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河南淅川县下寺楚墓中出土一套7件用失蜡法铸造的列鼎,造型装饰艺术相同,大小依次排列,其中最大的一件是王子午鼎。该鼎通高76厘米,口径66厘米,侈口、束要、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两外侈的长方形耳,旁边攀附6条龙形兽,腹部满浮雕的攀龙和窃曲、弦纹。内腹与盖内均柿有铭文。该鼎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国令伊(宰相)之职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器物,中有确切的人名与地名。该器物又成为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
七鼎之尊,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共七件列鼎,以代表墓主身份,这是其中最大一件。同出与鼎配套取食铜匕一件。器内壁及底部有铭文14行84字。铭文表示了对先祖的追思,叙说王子午自己施德政于民的业绩,并教育子孙须以此为准则。王子午,字子庚,即文献所载“问鼎中原”的春秋霸主楚庄王第五子,楚康王时为楚国令(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全文词语流畅押韵,是楚国青铜器上不多见的长篇美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铭文用鸟篆书写,有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之誉。
王子午鼎造型呈现平底束腰形的典型楚风。环绕鼎腹的六条立体怪兽,各由两条夔龙蜷曲盘绕而成,采用失蜡法分别铸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细部装饰上采用浮雕、立雕、分铸、榫卯、焊接等技术。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浪漫的题材,沉寂二千多年的惊世之作,显示了楚人丰富浪漫的想象力和鲜活的生命力。
匕,取食物的匙子,相当于现在的餐勺。
七鼎之尊,王子午鼎
七鼎之哥
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墓中出土了一组共七件铜鼎,鼎上铭刻有“王子午”字样,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称为列鼎,此器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六龙攀附
王子午鼎宽体、束腰、平底、斜立式耳,口部有一周厚边,器身周围有六个浮雕夔龙作攀附状,兽口咬着鼎的口沿,足抓着鼎的腰箍,使鼎在香烟缭绕中有升腾的感觉。
鼎盖作平顶微弧,有圜形钮。盖、颈、腹内壁均铸铭文,腹铭84字,记述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和歌颂自己的功德。
一流水平
王子午鼎系分铸后焊接而成,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构思,技艺之高超,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第一流的水平。
盖铭:倗之(齍),器铭:隹(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择)其吉金,自乍(作)彝齍)鼎,用亯(享以)孝(于)我皇且(祖)文考,用(祈眉寿)(弘恭舒迟),(畏忌)趩趩,敬氒(厥)盟祀,永受其福。余不(畏)不差,惠(于)政德,(惄于)威义(仪),阑阑(兽兽)。命(令)尹子庚,殹(繄)民之所亟,万年无諆(期),子孙是制。
七鼎之尊,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造型的显著特征,就是极度夸张 轮廓线条,使轮廓线在不同的平面上,沿着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收王子午鼎缩或伸展。各部位和部位结合之间,都拒绝了直形,而频繁地使用斜形、弧形线条的组合,以求得造型空间上的变化。如鼎耳的造型呈弧形,摒弃了常见的直立安装法,而采用极为夸张的向下倾斜的形式,安装于口沿之上;鼎腹的中部向内收缩,形成一个明显的腰形结构,从而将腹部的轮廓线一分为二;鼎足的外侧则使用内凹的弧形线条,造成鼎足向内收敛的视觉感。整体看去,其造型轮廓有“一波三折”之感。这是东周时期 楚国所独有的一种造型形式,故又被称为“楚式鼎”。在鼎腹的周围,附有六只以 失蜡法铸就的怪兽,它们的前爪紧抓住口沿,后爪蹬着腰部,正在 向鼎内探视,似在觊觎鼎中的美食。鼎足的上部浮雕 兽面纹,鼎腹部的外壁和耳部雕镂当时流行的龙形纹和 蟠虺纹。“王子午”鼎的制作 工艺十分精湛,鼎足与底部的结合还采用了 冷焊工艺,这是 中国古代冶金工艺史上极其重要的突破。这些精湛的制作工艺的运用,使得“王子午”鼎进入了 非常完美的境界。王子午鼎王子午鼎内壁铭14行86字, 铭文字体修长,笔画婉转逶迤,颇多类似 鸟虫书一样的装饰性笔画,看上去别具一格。铭文大意是说,在某年的正月 丁亥日,王子午选择上好的铜料,铸造了七件列鼎,用于 祭祀祖先神灵以及进行严肃的盟誓,祈求长寿 安康。希望子孙后代永远像他一样:恭敬而严肃地对待祭祀和盟誓,既要有胆有识,无所畏惧,又要小心谨慎,避免失误;既要施行德政,又要不失威仪;既要以保卫楚国社稷为根本,又要照顾国民的意愿,急民之所急。并将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铭文中的王子午,即 《左传》所记载的“公子午”,又名 子庚,乃 楚庄王之子, 楚共王之弟。王子午也曾立下战功,前560年,楚共王卒,吴国乘机发兵侵楚,楚将 养由基(就是那个有名的 神箭手)穷于应付,子庚率师支援。双方大战于庸浦(在今安徽 无为县南),吴人果然轻敌冒进,楚军伏兵突然从四面杀出, 吴军毫无防备,大败亏输,吴公子党也做了俘虏。第二年,楚人为报吴侵楚之役,由 令尹子囊率军伐吴。吴人坚守不战,子囊只好退兵。可子囊也犯了吴军上年所犯的同样错误,以为吴不能战而疏于防备,结果吴也设伏于险隘,大败楚军,俘 楚公子宜谷。子囊悔恨交加,回国不久就病死了。享年约四十余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