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宗室

明朝宗室

中文名 明朝宗室
国号 大明
成立时间 公元1368年1月23日(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
内容 政治权力、经济待遇和宗禁
目录导航

宗室渊源

公元1368年1月23日(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明太祖在应天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今江苏南京)为南京,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北京。同年闰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残余势力北遁。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在与其谋士们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时,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于是以前朝为鉴,决定建藩,于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这一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

由明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和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一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系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系不拘。明朝规制,皇子封亲王,授以金宝、金册,亲王子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印、银册。皇姑为大长公主,皇姊妹为长公主,皇女为公主,亲王女为郡主。[5]

明朝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分封制,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六个儿子, 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七个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管理机构

明王朝设有宗人府,专门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又有专门记载皇族宗室繁衍传递和生死娶葬的谱牒,叫做玉牒。玉牒每十年一修,由翰林院的官员专司其职,定期公布。明亡后,玉牒下落不明。据清代档案记载,顺治初年明代玉牒尚存,但不知其是否完整。随后就失而不见了。[6]

玉牒玉牒

宗室制度

皇子

据明史记载:“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长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皇女

明制,乃定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郡主禄八百石,馀递减有差。郡主以下,恩礼既杀,无足书者。

俸禄

亲王(太子以外的皇子一律授予亲王爵位)

郡王(亲王之长子世袭亲王,余子皆封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之长子世袭郡王,余子皆封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军之子皆封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7](辅国将军之子皆封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奉国将军之子皆封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镇国中尉之子皆封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辅国中尉之子皆封奉国中尉)

奉国中尉之子皆封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所有儿子都世袭奉国中尉,不分长子、余子)

洪武九年定诸王公主岁供之数:

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缎匹,岁给匠料,付王府自造。

靖江王,米二万石,钞万贯,馀物半亲王,马料草二十匹。

公主未受封者,紵丝、纱、罗各十匹,绢、冬夏布各三十匹,绵二百两;已受封,赐庄田一所,岁收粮千五百石,钞二千贯。

亲王子未受封,视公主;女未受封者半之。子已受封郡王,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锦十匹,紵丝五十匹,纱、罗减紵丝之半,绢、冬夏布各百匹,绵五百两,盐五十引,茶三百斤,马料草十匹。女已受封及已嫁,米千石,钞千四百贯,其缎匹于所在亲王国造给。

皇太子之次嫡子并庶子,既封郡王,必俟出阁然后岁赐,与亲王子已封郡王者同。女俟及嫁,与亲王女已嫁者同。

凡亲王世子,与已封郡王同,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半始封郡王。女已封县主及已嫁者,米五百石,钞五百贯,馀物半亲王女已受封者。郡王诸子年十五,各赐田六十顷,除租税为永业,其所生子世守之,后乃令止给禄米。

洪武二十八年诏以官吏军士俸给弥广,量减诸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乃更定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自后为永制

宗室有罪革爵者曰庶人。英宗初,颇给以粮。嘉靖中,月支米六石。万历中减至二石或一石。

袭爵

明制,

亲王的嫡长子封为世子(可以世袭亲王),长孙封世孙(可以世袭亲王);亲王的其余各子封郡王(降一等)。

郡王的嫡长子封长子(可世袭郡王),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降一等);滥妾所生之子,降二等为辅国将军的。

镇国将军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奉国将军。

奉国将军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镇国中尉。

镇国中尉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中尉。

辅国中尉的 所有儿子,皆封奉国中尉,以此爵位世袭罔替。

自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

明神宗时,因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限制继承。亲王由旁支入继者,取消旁推之恩,原为郡王者,除嫡长子外,其余各子仍袭镇国将军爵位,不得进封郡王;镇国将军入继者,其余各子仍袭辅国将军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继者,原郡封再袭之例也被取消。

终明世,共有八十七亲王(含靖江王)。其中明太祖封二十五王(一王后为帝系,七王被废或自尽、两王绝嗣),明兴宗封四王(一王为追封,三王被废),明惠宗封一王(南明追封),明成祖封二王(废一王),明仁宗封九王(追封一王,绝嗣四王,废一王),明宣宗封一王(后即位为明代宗),明英宗封七王(废一王、绝嗣三王),明宪宗封九王(绝嗣六王),明孝宗封一王(追封),明睿宗封一王(追封),明世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穆宗,追封四王),明穆宗封二王(追封一王),明神宗封七王(追封三王),明光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思宗,追封五王),明思宗封六王(追封四王)。

明朝共计实封亲王六十五位,追封亲王二十二位(指始封王而言,不包括世孙、世曾孙继位、或旁支入继后追赠父祖的亲王)。实封亲王中,十六位亲王因事被废、除封(晋王、周王、代王、岷王重新复封,齐王、谷王复而再废。岷、荆、唐府有亲王因事被废,由世子或旁支继位,因未除封而未计入),十五位亲王因绝嗣而除封。至崇祯朝明亡,共计有亲王三十四位。南明三帝及监国鲁王实封三王、追封七王、赠封(郡王死后加封亲王)一王。

明代各王府先后封924位郡王,其中秦府封15郡王(南明另封1郡王),晋府封28郡王,燕府封1郡王(后升为亲王),周府封75郡王,楚府封20郡王(南明封1王),齐府封3郡王(后均废为庶人),鲁府封23郡王,蜀府封21郡王,代府封29郡王,肃府封10郡王,辽府封24郡王,庆府封20郡王,宁府封11郡王,岷府封27郡王,谷府封1郡王(后废为庶人),韩府封36郡王,沈府封28郡王,唐府封19郡王,伊府封8郡王,汉府封8郡王(后均废为庶人),赵府封17郡王,郑府封15郡王,襄府封13郡王,荆府封14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德府封19郡王,崇府封7郡王,吉府封7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徽府封24郡王,益府封40郡王,衡府封14郡王,荣府封8郡王,潞府封1郡王,福府封2郡王,桂府封2郡王。潭、湘、安、郢、梁、秀、兴、岐、雍、寿、汝、泾、景、瑞、惠等府仅传一世,未分封郡王。

各支字辈

明太祖二十六子,八子赵王早夭未封。为其余二十五子及侄孙各拟二十字。宗室命名以上一字为据,而下一字起五行偏旁,以五行相生之火、土、金、水、木为序(明太祖各子已取木字旁名)。

