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概况2.水文特点3.桥梁工程
荥经河古称邛水,主源为荥河,发自荥经、天全、泸定三县交界处马场梁(海拔3499米),流经严道古城后,于荥经县城东南纳南来之经河(长51公里,平均比降39‰)。荥经河干流从此伊始,扭头北上,于安乐乡李公桥纳天全河后,向东北流约5公里于飞仙关侧注入宝兴河。荥经河全长112公里,流域面积198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2.5‰,水能蕴藏量66.5万千瓦,可开发量17.9万千瓦,已开发1.22万干瓦。 荥经河是荥河和经河两大支流汇合而成。两大支流在荥经县城东北,以90度角度交汇。而大支流的二级支流,如荥河的代黄沟、头道水、桥溪、小河子、相岭河,又均以90度角度汇入荥河。因此,其水系类型,属于格状水系。
荥经河干流原为青衣江一级支流,经麂子岗在雅安城东注入青衣江。由于新构造运动,青龙断层活动加剧,导致雅安向斜南段上翘,隆起而出现麂子岗。荥经河被斩断而成断头河,向北凿开天凤背斜而注入天全河,成为青衣江的二级支流。原下游段的残留河,即今雅安的愤江。
径流量丰富:荥经河虽为青衣江二级支流,但由于其流域面积广,流域内降水量丰沛,因而年均径流量达104秒立方米,仅次于一级支流天全河,在青衣江水系各支流中列第二位,占青衣江水系在雅安地区出境处年均径流量469秒立方米的22%。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32.67亿立方米,占青衣江水系在雅安地区出境处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150.69亿立方米的21.6%。
河流洪枯变化大:由于流域面积内多暴雨,实测最大洪水为3450秒立方米,是平均流量的33倍,枯水期流量25.2秒立方米的137倍。因而,县境内洪灾较多。河段平均比降较大,含沙量较小,天然落差2555米,平均比降24.3‰,具山地河流特征。上游植被较好,年均含沙量每立方米仅0.37公斤。
荥经河、天全河在天全县乐英乡交汇,两河口大桥就位于两河交汇处。只见两座大桥的桥面相互垂直呈90度角,一个弯道将跨天全河与荥经河的两段桥连接起来,连接处共用一个桥墩,恰似一座长桥拦腰折弯,别具一格的“倒拐桥”与两河口青山绿水相映成趣。站在桥上,身旁不断有车和行人经过。在桥“倒拐处”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两河口大桥”字样,字体紧凑,笔画精到,笔力强劲,据说是已故的天全著名书法家江蕴波先生写的。石碑上清楚写着“1972年4月25日动工,1974年8月1日胜利建成”。石碑后面,坐落着很多民房,一幢楼房正好修建在90度直角的位置上,几位老人正坐在屋前凳子上闲聊。
“这座桥是1972年动工的。”在桥头上,天全县乐英乡盐店村4组李明英记忆犹新,“动工的前一天正是我生小孩的时候。”“修建时,天全河上的桥叫1号桥,过荥经河的桥是2号桥。两座桥同时动工,然后合二为一。”坐在李明英旁边的李林祥老人是修桥民工中的一员。当时,生产队号召大家修桥,李明英所在的生产队有300多人参加修桥。李林祥说:“修桥所用的石块大多是从芦山飞仙关运来的,建设大桥的石块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因为每一块石块都要送‘测压’。”他说“测压”就是看看每块石块所能承受的重量,符合标准的石块才能使用。两河口大桥两座桥面同一标高,设计水位均为737.5米,桥面宽6米,两旁人行道各为0.75米,天全河一段桥长92.6米,只有一拱,荥经河一段桥长131.735米,有两拱。天全县乐英乡中心小学教师舒乾江说:“听当地人讲,这座桥在当年的桥梁建筑上算得上是一流,直到现在,也是国内著名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