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09 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系工程地质专业学习
1983.07 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系工程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6.02 成都地质学院水文系工程地质专业博士研究生
1988.09 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教师
1989.04 成都理工大学副研究员,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副主任
1992.11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水文系主任、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1992.12评为教授;1993.12聘为博士生导师;1997.11当选九三学社四川省副主委)
2001.11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四川省副主委
2007.05 九三学社四川省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7.12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四川省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01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四川省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4.01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四川省主委,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2014.05)
2016.03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四川省主委
2017.12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席
2018.03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席
2020.04 生态环境部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席[1]
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2016.03辞去),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3],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二组副组长,[4][5][6][7]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绿化委员会委员
2018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调整全国绿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黄润秋任委员。[8]
2018年10月,组建的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中,黄润秋任第二组副组长。[9]
2020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任命黄润秋为生态环境部部长。[1]
2023年3月10日,黄润秋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3]
2023年3月12日,经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投票表决,决定黄润秋为生态环境部部长。[10]
专长大型工程岩石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崩滑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
曾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部委重大项目20余项;
主持和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和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40余项,包括长江三峡工程,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水电站,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澜沧江小湾、糯扎渡水电站,岷江紫坪铺水电站,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大岗山水电站,黄河拉西瓦水电站等的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和三峡工程库区典型滑坡、四川宣汉滑坡、四川丹巴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
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
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1)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
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2003年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
还先后获国际工程地质协会“Richard Wolters”荣誉奖(1996)、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002)、霍英东奖(1989)、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等(1994);并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02)、“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7)、“全国突出贡献博士”(1991)等荣誉称号。
2009年5月,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2011年5月,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2013年5月,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工程地质协会副主席;
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
国际地质工程联合会JTC-9小组成员
国际大滑坡研究网络主席。
1.《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科学出版社,2008
2.《岩石高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科学出版社,2012
1、层状岩体斜坡强震动力响应的振动台试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5)
2、4·20芦山Ms7.0级地震地质灾害特征,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5)
3、高围压卸荷条件下大理岩破碎块度分形特征及其与能量相关性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7)
4、高应力卸荷条件下大理岩破裂面细微观形态特征及其与卸荷岩体强度的相关性研究,岩土力学,2012(S2)
5、颗粒离散元法的颗粒碎裂研究进展,工程地质学报,2012(3)
6、高应力强卸荷条件下大理岩损伤破裂的应变能转化过程机制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12)
7、高应力下脆性岩石卸荷力学特性及数值模拟,重庆大学学报,2012(6)
8、锦屏Ⅰ级水电站地下厂房施工期围岩变形开裂特征及地质力学机制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1)
9、锦屏Ⅰ级水电站坝基岩体块度指数量化取值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
10、高地应力条件下卸荷速率对锦屏大理岩力学特性影响规律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