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是在一个老式的大 四合院中,院中有一株硕大的 桂花树,桂花为米黄色。桂花树为 木犀属科,树叶是对生的椭圆形,叶子边缘是尖细锯齿的。每届学子都是踏着桂香来,又在桂香的期待离开的。
桂花树喜好湿润的南方土壤,为四季常绿的乔木,且只有当年生枝着花最多。那飘香的桂花,美丽、简洁,与环境有着一种生命的融洽,一切都是符合功用的,一切都是美的。这正好与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一脉相承。工业设计的永恒哲学就是“尽善尽美”、“师法自然”。
30多年来,学院传承“ 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的深厚 湖湘文化底蕴,将艺术与科学、技术与美学完美结合,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坚持美、文、理、工、综合协调的发展道路,取得了飞速发展,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
教育部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单位;
中国机械行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主任单位;
湖南大学罗切斯特设计学院(深圳)筹建者之一;
“ 亚太创新设计中心”联合发起方;
“ 中意工业设计湖南中心”的合作建设运作方;
湖南省 工业设计 创新平台承办方;
“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执行单位;
“ 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中国)( )”创始成员;
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成员;
国际轨道车辆工业设计联盟理事单位;
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联合发起方;
新疆文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
“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研究基地联合组建方;
数字化社会创新研究组联合发起单位;
LeNS-China( 中国可持续设计学习网络)发起单位;
1977年6月经国家 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技字第559号文函批准建立“机械造型及制造工艺美术研究室”;
1982年元月教高字17号文批准成立“机械造型及工艺美术”系;
1982年秋季招收第一届“机械造型及工艺美术专业”本科生;
1985年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专业名称更名为“工业造型设计系”及“ 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并于198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7年10月更名为“工业设计系”;
1993年在国内首批获得工业造型艺术(现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工业设计专业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成为国内该专业 唯一获得国家级教学奖励的专业;
1995年 工业设计专业被列为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
1999年起与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共同培养 现代设计方法博士生;
2002年在 法国 ST-ETIENNE国际双年设计节大展及 国际“ECO-DESIGN”设计竞赛中,全球共有16件学生作品入选参展并进入决赛,该院就占了5件,并获得大奖;
2002年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2年《 工业设计史》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并列入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
2003年《 工业设计史》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
2003年组建“ 湖南大学品牌设计与管理研究所”;
2003年12月正式更名为“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在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参加的2001、2002、2003、2004年 TCL 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中该院一共获得了二项金奖、二项银奖、四项铜奖(每届大赛共设金奖一名、银奖二名、铜奖三名),总成绩在参赛院校中名列第一。
2005年获得设计艺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组建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传播设计实验室;
2006年被美国《 商业周刊》评为全球60所最佳设计艺术学院之一;
2006年加入 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Cumulus);
2006年,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与意大利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签署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
2007年, NOKIA DESIGN投入达到了上亿元人民币在全球12个国家的设计院校开展了一系列名为" 唯一星球"的本地化 服务设计WORKSHOP活动。 湖南大学 作为大中华地区的唯一代表学校,与巴西一起承担了中国与巴西两地差异文化背景下的服务设计比较研究子课题。
2007年07月20日,学院承办由湖南省科技厅建设的 湖南省 工业设计 创新平台;
2008年 工业设计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 国家级特色专业;
2008年艺术与设计 实践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8年工业设计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2009年,湖南大学在 通道侗族自治县 坪坦乡横岭村设立了“新通道”研究基地,与当地合作开发 侗族织锦,其产品多次亮相米兰国际舞台。受侗族音乐的吸引,该基地涉足侗族音乐研究。
2009年03月22日,学院作为创始成员加入“ 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中国)( )”;
2010年07月04日,07级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发起成立了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第一个本科实验室--- 乐思本科设计实验室( Laurus),这是一个由本科生为主导、管理的 设计组织;
