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校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由 腓特烈二世在1770 年10月发起创立的采矿专科学校。另一个源头是1799年3月13日创建的建筑专科学校。第三个来源是初创于1821年的皇家职业学院。1879年,由三个学院合并成立柏林皇家工业高等学院。该校是德国始创最早的工业高等学院,并在1899年开始颁发博士文凭。
在第三帝国时期设立了防卫技术专业,导致学校从1945年4月20日起被关闭了一段时间。当学校在1946年4月9日重新开始教学时,新开设了人文类的专业,使得学院升格为大学,即开始启用现在的名称 柏林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
校区面积大约为600,000平方米,分布在柏林西部的许多地方。主校区坐落于夏洛腾堡区。目前(2009年)有超过100多个专业,涵盖了理工科几乎所有专业,该校在哲学等文科专业实力也相当雄厚。学校目前有624名教授,7,372多名科研工作人员,27,049名学生,其中留学生5,603名。
该校现有7个学院:
下设 哲学、科学理论、科技史系;文学系;历史系;社会学、政治历史教育系;教育系;语言和传播系;职业教育与劳动力系;女性研究中心和发犹太研究中心。
下设化学系、数学系和物理系
下设生物工程系、能源系、 食品科学系、过程工艺系、环境保护系和材料系
下设能源与自动化系、高频与半导体系、通信系、微电子和计算机系、软件技术与计算机理论系和经济信息和定量分析系
下设流体力学和声学系、心理学和劳动科学系、陆上和海洋交通系、航空航天系、精密机械和医药工程系、机械制造系、机械设备系
下设建筑系、土木系、应用 地理科学系、地球信息和大地测量系、景观设计系、生态学系、社会学系和城市与地区规划系
下设技术和管理学系、企业经济系和国民经济和经济法系
柏林工业大学有成片的教学楼,有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语言中心、各学科实验室、运动及娱乐设施。大学图书馆拥有藏书211万册和7000多种最新的各类期刊,藏书涉及的范围包括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其中建筑学和 园艺学的藏书比较丰富。此外,学校还有宽带电信研究中心、数据控制中心、网络技术与多媒体应用研究中心、生物工艺学中心、国际地质系统分析技术中心和电子技术研究中心等重要研究机构。
夏坚白,中科院院士;
王之卓,中科院院士;
陈永龄,中科院院士;
何泽慧,中科院院士;
龚祖同,中科院院士;
徐士高,中科院院士;
赵宗燠,中科院院士;
孙德和,中科院院士;
张维,中科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每学年分为两学期,分别于4月和10月开学。
柏林工业大学招收中国学生的基本条件如下:
1、年龄:18—30岁。
2、学历: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入国内重点大学完成一学期,或进入国内普通大学完成三学期以上课程的在校生;三年制大专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
3、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付留学费用。
1、小学、初中、高中毕业证书、高中三年各学期成绩单;
2、大学成绩单、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或大学在校证明;
3、800学时的德语学习证明;
4、出生证明;
5、无犯罪证明;
以上五项均需中德文公证件各三份。
6、中德文个人简历,内容包括从小学至大学的学习起止时间和学校名称(此项无需公证);
7、2寸彩色与护照同底版的照片12张;
8、身份证复印件。
柏林工业大学的学生公寓为双人间,学生拥有各自的卧室,公用厨房和卫生间,费用为300—400马克/月。学生也可选择在当地德国人家庭寄宿。
柏林工业大学尽其所能为初到德国的海外留学生提供帮助,如机场接机、安排住宿、协助办理入学手续、开立个人帐户、在当地相关机构进行 户口登记、办理保险等。此外,学生在办理签证延期、申请工作许可证及居留许可证时也可向学校的相关部门寻求帮助。
说明:凡申请 柏林工业大学的学生均需具备德语800学时的水平。在进入柏林工大参加其DSH考试之前,学生须先进入柏林哈特纳克斯语言学院参加三个月的德语强化学习,学费为550美金。学生学习语言期间不可以打工,进入大学后可以合法工作。
库特·赖纳·库茨勒(Kurt Reiner Kutzler)教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兼任德国大学和高教协会主席,主要负责规划和组织方面的工作。曾于1987年至1989年、1991年至1993年和1999年至2002年担任柏林工业大学第一副校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函数分析和拓朴学,研究成果涵盖了普通 拓扑学、曲线函代数、收敛空间理论、收敛向量空间、拓扑和 范数的有序线性空间等。
