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儿盖会议

中文名 毛儿盖会议
地点 四川西北毛儿盖
目录导航

事件背景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沙窝会议上重申了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北上战略方针,制定了《夏洮战役计划》。但中央的决策部署因张国焘的公开抵制再次被打乱。张国焘在毛儿盖召集四方面军军以上干部会议,非法审查中央路线,公开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面对张国焘的抵制行为,以及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威胁,中共中央决定将红军主力集中到右路,攻取班佑。但中央与张国焘继续就军事行动方向问题产生分歧:中央要求以右路为主,只出一部走左路阿坝,对后方进行掩护,张国焘坚持攻取阿坝,要求以左路为主。

在党内对于军事行动策略产生分歧的背景下,中共中央于1935年8月20日召开此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博古、王稼祥、陈昌浩、凯丰、邓发、徐向前、李富春、聂荣臻、林彪、李先念等。周恩来因病未能到会;朱德和张国焘因在前方指挥左路军攻打阿坝,也未能出席会议。

事件经过

会议听取毛泽东关于夏洮战役后行动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红军主力应向东,向陕、甘边界发展,不应向黄河以西。目前我们的根据地应以洮河流域为基础,将来向东发展,后方移至甘肃东北与陕西交界地区。毛泽东作会议总结,进一步指出:向东还是向西是一个关键问题,应采取积极向东发展的方针。夏洮战役应采取由包座至岷州的路线,可集中三个军,甚至全部集中走这条路线。左路军应向右路军靠拢。阿坝要迅速打一下。应坚持向东打,不应以一些困难转而向西。与会者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报告,对张国焘企图使红军主力西渡黄河,深入青海、宁夏、新疆僻地的错误主张进行了批评。关于左、右两路军的配合问题,会议明确决定,左路军的行动应以右路军的进展而转移。

事件结果

会议通过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以补充六月二十八日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的决议。决定指出:“为实现六月二十八日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基本的决定,要求我们的主力,迅速占取以岷州为中心之洮河流域(主要是洮河东岸)地区,并依据这个地区,向东进攻,以便取得陕、甘之广大地区,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继进发展之有力支柱与根据地。”当前战役一个有决定意义的关键,应力争控制洮河,首先是其东岸地区,“集结最大限度的主力于这个主要方向,坚决与果敢的作战,灵活与巧妙的机动,是这个战役胜利之保证”。决定针对张国焘关于红军主力西进的主张明确指出:“政治局认为,在目前将我们的主力西渡黄河,深入青、宁、新僻地,是不适当的,是极不利的(但政治局并不拒绝并认为必须派遣一个支队到这个地区去活动)。”政治局认为张国焘目前采取的方针是错误的,“是一个危险的退却方针。这个方针之政治的来源是畏惧敌人夸大敌人力量,失去对自己力量及胜利的信心的右倾机会主义。”

事件影响

毛儿盖会议继续坚持了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的精神,明确了红军主力的发展方向,对张国焘的分裂危险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