2010年11月04日, 美克·美家“艺术·家”奖学金项目在湖南大学正式启动。“艺术·家”奖学金作为美克美家“艺术·家” 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持续的企业支持来培养艺术与设计人才,以实现中国艺术创作水平的提升;
2010年12月20日, 诺基亚与 湖南大学共同宣布设立 湖南大学-诺基亚联合研究实验室。该中心旨在推动移动解决方案 概念设计的创新。湖南大学-诺基亚联合研究实验室将由双方共同管理,管理委员会主任由诺基亚北京研究院院长 刘震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何人可共同出任。
2010年12月24日,学院和 九牧 集团共同发起成立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创新设计研究中心”;
2010年,宋立新副教授主持完成了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的《福建省永安市城市形象定位与城市色彩设计》项目,该学术团队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基于现象学的造型艺术原理》独创了一套在世界城市色彩设计领域里全新的设计方法,该学术成果已经被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专著《城市色彩形象识别设计》,成果论文《城市色彩形象识别设计研究》也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包装工程》;
2011年 美克·美家与学院合作,在湖南通道县开展了“ 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共同关注侗族 剪纸、芦笙、手工艺及原生态音乐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该项目荣获了《 环球慈善》杂志颁发的“ 2011年中国企业十大典范公益项目”,在2012年日本 G-Mark大奖(日本 优良设计奖)中,美克美家·新通道项目获得公共领域的“ 社区研究特别奖”;
2011年04月21日,湖南大学成为“ 中意工业设计湖南中心”的合作建设运作方;
2011年10月,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发起 LeNS-China( 中国可持续设计学习网络)。LeNS (The Learning Network on Sustainability)是由欧洲与亚洲多所大学联合发起的国际性可持续设计学习网络,其目标是推进不同国家、地区在可持续设计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相关学习资源的免费下载。
2012年 美克·美家继续携手学院在新疆开展“ 疆Home+Style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
2012年05月18日,乐擎(北京)应用技术有限公司与学院建立了长期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2012年06月15日-07月15日,由中国 科技部和意大利科教研究部共同主办、 中意设计创新中心承办的“桥-中国设计创新展”在意大利 米兰市的三年展设计博物馆举办,以“桥”为主题,“对话世博”和“设计未来”两个部分,分别由 同济大学和 湖南大学设计制作。这次展览是中国设计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整体亮相,也是中意设计创新中心(CIDIC)在意大利的首次推广活动;
2013年05月12日,在 深圳华侨城(OCT)正式挂牌成立了参考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艺术与技术实验室(The MIT Media Lab)和芬兰 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 Media Lab) 模式创立的中国第一个高校媒体实验室--- 湖南大学媒体实验室(深圳)(HNU Media Lab (Shenzhen));
2013年08月16日,湖南大学和美国 罗切斯特理工大学(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IT)签署了合作办学谅解备忘录,合作筹建深圳工业设计特色学院;
2013年8月26日-30日,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作为 全球十五个受邀顶级设计院校和研究机构之一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五届 国际设计研究协会联合会(IASDR)大会,在大会的论文口头报告环节,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共有三篇论文在大会上发表,涵盖了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在工业设计、交互设计、设计工具与方法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是 中国大陆地区发言人数最多的高校。本次参会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继2009年 张文泉博士、赵丹华博士应邀参加该会议以来又一次在国际设计研究国际顶级设计研究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
2013年08月-10月, 湖南大学、 四川美术学院、 米兰理工大学、 美克·美家等单位联合开展跨学科联合设计与社会创新活动--- “酉歌行”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
2014年05月, 点石家装(湖南点石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达成合作,共同参与“ 未来人居环境”课题研究;
2014年07月08日,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德国红点设计奖评委 何人可教授领衔,中国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美国 罗彻斯特理工学院(RIT)、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中心、韩国首尔国家设计中心、韩国 弘益大学、日本 千叶大学、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意大利 乔治亚罗设计公司、中意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光明日报、 动点科技、湖南德思勤投资联合发起成立“ 亚太创新设计中心”;
2014年07月14日, 新疆文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正式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学院当选为联盟理事单位;
2014年09月02日-04日,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共有3篇论文在第19届 设计管理研究会议(ADMC)发表, 是大中华地区(含台湾、香港等)发表论文最多院校,也与剑桥、 皇家艺术学院、布鲁内尔、阿尔托、米兰理工、德尔夫特、埃因霍温、 墨尔本理工、 帕森斯等一起成为本次会议现场出现频率最高的设计院校之一;
2014年09月28日上午,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上,由清华美院 柳冠中教授、湖南大学 何人可教授、 广州美术学院 童慧明教授联手发起,携全国首批30位高级工业设计师共同倡议:将每年12月9日设为“ 中国设计日”,并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以设计为主题的活动;