这是说,明太祖给每个儿子二十个排辈字(实际是一首五绝),然后按照五行相生的规则起名。这个世系从明太祖的孙辈开始排起, 而五行从儿子辈就开始算。明太祖儿子的名字全部是木字旁的单名,孙辈则按字辈和五行取双名。比如明成祖世系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按规定,明成祖的儿子必须是高字辈,木又生火,第三字便是火字旁,明成祖因此给儿子取名为高炽,朱高炽的儿子属“瞻”字辈,火又生土,需用土字旁的字,所以宣德皇帝叫瞻基。

长子太子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府址江苏南京。

次子秦王

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府址陕西西安。

三子晋王

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府址山西太原。

四子燕王

明成祖起始为帝系,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府址北京。

五子周王

初封吴王,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府址河南开封。

六子楚王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府址湖北武汉。

七子齐王

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府址山东青州。永乐朝废为庶人。国除。

八子潭王

潭王本有字辈,曰:福昌忻保定,嘉应必兴隆,启处询从式,尊闻汝贵中。”府址湖南长沙。但因胡惟庸案受连累,与妃俱自焚死。无子,国撤除,故而不载于祖训中。

九子赵王

幼薨。未及赴籓。

十子鲁王

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府址山东兖州。

十一子蜀王

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府址四川成都。张献忠入蜀后该支宗室均更名换姓,不知所踪。详见词条:明朝蜀王

十二子湘王

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府址湖北荆州。建文朝自焚死,无子国除。

十三子代王

初封豫王,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彜。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府址山西大同。

十四子肃王

初封汉王,赡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富运,凯谏处恒隆。府址甘肃兰州。

十五子辽王

初封卫王,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府址辽宁北镇。

十六子庆王

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毘。府址宁夏银川。

十七子宁王

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府址江西南昌。

十八子岷王

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鎔喜贲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即为岷王17世孙。 原府址为岷州,今甘肃岷县。公元1395(洪武二十八年),改派朱楩南镇云南。1399年由于受沐晟控告而被罢免为庶人,改居漳州。1403年被明成祖恢复为王。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四月),朱楩被明仁宗从云南北迁至武冈(今湖南武冈县)。从此,岷藩一支,自甘肃经云南,最后定藩于今湖南武冈。岷王住在州府的公寓中,很久以后才允重建自己的王府。

十九子谷王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之所以称作谷王,是因为就藩地宣府,今张家口,就是片谷地。永乐朝废为庶人。国除。

二十子韩王

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颢慥,令绪价蕃维。府址甘肃平凉府。

二十一子沈王

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原府址为沈阳,永乐六年时(1408年),封地由沈阳迁至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后潞州改为潞安府。

二十二子安王

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府址江西南昌。无子,国除。

二十三子唐王

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府址河南南阳。

二十四子郢王

伟闻参望奭,箴诲洎臯夔。麒麟余积兆,奎颖晔璿玑。府址湖北安陆。无子,国除。

二十五子伊王

顒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府址河南洛阳。

侄孙靖江王

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祖父乃南昌王朱兴隆,系太祖朱元璋之长兄、父朱文正。府址广西桂林。

《大明会典》另载六十字无国号,是为“驸马三公”字辈

毖初斯建节,勗好必贞铨,执准符钓正,询旼汝励虔。

荐諝演达畅,先施遂省稽,诹懽爰造业,骠艺冀埙箎。

慧坚忻愿确,鉴洁绰侁孜,习献增盈谧,临饶轶绩撝。

太祖系亲王

秦府

秦愍王朱樉

  1. 朱尚炳,秦隐王。
  2. 朱尚烈,永兴懿简王。
  3. 朱尚煜,保安怀僖王。
  4. 朱尚烐,兴平恭靖王。
  5. 朱尚灴,永寿怀简王。
  6. 朱尚炌,安定王。

秦隐王朱尚炳

  1. 朱志堩,秦僖王。
  2. 朱志均,秦怀王。
  3. 朱志,秦康王。
  4. 朱志堢,宜川庄靖王。

秦康王朱志

  1. 朱公锡,秦惠王。
  2. 朱公键。
  3. 朱公铭,秦安王。
  4. 朱公镗,郃阳惠恭王。
  5. 朱公鏳,汧阳端懿王。

秦惠王朱公锡

  1. 朱诚泳,秦简王。

秦安王朱公铭

  1. 朱诚澯,秦庄王。
  2. 朱诚润,秦恭王。

秦庄王朱诚澯

  1. 朱秉欆,秦昭王。

秦昭王朱秉欆

  1. 朱惟焯,秦定王。

秦恭王朱诚润

  1. 朱秉柎,秦顺王。

秦顺王朱秉柎

  1. 朱惟燫,秦端王。

秦端王朱惟燫

  1. 朱怀埢,秦宣王。

秦宣王朱怀埢

  1. 朱敬,秦世子。
  2. 朱敬镕,秦靖王。

秦靖王朱敬镕

  1. 朱谊澏,秦敬王。
  2. 朱谊漶,秦肃王。
  3. 朱谊,崇信王。

秦肃王朱谊漶

  1. 朱存枢,秦世子。
  2. 朱存机,秦景王。
  3. 朱存极,秦王。
  4. 朱存釜,秦王。

晋府

晋恭王朱㭎

  1. 朱济熺,晋定王。
  2. 朱济烨,高平怀简王。
  3. 朱济熿,晋王。
  4. 朱济焕,宁化懿简王。
  5. 朱济炫,庆成庄惠王。
  6. 朱济烺,永和昭定王。
  7. 朱济熇,广昌悼平王。

晋定王朱济熺

  1. 朱美圭,晋宪王。
  2. 朱美垸,交城荣顺王。
  3. 朱美垙,阳曲荣靖王。
  4. 朱美埻,西河靖恭王。
  5. 朱美垣,方山庄宪王。
  6. 朱美塎,临泉庄简王。
  7. 朱美堣,云丘简靖王。
  8. 朱美堛,宁河康僖王。

晋宪王朱美圭

  1. 朱钟铉,晋庄王。
  2. 朱钟铎,徐沟悼僖王。
  3. 朱钟鏸,河东昭靖王。
  4. 朱钟鋐,太谷怀僖王。

晋庄王朱钟铉

  1. 朱奇源,晋靖王。
  2. 朱奇渶,义宁荣康王。
  3. 朱奇溶,河中悼怀王。
  4. 朱奇瀴,襄阴安惠王。

晋靖王朱奇源

  1. 朱表荣,晋怀王。
  2. 朱表槏,晋安王。
  3. 朱表椈,安溪怀僖王。
  4. 朱表柣,靖安康僖王。
  5. 朱表栺,旌德怀安王。
  6. 朱表檈,荥泽安懿王。

