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钜夫

程钜夫

中文名 程钜夫
外文名 ChengJufu
逝世日期 1318年
主要成就 主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
民族 汉族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程 钜夫(1249-1318年)元代诗人。本名文海,字钜夫,因避武宗仁惠宣孝皇帝 海山的名字之讳,改用字代名,郢州京山(今 湖北京山)人。号雪楼,又号远斋。元世祖至元初年,授 宣武将军, 管军千户。元世祖曾召见他,问他南宋 贾似道为 何许人。他应对极详,世祖甚喜;给以笔扎,他书二十余幅以进,世祖大奇之。命置之翰林,因其年少,于是令应奉翰林文字,并面嘱朝政得失,朝臣邪正,都得进言。不久,进翰林院 修撰,屡调集贤直学士,兼 秘书监。公元1282年,奏呈取用江南仕人、南北之人同样当选、立考功簿、置贪赃簿、给江南官吏薪俸等,朝廷多采用之。公元1286年,陈请兴建国学;遣使江南寻访遗逸; 御史台、廉访司宜南北之人通用。世祖嘉纳之。公元1287年,授 侍御史, 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推荐 赵孟頫、余恁等二十余人,被世祖选拔置台宪并授予文学之职。还朝,奏陈民间利弊 五事;授集贤学士,仍还行台。公元1289年,丞相 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骚动。他上书请清尚书之政,减 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桑哥大怒,六次奏请杀掉他;世祖不许。公元1293年,出为闽 海道肃政廉访使。公元1300年,迁江南湖北道。到任后,首先对行省 平章 家奴中为民害者予以处罚,上下肃然。公元1308年,修《成宗实录》。公元1312年,修《武宗实录》。后以病乞归田里,特授 光禄大夫。

  程钜夫一生飞黄腾达。他5岁就学,由于长辈 谆谆教诲, 家学渊源深厚,他从幼年时代开始就显得出类拔萃, 文思敏捷, 过目成诵,17岁开始从学于龙渊先生胡自明,19岁开始游学于临川临汝书院,从学于徽庵先生 程若庸,和 翰林学士吴澄(谥号 文正)是同窗,都是教育家李燔的三传弟子。公历1276年初,元兵南下,程钜夫的叔父程飞卿献出 建昌(今江西 南城县)城池投降了元朝。程钜夫作为质子授 宣武将军、管军千户。元世祖极赏识程钜夫,改任翰林应奉,不久又进职为翰林修撰,迁集贤直学士兼 秘书少监。公元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荐赵孟頫等20余人。至元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公元1300年(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所在均有政绩。公元1304年(大德八年)拜翰林学士。公元1308年(至大元年),修成宗实录。公元1310年(至大三年)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公元1312年(皇庆元年),修武宗实录,并议行 贡举。公元1314年(延祐元年)以老病求致仕还乡。 元仁宗命廷臣以下在大都齐化门为他饯行。居家三年去世。公元1325年(泰定二年),赠 大司徒 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程钜夫为四朝元老,40余年间出入显要,朝廷典册多出其手,是元代前朝最主要的文臣之一。他以平易正大之学,振文风,作士气,为朝野视为楷模。今存 《雪楼集》行世。

程钜夫半身像程钜夫半身像

相关事件

  有一天,元世祖忽必烈召见程钜夫,让他书写笔札以观其才能,他立即写了二十多幅笔札呈上,忽必烈很惊奇,问他担任何职,他禀告说是一千户。忽必烈对近臣说:“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的确聪明有见识,可安排为翰林。”不久,求 相火礼霍传旨召他至翰林院,因见他年轻,就任命他为应奉翰林文字。忽必烈嘱咐他:“从此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证,都应该为 肤言之。”他 顿首谢恩说:“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 知遇之恩,敢不竭力以报答陛下。”程钜夫耿直敢言,深得忽必烈信任。末久升为翰林修撰,再任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

  程钜夫是元朝开国以来最先得到重用的 南人之一,这与其机遇、才能、忠诚、通晓典章制度,且又熟悉江南情况、能与宋遗民沟通感情是分不开的。当时元朝廷将人分为五等,一为蒙人,二为 鲜卑人,三为 色目人,四为汉人 (中原一带汉人),五为南人,即江南一带的汉族人,本来南方汉人 文化程度较高,但因原在南宋境内,元朝政府就有意去压制、歧视。为改变这种局面,公元1282年(至元十九年),程钜夫奏陈五事:一、取会江南仕籍;二、通南北之选;三、立考功历;四、置贪赃籍;五、供给江南官吏棒禄。这五件事是为了争取 江南人与北方人有同等选拔提升的机会,享有同等待遇的权益,并制定章程,不管南人还是北方人,都应同样因功而获奖赏,因 贪赃枉法而受惩罚。朝廷基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公元1283年(至元二十年),他被任为翰林集贤学士同领会馆事。

  公元1286年( 至元二十三年),他当面向忽必烈提出:“首先应兴建国学,请求派遣使者到江南去,搜访遗逸。御史台、 按察司都应 参酌使用南北之人。”忽必烈欣然同意了。次年,立 尚书省,忽必烈下诏以他为参政政事,他一再推辞。忽必烈计划任命他为御史中求,台臣说:“程钜夫是个南人,况且年轻,不可重用。”忽必烈大怒说:“你没有用过南人,怎么知道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都必须参插用南人。”于是钜夫仍以集贤直学士职,加拜侍御史台事,不久,朝廷派他奉诏往江南一带徵访贤能。