2014年10月,本院的设计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4年10月, 湖南大学罗切斯特设计学院(深圳)项目被列入宝安区的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滨海城区为目标,以经济发展国际化和城市环境建设国际化为核心的“一带两区九大项目”;
2014年10月10日下午,由湖南省政府主办、湖南省科技厅承办的2014第四届 “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峰会暨颁奖活动在长沙 北辰洲际酒店举行,现场揭晓了至尊大奖、最佳科技创新奖、最佳 智能设计奖、最佳社会创新奖、最佳商业潜力奖、最佳视觉效果奖、 未来之星奖、企业创新奖、最佳组织奖、特别奖共10项大奖。我院学生在大赛终评中共获得最佳社会创新奖(两个)、最佳商业潜力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特别奖,并有多件作品在第一轮评审中获得创新设计优秀奖;
2014年10月24日-25日,由 英国全国艺术与设计教育学会(NSEAD)主办的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研讨会(iJADE 14)在 利物浦泰特博物馆召开。该院与 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学院合作的 数字产品与媒体设计1+1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作为 中英第一个设计艺术与计算机媒体技术硕士联合项目,受邀在“跨学院与学科的合作”环节进行专题介绍;
2014年10月25日,湖南大学与美国 罗切斯特理工大学(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IT)正式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以及办学章程。
2014年11月, 湖南大学、 中意中心与 意大利乔治亚罗公司,签订了三年的战略性合作协议。该院未来将与乔治亚罗在 高端装备设计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提供综合性的研究、设计服务,为中国品牌树立全新的国际形象,提高企业在全球化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2014年11月20日,由中国南车四方主持的第一届国际轨道交通工业设计论坛在青岛召开,会议成立并签署了 国际轨道车辆工业设计联盟,旨在联合国外的设计资源,完成国内轨道交通设计企业从生产制造型企业向设计创新型企业的蜕变。联盟由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牵头,集聚了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欧洲设计联盟、清华大学、 湖南大学以及瑞士、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等40余家国内外知名的设计机构、大学及企业。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作为被邀单位赴会并发表重要演讲,并成为联盟 主要理事单位。
2014年11月25日,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乔治亚罗公司、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为期3年的三方合作协议。该协议的签订成功标志着该院在 高端装备设计领域实现了联合国际一流设计公司,国内一流企业的产,学,研的模式建立,是国内产学研合作国际化的突破性成果。
2014年11月30日,由 江南大学、荷兰 埃因霍芬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和 湖南大学作为联合发起单位,在 DESIS联盟框架下成立专题研究组---数字化社会创新研究组(Digital Social Innovation Cluster)。
2014年12月09日,在“ 中国设计日”当天,“ 湖南大学设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广东工业设计城联合实验室”揭牌。
2015年01月31日,第一届“ 东风梦想车” 中国青年环保汽车创意设计大赛圆满结束。由该院研究生 高柏多、周迪、王俊组成的GZW团队(指导老师: 杨雄勇、 肖狄虎)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该团队的作品 “ Summer”摘得了桂冠,荣获“东风梦想车”大奖,作品“ 女皇号”获得了“优秀作品奖”以及“评委会特别奖”。
2015年04月09日-21日,在太湖之滨无锡市举行 “2015国际高校合作:基于低碳设计的工业废弃物升级利用”国际设计营。其中由湖南大学张军老师、湖南大学学生黄思源和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学生Graham Armour组成的国际团队获得最佳商业化奖、最佳材料运用奖,由清华大学王小义老师、湖南大学学生马可和清华大学学生张金组成的团队获得最佳成本奖。
2015年04月10日,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前主席 李淳寅正式受聘担任该院教授。
2015年04月14日至05月07日,意大利米兰著名的创意园区La Fabbricadel Vapore(蒸汽工厂)举行“分享设计:文化创客的乌托邦”2015米兰国际文化创客设计联展。在本次展览上将亮相的各大主题展中,“Culture Coding:New channel设计与社会创新跨媒体设计展”,展出的是 湖南大学在美克美家“艺术·家”项目中完成的“新通道”、“疆Home+Style”、“酉歌行”、“ 花瑶花”4期设计与社会创新夏令营的项目成果。“Culture Driven:“ 设计引擎” Design Engine创新设计工作坊”展,则重点展示了 中意设计创新中心成立来的创新设计成果。这是继“2012米兰·中国设计创新展”之后,再次向世界展示中国设计整体实力的大型展览。
2015年04月20日, 2015 Car Design News GM/SGMW interactive Design Competition颁奖晚会在上海举行。该院研究生 甘力涵(指导老师 赵江洪)进入大赛前两名并赢得了桂冠。
2015年04月24至25日,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江南大学、 同济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和 成功大学等六所大学联合发起主办了 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
2015年05月07日,第22届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16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获奖名单揭晓。由该院大四学生 夏梦怡摄制创作,该院 蒋友燏老师指导的纪录片 《我的第一位》摘得纪录片单元最佳摄影奖。
2015年05月1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湖南大学、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三方在深圳市正式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决定在深圳市宝安区合作举办“国际水平、深圳特色”的湖南大学罗切斯特设计学院(深圳)。