晋怀王朱表荣

  1. 朱知烊,晋端王。

晋安王朱表槏

  1. 朱知㸅,晋康王。

晋康王朱知㸅

  1. 朱新㙉,晋简王。

晋简王朱新㙉

  1. 朱慎镜,晋敬王。
  2. 朱慎鋷,晋惠王。

晋惠王朱慎鋷

  1. 朱敏淳,晋穆王。

晋穆王朱敏淳

  1. 朱求桂,晋裕王。

晋裕王朱求桂

  1. 朱审烜,晋王。

燕府转帝系

朱棣(1360—1424),燕王,太祖嫡四子,后转为帝系。

周府

周定王朱橚

  1. 朱有炖,周宪王。
  2. 朱有㷲,汝南王。
  3. 朱有烜,顺阳怀庄王。
  4. 朱有爝,周简王。
  5. 朱有熺,新安王。
  6. 朱有灮,永宁靖僖王。
  7. 朱有煽,汝阳恭僖王。
  8. 朱有爌,镇平恭定王。
  9. 朱有炥,宜阳康简王。
  10. 朱有颎,遂平悼恭王。
  11. 朱有煴,封丘康懿王。
  12. 朱有熼,罗山悼恭王。
  13. 朱有炯,内乡恭庄王。
  14. 朱有燆,胙城庄简王。
  15. 朱有,固始王。

周简王朱有炖

  1. 朱子垕,周靖王。
  2. 朱子埅,周懿王。
  3. 朱子埘,原武安懿王。
  4. 朱子塈,鄢陵安僖王。
  5. 朱子坛,河阴怀僖王。
  6. 朱子堰,项城恭和王。
  7. 朱子垗,宜阳悼和王。
  8. 朱子墟,颍川温僖王。
  9. 朱子圪,义阳康靖王。
  10. 朱子埯,汝阳怀懿王。
  11. 朱子塼,临汝端懿王。

周懿王朱子埅

  1. 朱同镳,周惠王。
  2. 朱同䥽,沈丘荣戾王。
  3. 朱同䤪,上洛庄惠王。
  4. 朱同铌,鲁阳恭惠王。
  5. 朱同钧,临湍荣惠王。
  6. 朱同鉣,堵阳安僖王。
  7. 朱同鐪,河清昭和王。
  8. 朱同锵,新会恭简王。

周惠王朱同镳

  1. 朱安㶇,周悼王。
  2. 朱安涘,义宁昭安王。
  3. 朱安泛,平乐王。
  4. 朱安㴦,崇善恭顺王。
  5. 朱安漨,海阳康隐王。
  6. 朱安泥。
  7. 朱安泙。
  8. 朱安渳,安定怀简王。
  9. 朱安㵩,曲江恭和王。
  10. 朱安㳚,博平恭裕王。
  11. 朱安潧,聊城怀和王。
  12. 朱安漕,汾西靖安王。
  13. 朱安潀,鲁阳康和王。
  14. 朱安,信陵懿简王。
  15. 朱安涠,邵陵恭顺王。
  16. 朱安潏,莱阳荣康王。
  17. 朱安泻,东会庄懿王。
  18. 朱安濯,富阳昭穆王。
  19. 朱安,会稽康敬王。
  20. 朱安泾,浦江怀隐王。
  21. 朱安汾,丽水恭顺王。

周悼王朱安㶇

  1. 朱睦㰂,周恭王。
  2. 朱睦梠。
  3. 朱睦梀。
  4. 朱睦桎,应城恭穆王。
  5. 朱睦楮,益阳康定王。
  6. 朱睦椔,奉新荣宪王。
  7. 朱睦楧,南陵庄裕王。
  8. 朱睦槏。
  9. 朱睦?。

周恭王朱睦㰂

  1. 朱勤熄,周康王。
  2. 朱勤炫,京山文惠王。
  3. 朱勤熂,华亭荣安王。
  4. 朱勤炬,宝坻端顺王。
  5. 朱勤烶,汤溪荣宪王。
  6. 朱勤焕,瑞金荣简王。
  7. 朱勤烇。
  8. 朱勤烒,商城荣简王。
  9. 朱勤烷,临安王。
  10. 朱勤烼,柘城端惠王。
  11. 朱勤庭,修武康简王。
  12. 朱勤,安吉庄宪王。
  13. 朱勤然,汝宁端恪王。
  14. 朱勤焞,彰德康懿王。

周康王朱勤熄

  1. 朱朝堈,周庄王。
  2. 朱朝埴,顺庆庄惠王。
  3. 朱朝堵,保宁恭简王。

周庄王朱朝堈

  1. 朱在铤,周敬王。
  2. 朱在銮,仪封恭端王。
  3. 朱在鉷,安昌恭惠王。
  4. 朱在钰,遂宁康僖王。

周敬王朱在铤

  1. 朱肃溱,周端王。

周端王朱肃溱

  1. 朱恭枵,周孝王。
  2. 朱恭榨,洧川庄裕王。
  3. 朱恭檥,宁阳王。
  4. 朱恭,安乡王。
  5. 朱恭榴,永寿王。

周孝王朱恭枵

  1. 朱绍烔,周世子。
  2. 朱绍烱,仁和王。
  3. 朱绍烿。

周世子朱绍烔

  1. 朱伦奎,周王。
  2. 朱伦圣,周王。

楚府

楚昭王朱桢

  1. 朱孟烷,楚庄王。
  2. 朱孟熜,巴陵悼简王。
  3. 朱孟炯,永安懿简王。
  4. 朱孟焯,寿昌安僖王。
  5. 朱孟炜,崇阳靖简王。
  6. 朱孟爚,通山靖恭王。
  7. 朱孟灿,通城庄靖王。
  8. 朱孟炤,景陵顺靖王。
  9. 朱孟爟,岳阳悼惠王。
  10. 朱孟炬,江夏康靖王。

