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苏通州中部,距通州区金沙街道15千米。面积46.21平方千米(一说50.69平方千米),人口39858人(2007年)。辖1个社区、8个行政村。平海公路,洋兴公路过境,四安是南通本土文化之根。[1]
旧称陈家酒店。1949年设区,1957年与垦南等乡合并改称四安乡,1958年与韩坝乡合并建四安公社,1962年划出部分另建垦南公社,1983年改为四安乡,1984年垦南乡并入建镇。1996年,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4.5万,辖温桥、茶庵殿、王家桥、酒店、肖家桥、沿防、姚家坝、蒋家桥、阚家庵、阚西、谢家坝、雅溪桥、韩家坝、陈家坝、蔡坝、施家庄、徐家桥、垦建、九总渡、垦南、建文、赵良桥、戚家桥、民新、阚庵东、坝桥、单桥、摇手湾、刘园、龙坝、蔡桥31个行政村和四安镇1个居委会。
【邮编】226352【2011年代码及城乡分类】320612111:~001 121酒店社区 ~202 220九总渡村 ~203 220龙坝村 ~205 122徐家桥村 ~208 122戚家桥村 ~209 220阚庵东村 ~210 122阚家庵村 ~211 122温桥村 ~216 220韩家坝村
【村居情况】(2007年人口数据)酒店社区:29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6296人。九总渡村:位于四安镇东北部,35个村民小组,3820人,其中外来人口34人。龙坝村:位于四安镇东部,东邻骑岸镇,南邻西亭镇,西邻戚桥村,北与九总渡村相接,距通州市区8千米,面积6.8平方千米,36个村民小组和1个商贸区,总人口6766人,外来人口近1000人。徐家桥村:位于洋兴公路东侧,9.5平方千米,总人口3800人,其中非农人口100人,外来人口200人。戚家桥村:位于四安镇东部,3396人。阚庵东村:位于四安镇南部,4833人。阚家庵村:位于四安镇南部,0.12平方千米,52个村民小组,近6000人。温桥村:36个村民小组,4344人,另外外来人员近300人。韩家坝村:位于四安镇西部,38个村民小组,4970人。
【2006年代码】320683111(辖1个社区、17个行政村):~001四安社区 ~200史家庄村 ~201摇手湾村 ~202九总渡村 ~203龙坝村 ~204建文村 ~205徐家桥村 ~206民新村 ~207赵良桥村 ~208戚家桥村 ~209阚庵东村 ~210阚家庵村 ~211温桥村 ~212酒店村 ~213肖家桥村 ~214蒋家桥村 ~215谢家坝村 ~216韩家坝村[1]
原四安镇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地处长三角北翼、南通市东北郊、通州区中部,旧称陈家酒店,距南通市区仅14公里路程,距通州区金沙镇15公里,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6亿元,同比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16871元,增长14.1%。实现财政总收入1.28亿元。
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该镇总面积51平方公里,总耕地4.3万亩,总人口4.1万人,辖酒店1个居委会,九总渡、龙坝、徐家桥、戚家桥、阚庵东、阚家庵、温桥、韩家坝8个行政村。
四安镇行政区域图四安在革命年代“江北特委”曾在这一片热土上播下革命火种,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邹韬奋先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姬鹏飞、梁灵光、陶勇等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改革开放以后,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曾两次为韬奋小学题名,时任副委员长的邹家华亲临韬奋小学视察并题词“奋进”,成为四安人民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主体精神。
老镇民居
中共江北特委联络机关曾设在四安的姚家渡,为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建立了根据地;日寇侵占金沙城后,南通县中学曾迁至四安偏僻的温家桥“三官殿”古庙里复课,培育了大批爱国救国的仁人志士;著名人士邹韬奋曾在四安温家桥“县中”操场高大的银杏树下演讲,点燃了团结抗战烈火;姬鹏飞、梁灵光、陶勇等军队将领也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战斗足迹。遥想解放初期这座古老的小集镇上,只有几家生意萧条的烟糖酒、香烛、酱菜、馒头、布帽、豆腐、铁铺等日用杂货店,农村中到处是羊肠小道,沟河交错,来往摆渡,农人都靠“面向黄土背朝天”耕作度日,寻常老百姓,荒年歉收,食不果腹,人们穿着粗布衣,农家土墙草屋。建国之后,该乡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等运动与艰苦建设,群众日子有所改善与好转。虽然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穿、住、医、行、乐等生活仍然处于维艰和滞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犹如春风化雨,润绿四安贫瘠的土壤,掀开了老区崭新的一页。勤劳淳朴的四安人民,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艰辛创业,开拓创新,拼搏创富,已从“一穷二白”、“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浩劫”的风雨困境中崛起,终使四安老区那片凄冷景象,已随光阴荏苒,全然消逝。而今“四安老区,八方新姿”。
