:[5]

主要成就

《言怀》《寄鄠杜李遂良处士》《和王昭符进士赠洞庭赵先生》《依韵奉酬李迪》《留别彰德军从事范校书》《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遣兴》《南海神祠》《送春》《海翻》《筇竹杖寄僧》《遣兴》《叹征人》《湘妃庙》《赴安南却寄台司》《闺怨》《马嵬驿》《宴犒蕃军有感》《寓怀》《步虚词》《赠歌者二首》《入蜀》《边城听角》《渭川秋望寄右军王特进》《山亭夏日》《蜀路感怀》《残春遣兴》《春日招宾》《过天威径》《对花呈幕中》《寄题罗浮别业》《塞上曲二首》《广陵宴次戏简幕宾》《安南送曹别敕归朝》《对雪》《访隐者不遇》《赴西川途经虢县作》《锦城写望》《太公庙》《边方春兴》《塞上寄家兄》《写怀二首》《池上送春》《风筝(题风筝寄意)》《平流园席上》《闻河中王铎加都统》
文疏 《请筑罗城表》《筑罗城成表》《请开本州海路表》《请勒回长武鄜州河东兵士赴剑南奏》《回云南牒》
其它 《句》《杂歌谣辞·步虚词》

人物关系

  • 对吐蕃:咸通(860年-874年)初年,高骈率禁兵万人戍长武城(今陕西长武西北),屡破党项部落,功冠诸军。并率军防御吐蕃。
  • 对安南:南诏攻陷安南(治交趾,今越南河内)后,唐廷屡次遣将征讨,均未收复。咸通五年(864年),高骈奉命为安南都护,次年,治兵于海门(今广西合浦),随后率5000人深入峰州(治今越南永富省白鹤县南),就地取粮赡军。咸通七年(866年),屡败南诏军,收复交州城,并招怀溪洞,受封首任静海军节度使,近十年的安南之患始平。咸通八年(867年),又募工凿潜石,开通“天威径”(潭蓬古运河),缩短安南至广州海路,使漕运无滞。他还重建交州罗城(大罗城),后来越南李朝开国之君李公蕴在《迁都诏》中称赞“高王(高骈)故都大罗城,宅天地区域之中,得虎踞龙蟠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广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垲,民居蔑昏垫之困,万物极蕃阜之丰,遍览越邦,斯为胜地”,此城就是今天的越南首都河内。
  • 对南诏:南诏军屡犯剑南西川(治今四川成都),进逼成都。乾符元年(874年)冬,高骈奉命前往西川。南诏军慑其声威,请和退兵。骈至成都,发步骑5000追至大渡河,杀获甚众,继而于要道修筑城栅,置兵戍守;又筑成都罗城(大玄城),加强防御。此后南诏不敢再犯。
  • 对黄巢:乾符五年(878年),高骈奉命镇压黄巢起义。次年,遣骁将张璘、梁缵分道击黄巢,多次将其击败,降服叛将秦彦、毕师铎、李罕之等数十人。广明元年(880年),又任诸道行营兵马都统,传檄征集天下兵,且广招募,共得兵7万,声威大震。唐廷对其深为倚重。不久,黄巢起义军自广州北上,进趋江淮,击杀张璘,高骈坐守扬州(今属江苏),保存实力,此后未再出兵。

轶事典故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五世祖 高艺 官至朝散大夫、试汴州长史。
高祖父 高夔 官至试梁州司马,后赠梁州都督。
曾祖父 高行晖 官至正议大夫、试怀州别驾,后赠户部尚书。
祖父 高崇文 字崇文,官至同平章事、邠宁节度使,封南平郡王。卒赠司徒,谥号“威武”。
父亲 高承明 官至神策军虞候。
平辈 夫人 郭氏 检校司空、太常卿郭钊孙女,左金吾卫将军郭仲文女。[6]
子孙 儿子 不详 小名四十三郎。
侄儿 高劭 历任华州、亳州刺史,后被强盗杀害。
高济 任扬州大都督府左司马。
高澞 官至左骁卫大将,被吕用之陷害,为高骈所杀。
高琼 任彭州九陇县令。
高杰 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
孙子(一说从孙) 高愈 官至节度副使,受杨行密委任礼葬高骈一族,其间暴死。
从孙 高浔 《新唐书·孟方立传》记载任昭义节度使。《越史略》作高鄩。

亲属成员参考资料:[7][8]