楚庄王朱孟烷

  1. 朱季堄,楚宪王。
  2. 朱季埱,楚康王。
  3. 朱季塛,东安恭定王。(子靖王)
  4. 朱季堧,大冶悼僖王。

楚靖王朱均

  1. 朱荣㳦,楚端王。
  2. 朱荣淋,缙云怀僖王。

楚端王朱荣㳦

  1. 朱显榕,楚愍王。
  2. 朱显樟,保康荣康王。
  3. 朱显槐,武冈王。

楚愍王朱显榕

  1. 朱英燿,楚世子。
  2. 朱英,楚恭王。

楚恭王朱英

  1. 朱华奎,楚定王。
  2. 朱华壁,楚王。
  3. 朱华堞,楚王。
  4. 朱华廛,楚王。

楚定王朱华奎

  1. 朱蕴鑨,汉阳王。
  2. 朱蕴铣,兴国王。

齐府废封

齐恭王朱榑

  1. 朱贤烶,齐世子。
  2. 朱贤志,乐安悼隐王。
  3. 朱贤,长山敏顺王。
  4. 朱贤,平原王。
  5. 朱贤爀。

潭府绝嗣

洪武三年(1370年)封于长沙,洪武十八年(1385年)第一任潭王朱梓就藩于长沙。

1:朱梓(1369—1390),潭王,太祖庶八子。

赵府绝嗣

洪武三年封赵王,无谥。

1:朱杞(1369—1370),太祖第九子。

鲁府

鲁荒王朱檀

  1. 朱肇煇,鲁靖王。

鲁靖王朱肇煇

  1. 朱泰堪,鲁惠王。
  2. 朱泰墱,钜野僖顺王。
  3. 朱泰塍,邹平庄靖王。
  4. 朱泰坾,安丘靖恭王。
  5. 朱泰,乐陵恭惠王。
  6. 朱泰壄,东阿端懿王。

鲁惠王朱泰堪

  1. 朱阳铸,鲁庄王。

鲁庄王朱阳铸

  1. 朱当漎,鲁怀王。
  2. 朱当沘,东瓯端肃王。
  3. 朱当滋,郯城康僖王。
  4. 朱当淴,馆陶宣思王。
  5. 朱当沄,翼城恭安王。
  6. 朱当渍,滋阳荣庄王。
  7. 朱当㳻,阳信安僖王。
  8. 朱当湄,高密康穆王。
  9. 朱当沍,归善王。
  10. 朱当泘,新蔡端穆王。

鲁怀王朱当漎

  1. 朱健杙,鲁悼王。

鲁悼王朱健杙

  1. 朱观,鲁端王。

鲁端王朱观

  1. 朱颐坦,鲁恭王。
  2. 朱颐?,东原温懿王。
  3. 朱颐,宝庆王。

鲁恭王朱颐坦

  1. 朱寿,温肃世子。
  2. 朱寿鏳,鲁敬王。
  3. 朱寿鋐,鲁宪王。
  4. 朱寿铖,宁德王。
  5. 朱寿镛,鲁肃王。
  6. 朱寿錥,长泰昭和王。
  7. 朱寿钜,永福温禧王。

鲁肃王朱寿镛

  1. 朱以派,鲁安王。
  2. 朱以海,鲁王。
  3. 朱以衍。
  4. 朱以江。

鲁安王朱以派

  1. 朱弘㭕,鲁世子。

鲁监国朱以海

  1. 朱弘柙,鲁世子。
  2. 朱弘枬,鲁世子。
  3. 朱弘棅。
  4. 朱弘椮。
  5. 朱弘槻。
  6. 朱弘栋。
  7. 朱弘椇。
  8. 朱弘桓,鲁王。

蜀府

蜀献王朱椿

  1. 朱悦熑,蜀庄王。
  2. 朱悦,蜀和王。
  3. 朱悦耀,华阳悼隐王。
  4. 朱悦燇,崇宁王。
  5. 朱悦炘,崇庆王。
  6. 朱悦,保宁王。
  7. 朱悦烯,永川庄简王。

蜀庄王朱悦熑

  1. 朱友堉,蜀靖王。
  2. 朱友附,黔江悼怀王。
  3. 朱友?,蜀僖王。

蜀和王朱悦

  1. 朱友垓,蜀定王。
  2. 朱友墦,内江庄懿王。
  3. 朱友城,德阳僖安王。
  4. 朱友,石泉荣穆王。
  5. 朱友㙴,汶川懿简王。
  6. 朱友墂,庆符恭僖王。

蜀定王朱友垓

  1. 朱申鈘,蜀怀王。
  2. 朱申凿,蜀惠王。
  3. 朱申锯,南川安靖王。

蜀惠王朱申凿

  1. 朱宾瀚,蜀昭王。

蜀昭王朱宾瀚

  1. 朱让栩,蜀成王。

蜀成王朱让栩

  1. 朱承爚,蜀康王。

蜀康王朱承爚

  1. 朱宣圻,蜀端王。
  2. 朱宣址,江安庄裕王。

蜀端王朱宣圻

  1. 朱奉铨,蜀恭王。
  2. 朱奉?,新宁王。
  3. 朱奉?,东乡王。
  4. 朱奉锵,隆昌王。

蜀恭王朱奉铨

  1. 朱至澍,蜀王。
  2. 朱至?,富顺王。
  3. 朱至渌,太平王。

蜀王朱至澍

  1. 朱平樻,末代蜀王。

湘府绝嗣

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于荆州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第一任湘王朱柏就藩于荆州府。

1:朱柏(1371—1399),湘献王,太祖庶十二子。

代府

洪武十一年封豫 二十五年改封代是年就藩大同府

代简王朱桂太祖庶十三子 1378~1446

代隐王朱仕壥 戾庶一子 1448~1463

代惠王朱成炼 隐嫡一子 1466~1489

代思王朱聪沬惠庶一子追封

代懿王朱俊杖思庶一子 1499~1527

代昭王朱充燿懿庶一子 1530~1547

代恭王朱廷埼昭庶一子 1549~1573

代定王朱鼐铉恭庶一子 1581~1594

代王朱鼐钧恭庶三子 1596~?