  起初,书写诏令都是用 蒙古文字,自决定派人到江南搜访遗逸以后,忽必烈特地命令可以用汉字书写诏令。临行时对程钜夫说:“早就听说赵孟获、 叶李二人有名望,请务必招此二人来。”钜夫到江南以后,除招致赵、叶两人进京外,又举荐了赵孟頫、余惩、万一鄂、 张伯淳、胡梦魁等二十余人,均一一安排了台宪及文学之职。钜夫回到朝廷后,将他在民间所看到的治政利病上奏给皇上,希望朝政有所改进,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由于推荐南人出仕的措施与他礼贤好士、兴儒 重文的态度与行动,大大缓和了蒙汉之间的 民族矛盾,也使蒙人逐渐接受了汉人的高度文化。后来元朝廷能够恢复科举、编修图书等文教事业,莫不与矩夫意见有关。

  公元1289年( 至元二十六年),宰相桑哥专权,法令苛急,四方骚动。程钜夫时任 江南行台御史,他毅然入朝上疏,请求弹劝桑哥。他面见皇上,直言票说:“臣听说天子之职,最重大的事就是选择宰相。宰相之职,最重要的事就是迸贤任能,如果不以进贤为急务,只是用心事在增殖财货上,这就不是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从前 汉文帝向相国 周勃问及刑狱与 钱谷事,周勃回答不出来。推说,刑狱事应问 廷尉,钱谷事应问 治粟内史。汉文帝不悦,因为宰相要上理阴阳,下顺 万物之宜,对外镇抚四夷,对内亲附百姓。这是宰相的职责。如今权奸用事,所任命的官员,大多是贪财 邀利之人,江南一带,盗贼不断,就是因此之故。臣认为应罢除贪利之官,推行恤民之事,这对国家是大有好处的。”桑哥闻知大怒,将他竭留京师,不放回江南,并六次奏请杀他,但忽必烈均末准许。

  公元1293年(至元三十年),程钜夫出任闽海道肃政廉访便,他兴办学校,注重教化,一时僚吏畏其严明的 法纪,百姓爱戴这位慈善的长官。大德四年,调任江南湖北肃政廉访使。到任后,首先就整治了行省平章事家中一个祸害百姓的家奴,引起了震动,一时上下法纪肃然。其时,他注意选拔人才。如龙兴富城(今羊城市)揭僳斯,刻苦好学,这时正在漫游 湘汉,程钜夫听说有这样一位好学的年轻人,立即召见他,诵其诗文,大加赞赏,经他推荐,揭僳斯出任 国史编修官,累官至侍讲学士。后来揭在文史上很在成就。

  公元1304年(大德八年),他被调回朝中,召拜翰林学士,商议 中书省事。公元1306年,因天旱时又突起风暴,星象有变。钜夫应诏奏陈洱灾除害之策,他提出 敬天、尊祖、清心、持体、更化五条。 成宗认为很正确,加以采纳。其时云南省臣提出:世祖忽必烈曾亲征云南,民众愿意在点苍山刻石以纪功德。皇上便下诏令钜夫撰文。公元1307年, 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未久留为翰林学士。成宗崩,他奉命修《成宗实录》,于公元1308年(至大元年)完成。又拜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留为翰林学士承旨,公元1312年(皇庆元年),修成《武宗实录》。

  公元1313年(皇庆二年),他应诏上奏陈 桑林六事,触件宰相意。次日,仁宗派近臣去安慰他说:“中书省集议,惟卿所言最恰当,以后望畅所欲 言,不须顾忌。”于是诏钜夫与 平章政事(宰相) 李孟一同议政。 参知政事 许师敬欲推广贡举法,钜夫建议“经学当主 程颐、 朱喜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于是,仁宗命令钜夫起草诏令推行其主张。三个月以后,钜夫因病乞归故里,末获准许。诏令由太医给 药物治疗,安排他儿子程 大本为郊祖署令,以便就近侍养。并时时派近臣去看望他,安慰他说:“卿乃是世祖旧臣,惟忠惟贞,其勉加餐粥,只是要稍留京师,以宽肤心。”钜夫还是坚持要归故里,皇上只好特授他为光禄大夫赐上尊,在齐化门外设宴欢送,命廷臣以下均参加饮饯。派驿骑送他南还,并 敖令各行省及地方官员时加慰问。钜夫回到了家乡,五年以后,这位历仕四朝、忠心耿直的名臣病故了,享年七十。

代表作品

  程钜夫留下的《大天乙真庆 万寿宫》乃 武当山碑刻诗,就是道教在朝野上下备受推崇时所写。诗人在诗中写了武当山的风景壮观气象“羽轸之圩均房间,百云峨峨武当山。根盘千里阻且艰,七十二峰罗烟寰”,又写了相传 真武大帝的“披发仗剑”,灭妖斩魔的威力,希望借助这种威力,使国土 玉宇清澄,国安民富,普授恩泽,“愿 神永永哀民艰,风扫秽浊无洞 。我皇万岁御 九寰,兴圣 怡愉长 朱颜”。“哀民艰”、“扫秽浊”之句可看出诗人是作风正直、常虑国事的有识之士。

历史评价

  《 四库总目提要》一书中对程钜夫及其文章评价很高,赞誉他“宏才博学,被遇四朝,忠亮鲠直 ”,“文章亦 舂容大雅,有北宋 馆阁余风”,“其诗亦磊落 俊伟,具有气格……古诗落落自将,七言尤多遒警。当其合作,不减元祐诸人”(指苏东坡、司马光、黄庭坚等人)。他所著作的 《雪楼集》45卷(今存30卷),包括函诏制册文10卷,序记书文15卷,还有部分诗歌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精当,有很高的史料和 文学艺术价值,为治 元史者所经常引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