2015年06月09日,华为无线用户大会在杭州开幕。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和 华为 无线媒体实验室共同研发并完成的新一代无线网络与视频用户体验质量标准在大会上正式向全球发布。
2015年06月19日至23日,米兰世博会湖南周期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贸促会承办,湖南大学、中意设计创新中心、美克家居等联合协办的 “乡iang—分享家乡的味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展将亮相 世博之门(EXPOGATE)。坐落于米兰地标斯夫尔扎城堡前的世博之门是2015米兰世博会的象征,“乡iang”作为湖南周的系列活动之一,是该展馆 首次接受的中国主题展。
2015年06月28日至30日,第三届设计教育研究国际会议(LearnXDesign2015)在美国芝加哥召开,此次会议由DRS, CUMULUS,及 DESIGN-ED机构联合主办,由 芝加哥艺术学院承办,是国际设计教育领域两年一度的顶级研究会议。该院与 同济大学、 深圳大学及 香港理工大学作为中国区的高校代表参加此次大会。本次会议是继该院2014年伦敦DMI国际管理会议同时有三篇高水平会议发表后,再一次在国际平台上展示我院在设计研究上的最新成果,也同时反映了该院今年在加强设计研究梯队建设中年轻化、国际化和多元化建设的特点及成效。
2015年07月04日至10日,该院与伊朗著名的 伊朗科技大学(Ir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设拉子大学(Shiraz University)、印度最顶级学府 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进行长沙窑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2015年07月15日,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横岭村,来自英国 伦敦大学和湖南大学的教授学者共聚一堂,研究侗族音乐的数字化创作。此次创作活动的启动,将首次带领侗族音乐迈上国际数字化舞台。这也是继马蹄之后的另一队外国音乐友人前来侗乡创作。
2015年07月15日至28日, “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工作营“新通道·花瑶花”分队,深入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乡偏远、神秘的大瑶山腹地,展开为期两周的社会创新活动。本次“新通道·花瑶花”项目由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组织,得到 香港理工大学、 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 韩国京畿道文化基金会、 爱马仕 基金会、 意大利著名制鞋品牌 Vibram,隆回县政府等机构或单位支持。
2015年08月,由该院与 米兰理工大学、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全球多所一流设计院校共同申请的国际可持续设计学习网络项目 LeNSin(the international Learning Network of networks on Sustainability)获得2015欧盟ERASMUS+ 高等教育领域能力建设专项行动计划 (Capacity-building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2015)项目98万欧元资助。
2015年08月15日,由 美克·美家、 湖南大学、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SGR)、 中意设计创新中心等单位联合开展的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团队抵达玉树自治州,本次工作营由来自湖南大学、英国 皇家艺术学院、 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 米兰理工大学等20多名师生和志愿者组成。项目组在两周的时间里以玉树甘达村及囊谦县觉拉乡杂荣村为基地,以社区研究的方法了解康巴与安多藏区的宗教与游牧文化、建筑与传统手工艺等文化资源,特别是对玉树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手工艺进行重点记录和影像创作,在此基础上针对灾后的社区结构及社会资本变化,选择文化与设计创新可以介入的社会需求,以跨学科的团队,与当地政府、企业、手工艺传人及公益组织开展参与式联合工作营,共同探索构建可持续的文创公益与社会创新网络的方法。
2015年11月05日至08日,“ 全国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暨第十一届世界华人设计论坛”在湖南大学举行。大会期间,100多位海内外设计专家与会议论文作者、以及2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设计院校和产业界的与会代表汇聚长沙,以设计教育作为出发点,从设计的本源、理念、工具和方法等层面展开全方位的交流和思考,对全球创新设计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产业发展与社会创新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中华文化复兴过程中新的驱动和创新力量。
2015年11月09日(伦敦时间),由英国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MUL)的Nick Bryan-Kinns博士、Ben Bengler博士和湖南大学的王巍博士共同执导,联合两校师生和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当地居民一起改编并出演的侗族爱情互动戏剧“崔相郎和邹霞”在英国伦敦荣获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2015“公众参与”奖(Public Engagement Award)下的“最佳精神奖”(Inspire Award)。该奖项旨在奖励用研究的力量鼓舞旁人的个人和项目。
2015年11月25日至26日,"2015《福布斯》中文版·中国设计师年会暨颁奖典礼"举行,《福布斯》中文版同时发布了"中国最具影响力设计师30强"和"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设计师30强"两份重量级榜单,以此全面度量中国当代设计力量。该院研究生 范石钟入选2015《福布斯》“ 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设计师30强”榜单,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唯一90后、唯一在读学生)。他出席颁奖典礼并作了题为“设计坚守与国家担当”的演讲。
