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文国

赵洪文国

中文名 赵洪文国
逝世日期 1950年7月16日
性别
族群 满族(汉军旗人)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筹办小学

赵老太太,十四岁(1895年)时目睹了日本侵犯东三省(甲午战争),二十三岁亲历日俄战争,因而她自幼对外国侵略者深恶痛绝。在家业兴旺后,于一九二九年开始在地方筹办小学,试图让当地的孩子们摘掉文盲帽子,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气节的中国人,以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4]

爱国精神

“九一八”事变后发生不久的1932年,赵洪文国的三子赵侗(1912-1939,东北大学学生)与同为东北大学学生的辽宁同乡苗可秀由北平潜回家乡组织抗日义勇军。此时赵洪文国虽已年过五十,但爱国激情不减,不仅变卖家产充作义勇军经费,还带领全家为义勇军服务,将自己的家变成抗日义勇军的指挥所和交通站。同时恢复“九一八”事变后解散的赵家堡子小学,在赵侗的帮助下,坚持以国语授课,抵制日本的奴化教育,教育儿童忠贞爱国,决不做亡国奴,这使赵家堡子小学的师生成为抗日的先锋。苗可秀于家乡本溪安排好亲人后,亦来到赵老太太家中,与赵侗共同参加邓铁梅组织抗日武装。[4]

组建少年军

1933年白君实、刘壮飞等来到赵家,在赵老太太和二儿子赵连秀的帮助下于,组建“抗日别动队”,赵侗、赵伟亦离开邓铁梅部,“抗日别动队”正式成立。一九三四年苗可秀离开邓铁梅部返回赵家,根据抗日形势的需要,共同协商将“别动队”改组,于同年二月成立“少年铁血军”。赵老太太负责购买保存枪支弹药,安排铁血军的重要军事会议,收集日伪情报等等。队伍很快发展到五百多人,其中大学生占十分之二,师范生和中学生占十分之五,小学生占十分之二,农民占十分之一,被当地百姓称为学生军。“少年铁血军”在其宗旨中宣告,“用黑铁赤血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收复东北,振兴中国。”[4]

毁家纾国难

1934年2月,日军得知赵家为少年铁血军中枢,将赵家十六间房屋全部焚烧,三十年积累的家产毁于一旦,但赵老太太并未屈服,同年三月赴大孤山等地购买印刷机,在自己筹办的赵家堡子小学组织学生印刷抗日宣传品,然后与儿媳王全一等一道潜入凤城、岫岩、庄河、孤山等县城,以少年铁血军的名义张贴散发,一时民气大作,日伪甚为惶恐。[4]

机智逃脱

1934年8月,日寇再次突袭赵家堡子,将赵老太太一家六口抓进监牢,株连的赵氏家族和乡亲三百多人。赵老太太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两个月后,敌人无奈,报请关东军司令部拟秘密执行死刑。临刑前赵老太太在铁血军的配合下机智假释出狱,并解救出受株连乡亲。随后赵老太太携年迈丈夫及年幼子女潜往北平,在东北救国会的帮助下,筹集军火,联络抗日义士,支援少年铁血军。[4]

战果累累

1935年11月,赵侗被推举为抗日铁血军总司令,活动范围亦由辽南一隅,渐次发展到辽东、热河各地,队伍发展到十一个方面军共一万一千多名将士。赵侗并以铁血军领导人为班底,成立了中国第一民众抗日自救政府“辽南临时政府”,公选铁血军总司令赵侗兼任政府总裁。概略计算,辽南少年铁血军各路连年大小战役三百余次,杀敌四千余,俘日伪军警二千余名。[4]

筹集军火

1936年5月,为壮大铁血军,增强抗敌力量,赵侗在赵老太太的支持下赴北平争取关内各界爱国团体和人士支援,筹集武器、弹药,由海道运往东北。然而,由于日寇封锁进入东北水陆交通,加之当时全民抗战尚未开始,筹集军火的计划多次受挫。