代康王朱鼎渭钧嫡一子 ?~1628

代王朱传㸄 康王之孙16??~1644

肃府

洪武十一年封汉 二十五年改封肃就藩甘州后移兰州

肃庄王朱楧太祖庶十四子 1378~1419

肃康王朱赡焰庄庶一子 1424~1464。

肃简王朱禄埤康庶一子 1468~1479

肃恭王朱贡錝简庶一子 1487~1536

肃定王朱弼桄靖嫡二子 1539~1562

肃怀王朱绅堵昭庶一子 1563~1564

肃懿王朱缙安庶一子 1571~1588

肃宪王朱绅尧懿庶一子 1601~1618

肃王朱识鋐宪嫡一子 1621~1643

辽府

洪武十一年封卫 二十五年改封辽就藩广宁州永乐二年迁荆州府

辽简王朱植太祖庶十五子 1378~1424

辽王朱贵烚简庶二子 1425~1439

辽肃王朱贵 简庶四子 1439~1471

辽靖王朱豪墭肃嫡一子 1473~1478

辽惠王朱恩鑙靖嫡二子 1480~1495

辽恭王朱宠涭惠嫡一子 1497~1521

辽庄王朱致格恭嫡二子 1524~1537

辽王朱宪㸅庄庶一子 1540~1568

庆府

洪武二十四年封 二十六年就藩韦州 建文三年迁宁夏

明庆王陵

庆靖王朱栴太祖庶十六子 1391~1439

庆康王朱秩煃靖庶一子 1439~1469

庆怀王朱邃欻 康庶一子 1471~1479

庆庄王朱邃塀康庶二子 1481~1491

庆恭王朱寘錖庄庶一子 1491~1498

庆惠王朱鼒枋 定庶二子 1552-1574

庆端王朱倪爋惠嫡一子 1577~1588

庆宪王朱伸域端庶一子 1591

庆王朱帅锌宪嫡二子 1595~1617

庆王朱倬纮 帅锌一子 1617~?

宁府废封

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六年就藩大宁。永乐元年移南昌府。

宁献王朱权太祖庶十七子 1391~1448

宁靖王朱奠培惠嫡一子 1449~1491

宁康王朱觐钧靖嫡一子 1492~1497

宁王朱宸濠康嫡一子 1499~1519

岷府

洪武二十四年封 二十八年就藩云南建文元年削籍永乐元年复封洪熙元年迁武冈州。

岷庄王朱楩太祖庶十八子 1391~1450

岷恭王朱徽煣庄嫡二子 1452~1463

岷顺王朱音埑恭嫡一子 1465~1480

岷简王朱膺鉟顺嫡一子 1488~1500

岷靖王朱彦汰简庶一子 1504~1544

岷康王朱誉荣靖嫡一子 1546~1552

岷宪王朱定耀康庶二子 1555

岷王朱禋洪企鉁一子 1622~1628

岷王朱企僖靖嫡二子 1631~1643

谷府废封

洪武二十四年封 二十八年就藩宣府后移长沙府

谷王朱橞太祖庶十九子 1391~1417

韩府

洪武二十四年封 永乐二十二年之藩平凉府

韩宪王朱松太祖庶二十子 1391~1407

韩恭王朱冲或火宪嫡一子 1411~1440

韩怀王朱范圯恭庶一子 1442~1444

韩靖王朱范土仰 恭庶二子 1446~1450

韩惠王朱征钋靖庶一子 1450~1469

韩悼王朱偕㳘惠庶二子 1469~1474

韩康王朱偕灊惠庶三子 1476~1478

韩昭王朱旭櫏康嫡一子 1504~1534

韩定王朱融燧昭嫡二子 1536~1565

韩端王朱朗锜安嫡二子 1569~1606

韩王朱亶塉 逵一子 1611~1643

沈府

洪武二十四年封 永乐六年就藩潞州后改潞安府

沈简王朱模太祖庶二十一子 1391~1431

沈康王朱佶焞简庶一子 1432~1457

沈庄王朱幼㙾康嫡一子 1459~1516

沈恭王朱诠钲庄庶一子 1518~1527

沈宪王朱允栘 勋潪嫡一子 1531~1549

沈宣王朱恬烄宪嫡二子 1552~1582

沈定王朱珵尧宣嫡一子 1584~

沈王朱效镛 定嫡一子?~?