本院现有教职员工3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 何人可、 赵江洪、王序、 龙兆曙等教授在国内外设计界有较大影响。设计艺术学院始终把设计教育的综合化与国际化的研究与实践与创建一流的设计专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的创造性改革,在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综合创新设计人才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形成了鲜明特色,将创新概念、草图、计算机建模、实体模型制作、多媒体表现等设计基本技能训练与团队精神、 环境意识、多元文化观和 设计管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到设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之中,为我国设计教育的改革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经验,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国家精品课程、湖南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设计艺术学院邀请了意大利、美国、日本、 丹麦、韩国、阿根廷、英国、芬兰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的一批大师级专家来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举办短期研讨班。围绕“ 非物质主义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生成设计方法”等课题开展了合作研究及教学工作;与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 日本千叶大学、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台湾 实践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微软、英特尔、耐克、通用电器、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三星、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合作举办专题工作营或专题设计,并为学生提供国内外实习与交流的机会。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积极参与国内外设计竞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提高了毕业生在本专业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近年来,本院学生在法国ST-ETIENNE国际"ECO-DESIGN"设计竞赛、 大阪国际设计竞赛、 名古屋国际设计竞赛、 米其林国际设计大赛、 杜邦国际设计竞赛、 博朗国际设计大赛、英特尔设计大赛、光宝国际设计竞赛、 小泉照明国际设计竞赛、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大赛、国际 大学生运动会海报设计大赛等国际设计竞赛,以及TCL、长虹、创维、华帝、广汽杯、格力、美的等国内设计大赛中取得了200余件奖项,在国内设计院校中名列前茅。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设计艺术学为湖南省重点学科,建立了设计历史及理论研究、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工业产品设计、传达设计等多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研究方向,形成了“科学与艺术结合、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学科特色。承担了一批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863”、“973”项目; 美国福特基金会、 美国微软公司、芬兰 诺基亚公司国际合作项目以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研究著作、论文和教材。学院的国家级艺术与设计 实践教学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摄影、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交通工具设计实验设备。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毕业生任教于 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浙江大学、 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东南大学、 天津大学、 武汉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南大学等100余所大学,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毕业生就业于海尔、 海信、TCL、长虹、 康佳、 科龙、美的、格力、华为通讯、中兴通讯、一汽、二汽、奇瑞汽车、东方通讯、 伊莱克斯、微软、通用汽车、诺基亚、 UT斯达康、 中国电子集团、LG、东芝等国内外大型企业,成为了各大企业的设计主管和设计骨干力量。
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 汽车造型师”。
院长: 何人可(主持学院行政工作、学科建设、人才引进)
书记兼副院长: 赵江洪(科研、院党委工作)
副书记兼副院长:肖月华(学生工作、分团委、组织工作)
副院长: 季铁(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实验室及资产管理)
副院长: 孙建中(分管行政、人事)
本院本科生共3个专业,5个模块
3个专业:工业设计 、艺术设计( 视觉传达方向)、艺术设计(工业造型方向)
5个模块: 交互设计模块、交通工具模块、 产品设计模块、识别设计模块、传播设计模块
本专业培养掌握工业设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技能,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动手能力强、适应当前工业设计发展的新潮流,既有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又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 产品开发设计等诸方面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在设计、科技及教学领域充分发挥 工业设计师职业专长的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素描、水粉、设计初步、平面与色彩构成、设计表现、 产品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摄影、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工业设计工程基础、工业设计史、产品开发设计、 人机工程学、系统设计、设计心理学、 产品形态设计、影视制作、动画设计、企业形象设、 数码艺术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有关院校从事工业设计教育和研究,或在各类企业从事产品研究、设计开发或市场工作,也可在设计公司从事其他设计与管理工作。
(工业造型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有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动手能力强,适应当前工业设计发展新潮流,能从事 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和教学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素描、色彩、设计初步、构成、设计表现、产品设计基础、 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系统设计、 企业形象设计、 环境设计、 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史、设计心理学等。