落雕侍御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五世祖 高艺 官至朝散大夫、试汴州长史。
高祖父 高夔 官至试梁州司马,后赠梁州都督。
曾祖父 高行晖 官至正议大夫、试怀州别驾,后赠户部尚书。
祖父 高崇文 字崇文,官至同平章事、邠宁节度使,封南平郡王。卒赠司徒,谥号“威武”。
父亲 高承明 官至神策军虞候。
平辈 夫人 郭氏 检校司空、太常卿郭钊孙女,左金吾卫将军郭仲文女。[6]
子孙 儿子 不详 小名四十三郎。
侄儿 高劭 历任华州、亳州刺史,后被强盗杀害。
高济 任扬州大都督府左司马。
高澞 官至左骁卫大将,被吕用之陷害,为高骈所杀。
高琼 任彭州九陇县令。
高杰 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
孙子(一说从孙) 高愈 官至节度副使,受杨行密委任礼葬高骈一族,其间暴死。
从孙 高浔 《新唐书·孟方立传》记载任昭义节度使。《越史略》作高鄩。

亡灭之谶

迷信仙术

高骈早年在禁军任职。一天,高骈见有两只雕在天上并飞,说:“我如能发迹,便能射中。”一箭射去,贯穿两雕。众人大惊,自此称他为“落雕侍御”。

智安西南

高骈镇守淮海时,发现蝗虫只爬不飞,从城西浮过护城河,攀缘着城墙进入内城。聚集在道路上和庭院中,驱除也不停止爬行。松竹之类的树木,一宿之间象用剪子剪过一样,布幅上的画像,都被它们咬去了头。几天以后,它们又互相咬食。九月中旬,暴雨则晴,沟渠里忽然发现小鱼,大小如手指,都是下的雨鱼。经卜算说有兵丧。到十月,有颗大星在晚上坠落在延和阁前面,声音好象滚雷,迸发出光亮和破碎的响声,光亮照满庭院。自从十一月到第二年二月,大雾昏沉,长期不散。有人说:这是以下犯上的征兆。当时米价昂贵,是过去的十多倍,因寒冷和大雨而僵卧倒地的人,每天用车拉出几千口,都扔到城墙外。等到天晴再到里巷和街道里看,全部都空了。这时浙西军队叛变,与高骈一向不睦的镇海节度使周宝逃奔毗陵去了。高骈听说后非常高兴,立刻派使者送给周宝一封信,信上说:“你依靠着走马将要到达奔牛,现在附带送上一瓶齑粉和十斤葛粉,用来解决路途上的需要”。这是讽刺他将要成为齑粉。三月。使院请他看花赴宴,并列着有一首给诸从事的诗,诗的末句是:“人世间无限伤心事,不如樽前折一枝。”大概是灭亡的预言吧。到了被秦彦幽禁羞辱,算计人口供给食物。从五月到八月,外面围兵围困更加紧急。接着就遭到死难。

史籍记载

高骈崇尚道教,迷信仙术。镇安南时,传说他曾剖十七岁处女以行厌胜之术;镇淮南时,重用术士吕用之、张守一、诸葛殷等人,在府第内兴建道院,内有迎仙楼、延和阁,高八十尺,饰以珠玑金钿,使侍女数百羽衣霓服,和声度曲,拟之钧天广乐。当时高骈与宰相郑畋有隙,吕用之对高骈说:“宰相派剑客刺杀您,今晚就来了!”高骈大惊,询问如何是好,吕用之声称张守一可用仙术驱逐刺客,高骈就按他的话装扮成女人躲进其他房间,张守一则在高骈房间里扔铜器,铿锵作响,又洒猪血,作格斗状。高骈出来看,张守一笑着说:“差点就落入那家伙手中了!”高骈泣谢其再生之恩,于是对这些术士更是宠信有加了。

人物纪念

唐僖宗逃往蜀地时,担忧南诏侵扰,答应两国联姻。南诏命宰相赵隆眉、杨奇鲲、段义宗前来拜谒僖宗,并且迎聘公主。高骈得知僖宗许婚之事,立即从淮南紧急传书,说:“蛮酋心腹就只有这几人,只要将这三个人毒死,无须再忧虑会遭南蛮侵扰。”果然在杀了这三人后,直到僖宗回京,南方都一直平安无事。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评道:“此亦寇恂之余智也。”

人物争议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四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9]

《唐诗纪事·卷六十三》[3]

《唐才子传·卷九》

《越史略·卷上》[10]

《尧山堂外纪·卷三十六·唐》[4]

人物评价

高骈因其治理安南的功绩,被安南人尊称为“高王”。安南人还为他修筑生祠,以颂其德。高骈的幕客崔致远有诗曰:“古来难化是蛮夷,交趾何人得去思?万代圣朝青史上,独传溪洞立生祠。”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