安府绝嗣

洪武二十四年封 永乐六年就藩平凉府

安惠王朱楹太祖庶二十二子 1391~1417

唐府

洪武二十四年封 永乐六年就藩南阳府

唐定王朱桱太祖庶二十三子 1391~1415

唐靖王朱琼烃定嫡一子 1423~1426

唐宪王朱琼炟定嫡二子 1428~1475

唐庄王朱芝址宪嫡二子 1477~1485

唐成王朱弥鍗庄庶一子 1487~1523

唐敬王朱宇温弥钳嫡一子 1525~1560

唐顺王朱宙栐敬庶二子 1562~1564

唐端王朱硕熿顺庶一子 1569~1632

唐王朱聿键 器墭一子 1632~1646 即明绍宗

唐王朱聿鐭 器墭二子 1645~1646 即绍武帝

郢府绝嗣

洪武二十四年封 永乐六年就藩安陆州

郢靖王朱栋太祖庶二十四子 1391~1414

伊府废封

洪武二十四年封 永乐六年就藩河南府

伊厉王朱㰘太祖庶二十五子 1391~1414

伊简王朱颙炔厉庶一子 1424~1462

伊悼王朱諟钒 勉塣一子 1466~1475

伊定王朱諟鋢 勉塣四子 1477~1508

伊庄王朱吁渊定嫡一子 1511~1526

伊敬王朱吁淳定庶二子 1527~1542

伊王朱典楧敬庶一子 1544~1564

兴宗系亲王

虞府绝嗣

洪武十五年追封虞王,谥“怀”。

1:朱雄英(1374—1382),兴宗长子。

吴府废封

建文元年封国杭州成祖即位降为广泽王 居漳州

吴悼王朱允熥兴宗第三子 1399~1403

衡府废封

建文元年封 成祖降为怀恩王居建昌

衡愍王朱允熞兴宗第四子 1399~1403

徐府废封

建文元年封 成祖降为敷惠王

徐哀王朱允熙明兴宗第五子 1399~1406

成祖系亲王

汉府废封

永乐十五年就藩乐安州

汉王朱高煦成祖嫡二子 1404~1426

赵府

洪熙元年就藩彰德府

赵简王朱高燧成祖嫡三子 1404~1431

赵惠王朱瞻塙简嫡二子 1432~1454

赵悼王朱祁镃惠嫡一子 1455~1460

赵靖王朱见灂悼庶一子 1465~1502

赵庄王朱祐棌 靖庶三子 1503~1518

赵康王朱厚煜庄嫡一子 1521~1560

赵穆王朱常清安嫡一子 1565~1614

赵王朱慈? 由桂一子 1617~

仁宗系亲王

郑府

宣德四年就藩凤翔府正统九年移怀庆府

郑靖王朱瞻埈仁宗庶二子 1424~1466

郑简王朱祁锳靖嫡一子 1468~1495

郑康王朱祐枔见滋一子 1501~1507

郑懿王朱祐檡东垣王一子 1509~1521

郑恭王朱厚烷懿嫡四子 1527~1550 1567~1591

郑靖王朱载玺厚炜一子 1606~1607

郑王朱翊钟 载玺一子 1607~1640

越府绝嗣

永乐二十二年建邸衢州府

越靖王朱瞻墉仁宗嫡三子 1424~1439

蕲府绝嗣

永乐二十年追封静乐王,谥“庄献”。

永乐二十二年追封蕲王,谥“献”。

1:朱瞻垠(1406—1421),仁宗第四子。

襄府

宣德四年就藩长沙府正统元年移襄阳府

襄宪王朱瞻墡仁宗嫡五子 1424~1478

襄定王朱祁镛宪嫡一子 1479~1488

襄简王朱见淑定庶一子 1489~1490

襄怀王朱祐材简庶一子 1491~1504

襄康王朱佑櫍简庶二子 1508~1550

襄庄王朱厚颎惠庶一子 1552~1566

襄靖王朱载尧庄庶一子 1569~1595

襄忠王朱翊铭靖庶一子 1601~1641

襄王朱常澄忠嫡二子 1644~?

荆府

宣德四年就藩建昌府 正统十年移蕲州

荆宪王朱瞻堈仁宗庶六子 1424~1453

荆靖王朱祁镐宪嫡一子 1455~1461

荆王朱见潇 靖嫡一子 1464~1492

荆和王朱祐橌 见溥一子 1494~1504

荆端王朱厚烇和嫡一子 1507~1553

荆恭王朱翊钜庄嫡一子 1553~1570

荆敬王朱常恭嫡二子 1575~1576

荆康王朱常泴恭嫡三子 1579~1597

荆定王朱由樊康嫡二子 1610~1622

荆王朱慈烟 定嫡一子 1626~1642

淮府

宣德四年就藩韶州府正统元年移饶州府

淮靖王朱瞻墺仁宗庶七子 1424~1446

淮康王朱祁铨靖嫡一子 1448~1502

淮定王朱祐棨见淀一子 1505~1524

淮庄王朱佑楑 见淀二子 1525~1537

淮宪王朱厚燽庄嫡一子 1539~1563

淮恭王朱载坮宪嫡一子 1566~1577

淮顺王朱载坚宪嫡二子 1580~1595

淮王朱翊钜 顺庶一子 1598~1616

淮王朱常清翊钜一子 1616~1648

滕府绝嗣

永乐二十二年建藩云南

滕怀王朱瞻垲仁宗庶八子 1624~1625

梁府绝嗣

宣德四年就藩安陆州

梁庄王朱瞻垍明仁宗庶九子 1424~1441

卫府绝嗣

永乐二十二年建藩怀庆府

卫恭王朱瞻埏仁宗庶十子 1424~1438

宣宗系亲王

郕府转帝系

郕戾王朱祁钰宣宗二子 1436~1457 即明代宗

英宗系亲王

沂府转帝系

沂王朱见深英宗嫡一子 1452~1457 即明宪宗

德府

成化三年就藩济南

德庄王朱见潾英宗庶二子 1457~1517

德懿王朱祐榕庄嫡二子 1521~1539

德怀王朱厚炖 懿庶二子追封

德恭王朱载墱怀庶二子 1541~1574

德定王朱翊錧恭嫡一子 1577~1588

德王 朱常? 定嫡一子 1591~1632

德王朱由枢常?二子 1633~1639

许府绝嗣

景泰三年受封

1:朱见淳(1452—1453),许悼王,英宗第四子。

秀府绝嗣

成化六年就藩汝宁府

秀怀王朱见澍英宗庶五子 1457~1472

崇府

成化十年就藩汝宁府

崇简王朱见泽英宗嫡六子 1457~1505

崇靖王朱祐樒简嫡一子 1508~1511

崇恭王朱厚耀靖嫡一子 1514~1537

崇庄王朱载境恭嫡一子 1539~1557

崇端王朱翊金爵 庄嫡一子 1558~1610

崇愍王朱由樻 常津四子 1612~1642

吉府

天顺元年就藩长沙府

吉简王朱见浚英宗庶七子 1457~1527

吉定王朱厚焨 悼庶一子 1529~1539

吉端王朱载均 定庶一子 1540~1561

吉庄王朱翊镇 端嫡二子 1563~1570

吉宣王朱翊銮端庶一子 1572~1618

吉王朱由楝 常淳一子 1621~1636

吉王朱慈煃 由楝一子 1639~?

忻府

忻穆王朱见治英宗庶八子 1466~1472

徽府

成化十七年就藩钧州

徽庄王朱见沛英宗庶九子 1466~1506

徽简王朱祐枱庄庶一子 1508~1525

徽恭王朱厚爝简庶一子 1526~1550

徽王朱载埨恭庶二子 1551~1556

宪宗系亲王

兴府转帝系

弘治七年就藩安陆州

兴献王朱祐杬宪宗庶四子 1487~1519 追尊为明睿宗

兴王朱厚熜献嫡二子 1519~1521 即明世宗

岐府

弘治八年就藩德安府

岐惠王朱祐棆宪宗嫡五子 1487~1501

益府

弘治八年就藩建昌府

益端王朱祐槟宪宗庶六子 1495~1539

益庄王朱厚烨端嫡一子 1541~1556

益恭王朱厚炫端嫡二子 1557~1577

益宣王朱翊鈏昭嫡一子 1580~1603

益敬王朱常氵迁 宣嫡一子 1605-1625

益王朱由本 敬庶三子 1617-1635

益王朱慈炲由本之子 ?-1646

衡府

弘治十三年就藩青州府

衡恭王朱祐楎宪宗庶七子 1487~1538

衡庄王朱厚燆恭庶一子 1540~1572

衡康王朱载圭庄庶二子 1575~1579

衡安王朱载封庄庶三子 1581~1586

衡定王朱翊镬安嫡一子 1589~1592

衡宪王朱常㵂定庶一子 1596~1627

衡王朱由棷 宪庶三子 1632~1644

雍府绝嗣

弘治十二年就藩衡州府

雍靖王朱祐枟宪宗嫡八子 1487~1507

寿府绝嗣

弘治十一年就藩保宁府 十七年移德安府

寿定王朱祐榰宪宗庶九子 1491~1545

汝府绝嗣

弘治十四年就藩卫辉府

汝安王朱祐梈宪宗庶十一子 1491~1541

泾府绝嗣

弘治十五年就藩沂州

泾简王朱祐橓1491~1537

荣府

正德三年就藩常德府

荣庄王朱祐枢宪宗庶十三子 1491~1539

荣恭王朱载墐怀嫡一子 1540~1595

荣王朱翊鉁 恭嫡一子 1598~1612

荣王朱常溒翊鉁一子 1612~1616

荣宪王朱由枵常溒二子 1616~1643

荣王朱慈照宪王之子 ?--?