1937年1月,赵老太太与赵侗和战友得知日寇准备进犯热河,侵占河北,决定在北平组织武装起义,抗击日寇。义举得到杜月笙、史笙赓、沈鸿烈、马占山、张学良诸位先生的热心捐助,以及东北救亡总会的支持。随后从东北调来的优秀军事干部汇聚赵老太太北平寓所,分布到晋察冀各地进行秘密活动,考察地形,调查民情,联络平西民团,发展群众基础。初步计划起义部队由河北向热河推进,杀回东北家乡与少年铁血军会师。赵老太太开始了紧张的购买运输军火、招募运送游击队员等等准备工作;1937年7月20日,赵老太太与赵侗和战友二十四人在北平临时寓所焚香发誓,而后分两路于深夜出城,在城郊西南白羊城起义,组织建立“华北国民抗日军”。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攻破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包括著名共产党领导人在内的千余名犯人,在全国首次击落日机一架,激起国内外震动。队伍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基本部队九个支队、外围六个支队的游击队伍,分别驻防在平郊、灵源、怀涞、热河等地,总共计二万五千人左右。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书信邀请,将国民抗日军收编为第八集团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任司令。但赵侗(他当时已是由张君劢任党首的国社党党员)始终未加入共产党,也未加入国民党。1938年9月脱离队伍赴香港投母,1939年又赴重庆。

宣传抗战

1937年9月,赵老太太南下武汉,一面宣传抗战,争取后方各界给予军火支援,一面率领东北青年和两个女儿去河南太行山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筹建抗日光复军,当时太行山百姓响应者上万之众。经过整编后,赵老太太派遣光复军先遣队北上,准备打通敌后通道,与河北国民抗日军和东北少年铁血军联络,形成贯穿南北的敌后游击战线。

1938年“保卫大武汉”非常时期,赵老太太发表《对于目前局势的几点意见》,为全民抗战奔走呼吁,身体力行收复国土,声名动于国内外。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爱泼斯坦以及反战同盟成员绿川英子等多次采访赵洪文国,合影留念并多次发表文章,向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宣传赵老太太,专门介绍其抗战事迹。其中爱波斯坦在一九九一年出版的《人民之战》中再次披露了赵洪文国为游击队购买运输军火和赵侗将军在河北组建抗日游击队的历史。

1938年赵洪文国与邓颖超等合影1938年赵洪文国与邓颖超等合影1938年9月间,赵老太太应邀去广州、香港、南洋各地,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受到著名爱国实业家陈嘉庚等东南亚华侨的热烈欢迎,为抗战募集到巨额经费和大批物资。在香港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妇女界名流组织火炬游行,宣传抗战,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抗日爱国热情,其场面壮观感人;1938年9月下旬,赵侗由北平取道天津,乘船南下到香港与赵老太太会面。翌年一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亲自邀请赵老太太和赵侗抵达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一时间重庆市万人空巷,欢迎场面空前热烈。在重庆,赵洪文国及赵侗受到极高的礼遇,赵侗被誉为“当代岳飞”,国民政府授予其少将军衔。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以赵侗和战友苗可秀举义旗抗日为题材创作的处女作《凤凰城》,由此而轰动大后方。赵氏一家奋勇抗战的纪录片开始拍摄。

1939年3月,赵洪文国谢绝了国府赠送的汽车洋房,同时也谢绝了一些社会名流奉劝赵侗将军和战友们留在后方休养生息或出国深造。赵氏母子二人与东北抗战的老战友再次招募选拔东北爱国知识青年,组织晋察冀游击纵队。赵侗被国府任命为总司令,再度率领骨干二百人分两批由重庆赴黄河再度北上,计划与河北、辽南抗日军旧部会合,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1939年9月,国府军政两部的部长何应钦和张治中以及妇女指导委员会的指导长宋美龄联合聘请赵老太太为全国义务兵役宣传指导员。赵洪文国并先川北的南充、达县等十几个县的约请,前往宣传抗日,开始了历时两年,奔波百余市县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当地群众在赵老太太一家抗战七年的英勇事迹影响下,掀起自愿报名参军抗日的热潮。

蒋介石笼络

1940年春,她作为抗日英雄,受到蒋介石的接见,蒋介石与她合影留念,亲书“游击之母”,当时中共驻重庆代表董必武亲到现场祝贺,厚勉有加。

后来,蒋介石为拉拢她,诱之以利,封她为“冀辽边区第二路绥靖总指挥部”中将总指挥,赵老太感激涕零。抗战结束后,赵洪文国带领她的队伍回到东北,追随国民党。辽沈战役结束后,她的武装被打得烟消云散,只好带了家人逃到重庆。

1949年11月25日,离重庆解放还有5天,蒋经国手捧一纸“西南反共游击队第二路绥靖司令委任状”亲来授予赵洪文国。当日,她便带着一些心腹,怀揣着委任状,领了蒋介石亲赠的大批弹药踏上川西平原,准备配合蒋介石搞好成都会战。成都会战国军非垮即降、宋希濂被生擒,但她依然执迷不悟,窜到什邡县三河乡红白场一带潜伏下来。