2004年8月8日下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库特·赖纳·库茨勒教授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发表题为“大学是科技转让的主体――以 柏林工业大学为例”的学术演讲。演讲由兰州大学校长 李发伸教授主持。
库茨勒教授首先介绍了柏林工业大学和德国研究环境独有的一些特点。接着阐释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转让对现代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强大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科技创新及其应用。科技知识及其带来的实际应用一直是也将继续成为经济结构变化的中心因素。科技发明必须转化为新应用技术、新产品和新的工艺过程,才能推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大学不仅是发现新科学知识的主要参与者,同时还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库茨勒教授认为,科技转化涉及到三个基本因素:一是纯理论研究,二是应用研究和原型开发,三是产品开发和生产制造。科技转化既应成为两种研究之间的纽带,也应成为它们与产品开发及生产制造之间的纽带。创新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就是以好奇心为基础的纯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者进行研究的动力是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而不是能否获得经济利益。但是,纯理论研究有助于推动创新。应用科学是创新过程中的第二根支柱。应用研究要求纯理论研究能产生新知识、新的应用领域,并形成原始的、具体的有关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方案。创新过程的第三步是进行商业化研究和开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科技转化方面,大学要尽可能培养高水平的专家,把出色的科研和对学生及年轻科学家的培养结合起来。大学不但在科学知识和工作方法的传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如何解决问题、完成科技的产业化方面也有很大贡献。大学教育必须保证受教者从事科技转化所必须的能力得到完善和提高。
库茨勒教授进一步指出,科技转化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是面对面的技术转化。柏林工大与来自社会和产业界的“消费者”进行对话,商讨有关课程设置、学科内容及其改进等问题。除此之外,大学还必须看到大学后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柏林工大已经引入了第一项收费继续教育计划。目前,我们通过国际一流的研究生计划,建立了研究生教育的新标准。从大学分离出去的子公司和其他研究机构担当着面对面科技转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们利用大学和研究所正在研究的新技术,寻求技术创新,并将产品市场化。1970年以来,柏林工大已分离出330个公司。对柏林工大的140个子公司的调查显示,它们每年的营业额高达9亿欧元,仅在柏林地区就创造了6800个高科技工作岗位。这些实绩表明了柏林工大对当地经济繁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二,融入工业网络,促进并实现多方之间多种形式的合作,进行技术转让。
科学和技术代表着两个不同的领域,必须形成一个公共平台来把二者联系起来。柏林技术基金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该基金会不断组织活动,让科学界和产业界的主要参与者共同讨论具体项目的实施问题。该基金会的重点关注以下领域:水资源,信息和通讯,生物技术,医药技术及交通工程。签定研究合同是柏林工大与产业界合作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形式,另外也可以采取网络合作形式。在柏林工大建立了“电信创新中心”,来自工大和电信公司的75名专家共同进行研究。同时,柏林工大还积极参与欧盟发起的科研活动,与欧洲许多著名学府、研究机构、各类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促进欧盟内的科技转化。
第三,通过 申请专利和许可证的方式进行技术转让。
在德国,以专利和许可证制度为形式的对创新活动的合法保护往往被忽视。直到最近,德国的新法律才允许大学为校内研究人员的新发明申请专利,发明者可以得到30%的利益。因此,德国柏林地区的大学联合组建专利开发公司,为大学的发明者在专利注册方面提供建议,并帮助处理财务问题。在技术转让方面,专利开发公司的最大好处是最大程度地帮发明者申请专利并充分利用这些专利。柏林工大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率先建立了德国第一个科技转让机构。
演讲结束后,库茨勒教授还回答了中方校长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