申府绝嗣

弘治四年建邸叙州府

申懿王朱祐楷宪宗庶十四子 1491~1503

世宗系亲王

裕府转帝系

裕王朱载垕世宗嫡三子 1539~1567 即明穆宗

景府绝嗣

嘉靖四十年就藩德安府

景恭王朱载圳世宗庶四子 1539~1565

颍府绝嗣

嘉靖十六年追封颍王,谥“殇”。

1:朱载墒(1537—1537),世宗第五子。

戚府绝嗣

嘉靖十六年追封戚王,谥“怀”。

1:朱载?(1537—1537),世宗第六子。

蓟府绝嗣

嘉靖十七年追封蓟王,谥“哀”。

1:朱载㙺(1538—1538),世宗第七子。

均府绝嗣

1:朱载?(?—?),世宗第八子。

穆宗系亲王

靖府绝嗣

隆庆元年追封靖王,谥“悼”。

1:朱翊铃(1562—1562),穆宗次子。

潞府

万历十七年就藩卫辉府

潞简王朱翊镠穆宗嫡四子 1571~1614

潞王朱常淓简庶一子 1618~1645

神宗系亲王

邠府绝嗣

万历十三年追封邠王,谥“哀”。

1:朱常溆(1585—1585),神宗次子。

福府

万历四十二年就藩河南府

福恭王朱常洵神宗庶三子 1611~1641 追尊为明恭宗

福王朱由崧恭庶一子 1643~1645 即明安宗

沅府绝嗣

万历十六年追封沅王,谥“怀”。

1:朱常治(1587—1588),神宗第四子。

瑞府

天启七年就藩汉中府

瑞王朱常浩神宗庶五子 1601~1644

惠府

天启七年就藩荆州府

惠王朱常润神宗庶六子 1601~1646

桂府

天启七年就藩衡州

桂端王朱常瀛神宗庶七子 1601~1644 追尊为明礼宗

桂王朱由楥 端嫡三子 1645~1646

桂王朱由榔端嫡四子 1646~1661 即明昭宗

永府绝嗣

万历三十四年追封永王,谥“思”。

1:朱常溥(1604—1606),神宗第八子。

光宗系亲王

简府绝嗣

天启年间追封简王,谥“怀”。

1:朱由㰒(1607—1610),光宗次子。

齐府绝嗣

泰昌年间追封齐王,谥“思”。

1:朱由楫(1609—1616),光宗第三子。

怀府绝嗣

泰昌年间追封怀王,谥“惠”。

1:朱由模(1610—1614),光宗第四子。

信府转帝系

天启七年就藩登州

信王朱由检光宗庶五子 1621~1628 即明思宗

湘府绝嗣

泰昌年间追封湘王,谥“怀”。

1:朱由栩(?—?),光宗第六子。

惠府绝嗣

泰昌年间追封惠王,谥“昭”。

1:朱由橏(?—?),光宗第七子。

思宗系亲王

定府

定哀王朱慈炯思宗嫡三子 1643~1644

永府

永悼王朱慈炤思宗庶四子 1642~1644

亲王封国

序号 封号/谥号 姓名 封国 简介
01 靖江王 朱守谦 广西临桂 明仁祖朱世珍曾孙
02 秦愍王 朱樉 陕西长安 明太祖朱元璋次子
03 晋恭王 朱棡 山西阳曲 明太祖朱元璋三子
04 燕王 朱棣 北平宛平 明太祖朱元璋四子
05 周定王 朱橚 河南祥符 明太祖朱元璋五子
06 楚昭王 朱桢 湖广江夏 明太祖朱元璋六子
07 齐恭王 朱榑 山东益都 明太祖朱元璋七子
08 潭王 朱梓 湖广长沙 明太祖朱元璋八子
09 鲁荒王 朱檀 山东滋阳 明太祖朱元璋十子
10 蜀献王 朱椿 四川成都 明太祖朱元璋十一子
11 湘献王 朱柏 湖广江陵 明太祖朱元璋十二子
12 代简王 朱桂 山西大同 明太祖朱元璋十三子
13 肃庄王 朱楧 陕西兰县 明太祖朱元璋十四子
14 辽简王 朱植 湖广江陵 明太祖朱元璋十五子
15 庆靖王 朱栴 陕西宁夏 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
16 宁献王 朱权 江西南昌 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
17 岷庄王 朱楩 湖广武冈 明太祖朱元璋十八子
18 谷王 朱橞 湖广长沙 明太祖朱元璋十九子
19 韩宪王 朱松 陕西平凉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子
20 沈简王 朱模 山西长治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一子
21 安惠王 朱楹 陕西平凉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二子
22 唐定王 朱桱 河南南阳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
23 郢靖王 朱栋 湖广长寿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四子
24 伊厉王 朱彝 河南洛阳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五子
25 吴王 朱允熥 浙江钱塘 明兴宗朱标三子
26 汉王 朱高煦 山东乐安 明成祖朱棣次子
27 赵简王 朱高燧 河南安阳 明成祖朱棣三子
28 郑靖王 朱瞻埈 河南河内 明仁宗朱高炽次子
29 越靖王 朱瞻墉 浙江西安 明仁宗朱高炽三子
30 襄献王 朱瞻墡 湖广襄阳 明仁宗朱高炽五子
31 荆宪王 朱瞻堈 湖广蕲春 明仁宗朱高炽六子
32 淮靖王 朱瞻墺 江西鄱阳 明仁宗朱高炽七子
33 滕怀王 朱瞻垲 云南昆明 明仁宗朱高炽八子
34 梁庄王 朱瞻垍 湖广长寿 明仁宗朱高炽九子
35 卫恭王 朱瞻埏 河南河内 明仁宗朱高炽十子
36 德庄王 朱见潾 山东历城 明英宗朱祁镇次子
37 秀怀王 朱见澍 河南汝阳 明英宗朱祁镇五子
38 崇简王 朱见泽 河南汝阳 明英宗朱祁镇六子
39 吉简王 朱见浚 湖广长沙 明英宗朱祁镇七子
40 徽庄王 朱见沛 河南阳翟 明英宗朱祁镇九子
41 兴献王 朱祐杬 湖广钟祥 明宪宗朱见深四子
42 岐惠王 朱祐棆 湖广安陆 明宪宗朱见深五子
43 益端王 朱祐槟 江西南城 明宪宗朱见深六子
44 衡恭王 朱祐楎 山东益都 明宪宗朱见深七子
45 雍靖王 朱祐枟 湖广衡阳 明宪宗朱见深八子
46 寿定王 朱祐榰 湖广安陆 明宪宗朱见深九子
47 汝安王 朱祐梈 河南汲县 明宪宗朱见深十一子
48 泾简王 朱祐橓 山东沂州 明宪宗朱见深十二子
49 荣庄王 朱祐枢 湖广武陵 明宪宗朱见深十三子
50 申懿王 朱祐楷 四川宜宾 明宪宗朱见深十四子
51 景恭王 朱载圳 湖广安陆 明世宗朱厚熜四子
52 潞简王 朱翊镠 河南汲县 明穆宗朱载坖四子
53 福忠王 朱常洵 河南洛阳 明神宗朱翊钧三子
54 瑞王 朱常浩 陕西南郑 明神宗朱翊钧五子
55 惠王 朱常润 湖广江陵 明神宗朱翊钧六子
56 桂端王 朱常瀛 湖广衡阳 明神宗朱翊钧七子