1950年2月,川西匪乱惑人,赵老太认为天赐良机,纠集了 4000多乌合之众起事。她亲率数千匪众向县城进发,企图攻占什邡县城。沿途的反共分子和受欺骗的群众也纷纷加人她的行列,总人数近2万人。队伍还没有到达县城,中途就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迎头痛击。

2月11日清晨,赵老太再次挂帅上阵。她手挥双枪,乘坐滑竿,数万匪众直指什邡县城。县城被围了两天两夜,赵老太展开“政治攻势”,秘密挖掘地道,谁料天降大雨,地道坍塌。惯匪头子王三泰督战的机枪只半天时间就消耗了五箱子弹,但没有一发子弹是射向解放军的,死在他枪口下的土匪尸陈遍野。匪众不得不撤退后,赵老太怀疑王三泰是共产党奸细,把他当众枪毙了。这既是为了欺骗群众,笼络人心,又是为了推卸自相残杀的责任。[5]

命丧西南

1950年4月中旬,赵洪文国带着残匪流窜到绵竹县境内的高桥镇,被解放军夜间突然袭击,一举歼灭。赵洪文国装扮成农妇,潜藏在一个竹夹壁中被俘获;[6]1950年7月16日,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3]

主要成就

赵老太太和赵侗将军一家,由组建的少年铁血军开始,毁家纾难,由北退南,屡挫屡战,前仆后继,历经十三年的血与火,直至抗战胜利,赵氏家族为国捐躯三十余人。

人物评价

抗战期间的一些报刊撰文说,蒋介石与腰插双枪的赵老太太合影留念,并且结拜为兄妹。蒋夫人宋美龄在一九三八年妇女节发表文章,称赵老太太为“全国妇女之楷模”、“民族之母”,把她比作孟母、岳母。宋庆龄、何香凝、宋霭龄、朱光珍、史良等妇女界名流也纷纷题词赞赵老太太为“女中模范”、“母教救国”、“求中华民族解放大道自由平等地位,赵老太太顽强抗敌的精神做领导先锋。”

冯玉祥将军与赵老太太成为挚友,赞她是“女中豪杰”,“句句英雄话,愧死男儿汉。”爱国人士陶行知先生和著名作家谢冰心女士共同编著了《赵老太太》一书,陶并在该书中写《赵老太太》诗赞。

《赵老太太》

(作者:陶行知)

“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

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

老太有儿子,名字叫赵侗。

一身都是胆,复活赵子龙。

老太有孙儿,名字叫赵伟。

少年知报国,精忠比岳飞。

好比一棵树,安根在东北。

妖怪咬树根,树儿活不得。

说起赵老太,无人不崇拜。

生长在岫岩,与朝鲜交界。

眼看众同胞,受尽妖怪害。

组织义勇军,动员休妖怪。

母子与孙儿,同军见三代。

远近齐响应,三军都拥戴。

军队大家庭,英勇而相爱。

高粱为城堡,锄头是军械。

兵器虽不足,百战不能败。

老太没有粮,民众送饭来。

老太没有枪,妖怪送枪来。

钻进妖怪肚,妖怪摇脑袋。

截断妖怪路,一块又一块。

最后大目的,赶妖出东海。

自由而平等,中华万万载。

老太有名言,圣人不能外。

别死在床上,战死才痛快。

堂堂男子汉,富贵少奶奶。

要想中国好,学学赵老太。”

1939年元旦,陶行知还写了《新年小诗》:

“除夕除了新秦桧,拜年要拜赵老太。

可喜溢屏成国屏,投出金镯捉妖怪。”

新秦桧指汪精卫。溢屏,指九龙儿童书院的八岁小朋友李溢屏,向母亲要来一双金手镯,献金抗日救国。

著名作家茅盾在赠送赵老太太的条幅上抒发感慨:

“是新中国贤母的典型,亦是新中国新女性的良师,耽于享乐的后生对之应当愧死。”

著名法学家黄右昌先生在《题赠赵母》中有这样的诗句:

“气概黄河三万里,

名开青史五千年,

闻风可使懦夫立,

抗建相期猛着鞭。”

知名记者和评论家金仲华说:“听斯诺先生谈赵老太的故事,北平劫狱西山报信,一个老妇人冲破了敌人重重警戒线,一个中学生正领导游击队,我以为是个神话,见了赵老太南来,游星岛日报,登六层楼台健步如飞,我相信了这个现实,赵老太和赵侗,象征着我们持久抗战中一个游击的新阶段。”

艺术形象

年份 电视剧 扮演者
1999年 红岩 徐秀林(剧中名:双枪老太婆)[7]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