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勒效应是以约翰·米尔顿·密勒命名的。1919年或1920年密勒在研究 真空管 三极管时发现了这个效应,但是这个效应也适用于现代的半导体三极管。
可以采用 平衡法(或中和法)等技术来适当地减弱 密勒电容的影响。
平衡法即是在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连接一个所谓 中和电容,并且让该中和电容上的电压与密勒电容上的 电压相位相反,使得通过中和电容的电流恰恰与通过密勒电容的电流方向相反,以达到相互抵消的目的。
密勒电容对器件的 频率特性有直接的影响。
例如,对于BJT:在共射(CE)组态中,集电结电容 势垒电容正好是密勒电容,故CE组态的工作频率较低。
对于 MOSFET:在共源组态中, 栅极与 漏极之间的覆盖电容Cdg是密勒电容,Cdg正好跨接在输入端(栅极)与输出端(漏极)之间,故密勒效应使得等效输入电容增大,导致频率特性降低。
① 采用较小的电容来获得较大的电容(例如制作频率补偿电容),这种技术在 IC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减小芯片面积);
② 获得可控电容 (例如受电压或电流控制的电容) 。
共 发射极电路的24LC32输入电容CI为 基极一发射 极间电容CbE与由于密勒效应而乘上(AV+1)后的基极一 集电极间电容CbE之和。
但是,如图所示,渥尔曼电路的共发射极电路,由于AV-0,Ci仅为CbE与CbE之和,没有发生共发射极电路避 免不了的密勒效应。因此,在渥尔曼电路的共 发射极电路中(下面的 晶体管),没有因密勒效应而使 频率特性变坏。所以.该渥尔曼电路中的共发射极电路是A,-0,可以认为作为 放大电路是完不发生密勒效应
共发射极电路的输入电容C.为 基极一发射 极间电容CbE与由于密勒效应而乘上(AV+1)后的基极一 集电极间电容CbE之和。
但是,如图所示,渥尔曼电路的共发射极电路,由于A,-0,Ci仅为CbE与CbE之和,没有发生共发射极电路避免不了的密勒效应。
所以.该渥尔曼电路中的共发射极电路是AV≈1,可以认为作为放大电路是完全不起作用的。但是,如照片所示,在发射极上出现与输入信号u.相同的交流成分,由于让直接地加在 发射极电阻RE上(因R3被C5与C6接地,在交流上与不存在一样),所以共发射极电路作为由Vi使发射极电流变化的可变电流源而进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