宗女详表

序号 封号/谥号 姓名 封国 简介
01 靖江王 朱守谦 广西临桂 明仁祖朱世珍曾孙
02 秦愍王 朱樉 陕西长安 明太祖朱元璋次子
03 晋恭王 朱棡 山西阳曲 明太祖朱元璋三子
04 燕王 朱棣 北平宛平 明太祖朱元璋四子
05 周定王 朱橚 河南祥符 明太祖朱元璋五子
06 楚昭王 朱桢 湖广江夏 明太祖朱元璋六子
07 齐恭王 朱榑 山东益都 明太祖朱元璋七子
08 潭王 朱梓 湖广长沙 明太祖朱元璋八子
09 鲁荒王 朱檀 山东滋阳 明太祖朱元璋十子
10 蜀献王 朱椿 四川成都 明太祖朱元璋十一子
11 湘献王 朱柏 湖广江陵 明太祖朱元璋十二子
12 代简王 朱桂 山西大同 明太祖朱元璋十三子
13 肃庄王 朱楧 陕西兰县 明太祖朱元璋十四子
14 辽简王 朱植 湖广江陵 明太祖朱元璋十五子
15 庆靖王 朱栴 陕西宁夏 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
16 宁献王 朱权 江西南昌 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
17 岷庄王 朱楩 湖广武冈 明太祖朱元璋十八子
18 谷王 朱橞 湖广长沙 明太祖朱元璋十九子
19 韩宪王 朱松 陕西平凉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子
20 沈简王 朱模 山西长治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一子
21 安惠王 朱楹 陕西平凉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二子
22 唐定王 朱桱 河南南阳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
23 郢靖王 朱栋 湖广长寿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四子
24 伊厉王 朱彝 河南洛阳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五子
25 吴王 朱允熥 浙江钱塘 明兴宗朱标三子
26 汉王 朱高煦 山东乐安 明成祖朱棣次子
27 赵简王 朱高燧 河南安阳 明成祖朱棣三子
28 郑靖王 朱瞻埈 河南河内 明仁宗朱高炽次子
29 越靖王 朱瞻墉 浙江西安 明仁宗朱高炽三子
30 襄献王 朱瞻墡 湖广襄阳 明仁宗朱高炽五子
31 荆宪王 朱瞻堈 湖广蕲春 明仁宗朱高炽六子
32 淮靖王 朱瞻墺 江西鄱阳 明仁宗朱高炽七子
33 滕怀王 朱瞻垲 云南昆明 明仁宗朱高炽八子
34 梁庄王 朱瞻垍 湖广长寿 明仁宗朱高炽九子
35 卫恭王 朱瞻埏 河南河内 明仁宗朱高炽十子
36 德庄王 朱见潾 山东历城 明英宗朱祁镇次子
37 秀怀王 朱见澍 河南汝阳 明英宗朱祁镇五子
38 崇简王 朱见泽 河南汝阳 明英宗朱祁镇六子
39 吉简王 朱见浚 湖广长沙 明英宗朱祁镇七子
40 徽庄王 朱见沛 河南阳翟 明英宗朱祁镇九子
41 兴献王 朱祐杬 湖广钟祥 明宪宗朱见深四子
42 岐惠王 朱祐棆 湖广安陆 明宪宗朱见深五子
43 益端王 朱祐槟 江西南城 明宪宗朱见深六子
44 衡恭王 朱祐楎 山东益都 明宪宗朱见深七子
45 雍靖王 朱祐枟 湖广衡阳 明宪宗朱见深八子
46 寿定王 朱祐榰 湖广安陆 明宪宗朱见深九子
47 汝安王 朱祐梈 河南汲县 明宪宗朱见深十一子
48 泾简王 朱祐橓 山东沂州 明宪宗朱见深十二子
49 荣庄王 朱祐枢 湖广武陵 明宪宗朱见深十三子
50 申懿王 朱祐楷 四川宜宾 明宪宗朱见深十四子
51 景恭王 朱载圳 湖广安陆 明世宗朱厚熜四子
52 潞简王 朱翊镠 河南汲县 明穆宗朱载坖四子
53 福忠王 朱常洵 河南洛阳 明神宗朱翊钧三子
54 瑞王 朱常浩 陕西南郑 明神宗朱翊钧五子
55 惠王 朱常润 湖广江陵 明神宗朱翊钧六子
56 桂端王 朱常瀛 湖广衡阳 明神宗朱翊钧七子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