学生毕业后可到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产品设计教育和研究,或服务于设计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 产品设计开发与研究等工作。
艺术设计
( 视觉传达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在平面视觉艺术和计算机图形设计等方面具有设计创新能力的高级设计人才。学生入学后,将接受 艺术修养、艺术表现、设计方法和视觉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美术基础类、传统艺术与绘画类,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类,图案、文字、色彩研究设计类,摄影类,设计史论类,计算机图形创作类,平面设计类(广告、包装、装帧、印刷),企业形象类(标志、CI),数字媒体设计类( 交互界面、视频)等。
学生毕业后可到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和研究工作,或服务于报纸电视等媒体、设计公司、计算机软件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研究和策划、平面设计、印刷制作、展示展览、网站和多媒体设计等工作。
何人可
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3月生,1984年12月毕业于 湖南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现任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 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主席,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意工业设计中心主任,倡议设立“ 中国设计日”的三位设计界泰斗之一, 设计引擎(DesignEngine)创新联盟发起人。主研工业设计、设计史及 设计管理,主讲课程《 工业设计史》。
赵江洪
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11月生,1978年12月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曾留学美国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多次承担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和大量 横向课题。专注与造型意象尺度和基于设计知识和用户知识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研究。获2002世界技术奖(Finalist),并两次作为大会主题发言人在国际一流设计大会上发言。主研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 人机工程学和设计心理学,主讲课程《 设计概论》。
季铁
教授。1972年10月生,1993年毕业于 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并留校任教。2000年到2001年到荷兰Delft科技大学短期访问学习。2003年组建“湖南大学品牌设计与管理研究所”。2004年到2005年,获意大利政府奖学金,作为博士 交换生和访问学者在 米兰理工大学(Politecnico di Milano)进修一年。2005年组建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传播设计实验室。2008年被聘为教授。主研传播设计(Communication Design)、品牌识别(Branding)、 文字设计(Type Design),主讲课程《文字设计》。
龙兆曙
教授。1954年6月生。197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 。主研设计艺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深圳市杰出专家、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物 。
高春鸣
教授。1957年4月生,199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图像处理方向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博士学位。主研影视特效、数字媒体、分布式计算领域。近五年主持五项省部级数字媒体方向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现任湖南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数字卡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肖狄虎
教授。1959年2月生,1982年元月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系机制专业。曾留学英国 伯明翰理工学院 三维设计系。现任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主研 产品形态和 产品造型设计,主讲课程《 产品形态设计》
杨雄勇
教授。1956年8月生,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系汽车专业,获工学学士。 1988年毕业于 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获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著作四本。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交通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新型客车 工业造型设计”荣获交通部科技攻关成果一等奖。参加了“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各一项及国家863课题一项。主持或参加横向科研课题40余项,多个产品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用并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教学中所指导的学生在国内外设计竞赛中荣获各种奖励。现任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主研工业产品设计理论及方法,主讲课程《 设计程序与方法》。
陈飞虎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环境艺术及其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环境与景观设计、传统民居改造与 旅游景观设计、 梅山文化与建筑符号。现任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全国建筑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水彩水粉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建筑师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