四安镇陈酒路景观带工程四安镇由原先在通州区一个农业大镇,逐渐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导的三业并举的经济重镇。四安农业资源丰富,是著名的优质粮棉生产和家禽、鱼蟹养殖高产基地。工业发展迅猛,机电机械、纺织服装、红木工艺、建筑劳务等支柱产业焕发蓬勃生机,以通达矽钢、球墨铸铁和沃德富时装、恒茂服饰等市明星企业为龙头的机电机械、纺织服装板块经济已初具雏形。建筑劳务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令人瞩目,文峰、超越、联华、华联等大型超市联锁店先后落户四安,通讯、金融、餐饮、旅馆等功能俱全。四安镇在“团结、奋进、务实、奉献”精神的鼓舞下,弘扬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三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农业结构调整逐渐深入,双和食品、东兴饲料、桂芳酱制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销两旺,项目农业建设捷报频传;民营经济发展春意盎然,纺织服装、铸造冶炼、机械制造、红木工艺、建筑劳务等支柱产业焕发蓬勃生机;社会事业谱就新华章,顺利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的验收,四安中学创建省示范初中一举成功。先后建成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工作、科普工作、体育工作、文化工作、农民健身活动、党员电化教育、企业财务管理以及教育现代化先进镇,南通市文明镇、南通市卫生镇、南通市安全文明镇、南通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先进镇,南通市新型示范小城镇,南通市自来水化先进镇。江泽民主席两度为四安镇的“韬奋小学”亲笔题写校名,邹家华副委员长来四安视察题词“奋进”,已成为四安人民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主体精神。
通州区四安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适应形势,真抓实干,依法而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带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为依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格局。四安镇在总结本、外土地流转的经验下,一改过去“争地”“惜地”的传统思想,以项目带动流转,以结构调整为导向,形成了以“畜禽、蔬菜、苗木”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在坚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互利的原则下,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通过流转,培育出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形成规模效益。四安镇土地流转面积累计已达9110亩,占耕地面积24.6%。其中:用于农业结构调整的3000余亩,现已引入南通伊比特苗木繁育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20万美元,用地350亩。100亩特色水果生产基地,以及10个10万羽规模养鸡场。引入大量资金,建成3000亩中低产改造工程、双低油菜工程项目,并均已通过了省验收。用于工业经济发展的2000余亩,投入了工商资本建成了亿元产值的双和食品公司的生产规模。位于龙坝村的中瑾服饰有限公司占地80亩,二期投资5000万。新建投产的通达矽钢冲压有限公司南扩工程,占地130余亩,成为四安镇民营企业的两颗璀璨之星。四安镇又有11个工业项目建设开工,投资总额达1.2亿元,计划用地180亩。大大调动了四安镇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四安镇在全市最早建成农业机械化镇、有线电视镇和自来水普及镇,曾获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科普、科技、全民健身和党员电化教育先进镇,南通市文明镇、新型示范小城镇和安全生产先进镇等殊荣。
该镇建成了“阚亭”、“阚横”、“岔兴”、“邓九”、“姚坝”、“王桥”、“沿防”、“二总”、“三总”和“韬奋”10条宽阔的柏油路,各村也建成了沙石水泥路。还建造了“四安”、“酒店”、“兴安”、“韬奋”大桥和镇域水系上的机耕桥共48座。
敬老院建于1958年初,占地20多亩。
新民居乡道成网百业兴。“要想富,先筑路”。这是四安人民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实践中悟出的真谛。1990年春,四安镇党委、政府发动四安镇3万多群众,在5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面擂响了大办交通的总体战。人们披星戴月,苦干五载,建成了“阚亭”、“阚横”、“岔兴”、“邓九”、“姚坝”、“王桥”、“沿防”、“二总”、“三总”和“韬奋”10条宽阔的柏油路,各村也建成了沙石水泥路。如今,乡道连成网,河桥形成龙。南贯兴东飞机场,金通(省级)公路;北通洋兴(省级)公路,可达如东县城名镇、洋口港;东连通州区、沿海高速公路、石江路、苏通长江大桥;西接通英、刘石、平金公路,紧靠繁华的南通市郊,形成一个“水陆海空”四通八达的好地盘!
中学四安镇巨变呈新貌。据2007年年末统计四安镇总人口39858人,13403户,人均纯收入9245元,拥有空调5171台,电冰箱8160台,各种电视机19948台,各类摩托车21244部,各类型的汽车970辆,电动自行车、手机与小灵通不计其数,轿车与电脑进入寻常人家;镇区和农村99.9%的人家都住着各具风格,设计多姿,装饰丰彩的楼房或别墅。千家万户的生活过得多么美满幸福。 优美的四安敬老院。四安镇敬老院,建于1958年初。那老式设施、居住环境,已落后现代人家。1996年,镇党委政府重新部署,将敬老院搬建到洋兴公路东侧处的“风水宝地”。新建了一幢两层33间朝南的综合楼和一幢两层6间朝东的“光荣苑”,2006年又再次扩建了一幢三层36间朝南与朝西的新楼房。全院占地20多亩,院内环境幽雅,青松、金桂、银杏、黄桔,林立四周;花圃、花坛、花盆点缀其间;碧瓦翘脊,六角挑檐,古色古香的“福寿亭”矗立荷花池上,九曲引桥与扶栏倒映水中的水上乐园,专供老人游憩、观鱼和赏荷。楼上设有医疗室、电视室、书报阅览室、娱乐休闲室、健身活动等;楼下,设有宽敞的餐厅,食物储藏室,每间住房配有卫生间、浴池、衣橱、电风扇、取暖器等用物;老人每天中餐荤素搭配4菜1汤,醇香米酒常供人饮,逢年过节菜肴更是丰厚,按年龄段每人每月还给一些零用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