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共国际师

少共国际师

历任师长 陈光、吴高群、曹里怀、彭绍辉
中文名 少共国际师
参与战役 闽北拿口、团村战斗、石城保卫战、湘江战役
所属军队 红军
成立时间 1933年8月5日
目录导航

成立背景

中国工农红军军旗中国工农红军军旗  第五次反“围剿”前,为了扩大红军,进一步激发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在红军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的倡议下,经党中央批准,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中央苏区1万多名青少年踊跃报名。

1933年8月5日,中革军委、少共中央局、中共江西省委、江西军区、福建少共省委联合在博生县城西郊大校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少共国际师授旗仪式,宣告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正式成立,周恩来同志亲手给这支年轻的部队授予了军旗。全师辖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3个团,共1万余人,平均年龄约18岁,最小的年仅14岁。9月3日,少共国际师又在博生县城大校场举行隆重的誓师大会。该师经整编和军政训练后,正式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师,为红五军团建制。

为了把这些初离家门的娃娃培养成能征善战、作风过硬的战士,“少共国际师”成立后,随即投入了战斗训练。中央军委任命陈光为师长(后为吴高群、曹里怀、彭绍辉),冯文彬任政治委员(后为肖华、罗华明)。部队中许多红小鬼,人还没有枪高,起初是用各自带来的红缨枪,后来才陆续开始练习射击、投弹、刺杀等技术。[1]

编制沿革

1933年6月初,红一方面军部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将小师小团扩编为大师大团。整编后,部队辖第1、第3、第5军团和由12军改编的独立第1团。其中,第1军团辖第1、第2、第3师,共9个团;第3军团辖第4、第5、第6师,共9个团;第5军团辖第13、第15、第34师,共9个团。[2]

“少共国际师”组建时,辖第58、第59、第60团,部队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军委会代表王盛荣8月5日在成立大会上宣布:“少共国际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XX军团第XX师(即红5军团),所辖三个团随后也分别改成了第43、第44、第45团。8月15日,红一方面军下达行动任务命令,红15师(少共国际师)为总预备队。

1933年9月4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向军委呈报请示:“拟调萧华任十五师政委,冯(冯文彬)任政治部主任。”1934年5月15日,军委电令“少共国际师”(红15师)改隶红1军团领导。

1935年2月9日,为了提高部队机动作战能力,中革军委决定在组织上对中央红军进行整编,精简机关,充实战斗部队。2月10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签署《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全军进行整编。其中,包括“撤销红军第1军团第15师,人员分别编入红军第1、第2师”。至此,“少共国际师”也就成了历史名词。[3]

战斗经历

首战告捷

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刚结束,“少共国际师”便投入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第一仗是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军周志群部的遭遇战,“少共国际师”奉命配合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在东线抗击敌人。发现敌情后,陈光和肖华商定,以1个营分兵迂回,布成口袋,将敌人团团围住。枪声一响,战士们勇敢地冲入敌阵,展开肉搏,不到两个钟头,就干净利落地全歼敌军一个连。随即挥师渡过闽江,又击溃敌军200多人,还在莲花山歼敌一个排哨,前后共歼敌300多人,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

初次遇敌,就打了胜仗,“少共国际师”的士气更加高昂。朱德、周恩来和杨尚昆特电祝贺,称赞他们这次战斗是“铁拳初试”,勉励他们在胜利中要更百倍地提高军事技术,迎接更加艰巨的战斗,争取更大的光荣。

英勇事迹

1933年12月,在黎川东南的团村战斗中,敌人以三个师的兵力发动了进攻。“少共国际师”和三师一部从左翼钳击敌人。肖华和师长吴高群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前沿指挥。傍晚,战斗将要结束时,吴高群正在指挥所旁的一棵大树下观察敌情,忽然一颗炸弹在附近爆炸,他的头部和腰部七八处负伤,英勇牺牲,年仅二十三岁。肖华热泪盈眶,他带领战士们向烈士宣誓: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把“少共国际师”的光荣旗帜永远打下去!

此后,“少共国际师”又在将军殿、邱家隘等地进行过几十次战斗,其中石城保卫战一役伤亡过半,一万多人的部队只剩下5000余人。1934年春,他们改称第15师,由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丢掉左臂、日后被称为“独臂将军”的彭绍辉出任师长,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少共国际师”。7个月后,红15师开始长征,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

湘江战役中,红15师奉命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抗击敌人4个团的追击,掩护主力渡过湘江。他们以一个团直扑全州东南的鲁塘圩,配合红五军团佯攻以牵制全州敌人,另以两个团和尾追的敌人死打硬拼,保卫湘江界首渡口。敌人沿湘桂公路猛攻,情况十分紧急,红15师有被敌人切断的危险,于是全师赶快收缩兵力,跑步渡河。彭绍辉和肖华率领主力渡河以后,发现还有一个团没有过来,而敌人已逼近渡口。根据军团部的命令,又不容许他们回头去接应这个团。当他们翻越了大王山到达油榨坪集结时,这个团竟神奇地出现在面前。原来,他们被敌人切断后,从层层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奋勇抢渡湘江,甩开了敌人的尾追,并连夜强行军赶上了师主力。湘江战役中,面对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红15师拼死实现了战略意图,但官兵伤亡惨重,仅剩下2700余人。

光辉终结

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久,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军委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分别编入红1师和红2师。至此,这支存在不到一年半的“少共国际师”走完了短暂而光辉的战斗历程。陈正湘、谷广善、何廷一、黄定基、江拥辉、李景瑞、彭盛、宋景华、孙文采、谭云开、吴岱、谢明、杨思禄、袁佩爵、赵复兴……这些从“少共国际师”走出来的“红小鬼”们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将领。[1]

历史影响

“少共国际师”是一支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从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年2月10日撤编,虽仅存一年半时间,但经受了残酷战争的考验,既为中国工农红军书写了辉煌篇章,同时也为党和人民军队培养锻造了一批栋梁之材。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中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担任中央国家部委领导,而更多的是供职于人民军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4]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