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纹斑马 中文学名:细纹斑马[1]
中文目名:奇蹄目
中文科名:马科
中文属名:马属
中文俗名:细斑马、狭纹斑马
拉丁文名:Equus grevyi
英文名:Grevy's zebr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Oustalet,1882
物种信息:分布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南部至肯尼亚北部。
细纹斑马细纹斑马细纹斑马又叫细斑马、格氏斑马、狭纹斑马等 ,是所有马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体长为2.5-3米,尾长38-75厘米,肩高1.25-1.6米,体重为350-450千克,是体形最大、形态最美的斑马。
因为它是在1882年由非洲的阿比西尼亚皇帝赠送给法国总统格雷维一匹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所以便被叫做格氏斑马。它的肩高可达145一155厘米,头体长250-300厘米,尾长38-75厘米,重量350-450公斤。
细纹斑马为非洲特产。南非洲产山格氏斑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较宽的黑条纹,雄体喉部有垂肉。非洲东部、细纹斑马中部和南部产普通格氏斑马,由腿至蹄具条纹或腿部无条纹。它的头部和脸部都很长,吻部为灰色,两只耳朵特别宽大,耳朵里面有又厚又长的毛,鬃毛长而发达,蹄子宽大,附蝉较小,尾巴也很长,而且末端丛生长毛,可以用来驱赶身上的蚊、蝇等,奔跑时高高竖起,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非洲南部奥兰治和开普敦平原地区产拟格氏斑马,成年拟格氏斑马身长约2.7米,鸣声似雁叫,仅头部、肩部和颈背有条纹,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线。
东非还产一种格式细纹斑马,体格最大,耳长(约20厘米)而宽,全身条纹窄而密,因而又名细纹斑马。
细纹斑马的斑纹及间距都十分窄小,一直到蹄部都有,颈部较宽,下腹部和尾根部没有斑纹。耳很大,呈圆锥形。头部长而窄,形状十分接近骡。鬃毛较长并竖立。
细纹斑马喜在多山和起伏不平的山岳地带活动;普通格氏斑马栖于平原草原;细纹斑马栖于炎热、干燥的半荒漠地区,偶见于野草焦枯的平原。性谨慎,通常结成小群游荡,常遭狮子捕食。
细纹斑马细纹斑马生活在非洲大陆,外形与一般的马没有什么两样,它们身上的条纹是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衍化出来的保护色。细纹斑马常与草原上的牛羚、旋角大羚羊、瞪羚及鸵鸟等共外,以抵御天敌。人类将细纹斑马条纹应用到到军事上是一个是很成功仿生学例子。
成年细纹斑马会在短期内组成小规模的种群。成年公斑马以独居为主,其领地范围为2-12平方公里,比野驴的范围小些。具有领地意识,领地主要由粪便来划定,母细纹斑马只与本领地内的公斑马交配。这种社会结构适应于细纹斑马生活的干燥的灌木林和平原地区。细纹斑马通过打斗来决定领地和交配权。
细纹斑马主要以草为食,同时也吃水果、灌木和树皮。每天60%以上的时间都被用于进食。
细纹斑马全年可繁殖,高峰期在8-9月份的雨季。雌性孕期390天左右,每胎产1仔,新生马驹在3个月后才会喝水,期间的营养来源主要靠乳汁,6-8个月后断奶,3岁以后才能完全独立,离开母亲。
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细纹斑马是珍奇的观赏动物,但由于人们追求其皮和肉曾大量捕杀,其中拟格氏斑马已于1872年绝迹,细纹斑马也濒临灭绝。
20世纪70年代,非洲6个国家分布有细纹斑马,如今只分布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两个国家。细纹斑马身体条纹细而密集,2013年主要生活在埃塞俄比亚南部和肯尼亚北部。受偷猎、疾病以及水源和牧草资源不足影响,其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5万匹下降到2013年的2000匹。2000年,细纹斑马被列为濒危物种。
2013年12月11日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局称,珍稀的细纹斑马数量正在急剧下降,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一物种将面临灭绝威胁。
野生动物管理局负责物种研究的科学家查尔斯·穆斯约基当天说,从中长期来看,细纹斑马面临灭绝威胁,正处于被归于极危物种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