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星期天 Bloody Sunday (2002)
导演: 保罗·格林格拉斯
编剧: 保罗·格林格拉斯
主演: 詹姆斯·内斯比特 / Gerard Crossan / Allan Gildea / Christopher Villiers
血色星期天(5)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爱尔兰 /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2-01-25
片长: 107 分钟
又名: 血色星期天
IMDb链接: tt0280491[5][6]
1972年1月30日,在爱尔兰的德里(Derry),伊万·库普准备领导一起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以抗议英国政府在北爱尔兰实行的不经过审判便可以拘留的政策。
英方陆军将军福特得知这一消息后,向媒体宣布这是一次非法的游行,表示将实行镇压。陆军准将麦克雷则开始筹备拘押一批“可疑分子”,采取军事行动,并派出由威福德上校率领的伞兵作为先锋部队。持温和立场的库普从一触即发的气氛中感到了忧虑,为了尽量避免暴力流血事件,通过努力他得到了IRA的保证:他们不会首先发动武力。
30日星期天,整座城市笼罩在紧张的空气中。在库普的组织下,游行队伍沿着事先确定的路线前进。一群年轻人咒骂军队,和士兵间爆发了冲突,他们冲破了军方的路障,游行顿时陷入混乱中。麦克雷下令士兵用水管、催泪弹和橡胶子弹??惊惶失措,库普奋力控制局面。更令人恐慌的是,军队竟然直接向手无寸铁的平民开枪,揭开了一场血腥的屠杀。
事后,福特将军和威福德上校在媒体面前声称只有3名平民丧生。但实际上,库普从医院得知有13人死亡,14人受伤。在民众的抗议下,英国政府只得对此事进行调查。然而每个接受盘问的士兵都一口咬定他们的射击目标是全副武装的,他们出于自卫而采取军事行动。于是调查结果宣布威福德上校的部队在德里遇到了IRA武装分子,而他们只是对武装者进行了还击。
据说,英国政府为了掩盖军方的残忍行径制造了假证据:一名叫杰拉德的青年在受伤后被迫接受军队的反复检查,实际上他身上根本没有炸弹枪支,他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军方宣称在尸体口袋里找到了炸药。而政府和军队内部也有部分官员对这次事件提出了质疑。
在此后30年中,围绕这次流血事件产生了巨大的争议。游行者是否配备了武器,如果是,又究竟是哪一方首先开火?历史的真相似乎已被蒙上了层层面纱,无辜者的鲜血却是如此惊心。U2乐队为此写下了一曲沉痛的《Sunday,Bloody Sunday》。
有关北爱问题的争端为西方影坛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这部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今年是“血腥星期天事件”30周年,北爱纷争依旧,再加上去年“911”事件给整个西方社会带来了阴影,纪念和反省30年前的那场屠杀更凸现出了非比寻常的意义。正是这次事件成为了将爱尔兰引入长年累月的争端与暴力的肇始。
随着北爱和平协议的签订,新一轮有关此事调查已于2000年启动,姑且不论最终能在多大程度上翻案,至少目前的调查已经逐渐揭示了新的证据表明“血腥星期天”是英国军队一次有计划的屠杀行动,而为了掩盖这一丑闻英国政府中有高层官员卷入其中。虽然事件的真相还未完全展开,但英国和爱尔兰的媒体都展开了对此事的大规模追忆、寻访和讨论。英国两家电视台组织拍摄了有关这一事件的电影,一部是由吉米·麦高文编导的《星期天》,而另一部就是本片。两部影片都用到了调查的最新成果。这部电影在电视台播放时,吸引了350万观众。由于受到好评,《血腥星期天》得以进入院线,并举行了全世界规模的发行。
导演格林格拉斯称他的作品是“自911事件以来的一个历史的警告”。而制片人在被问及如何保证对那场历史事件的公正记叙时,其回应是他们30年来一直对此事进行不间断的调查,而英国政府重新开始调查也能够说明问题。影片自上映以来成为了今年年初国际影坛的一个热点,在圣丹斯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都轰动一时。但在英国则引起了不小的纷争,一些媒体认为影片的倾向性过于明显,丑化了英国政府和军方,有竭力鼓吹IRA之嫌。
其实只要牵涉到北爱尔兰问题的电影,几乎总免不了招来一番争议,浓厚的政治色彩似乎阻碍了部分人站在艺术的角度对影片进行比较客观的评判。总体来说,这部影片的基本着眼点仍然是致力于谴责野蛮的暴力行为,至于导演个人的主观偏向也难以避免地渗入其中,自然可留待冷静的观众去分辨,而试图完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复现历史本来就是个虚妄的神话。
本片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曾经是一名记者,并出版了一本极具争议性的书《Spycatcher》。在20年的影视制作生涯中,他主要以执导电视剧为主。1998年导演了由海伦娜·博哈姆·卡特和肯尼斯·布拉纳主演的《飞行理论》,在布鲁塞尔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欧洲电影奖。
演员 Actor
角色 Character
詹姆斯内斯比特 James Nesbitt
詹姆斯·内斯比特
James Nesbitt
Ivan Cooper
凯西·齐娅拉·克拉克
Kathy Kiera Clarke
Frances (as Kathy Keira Clarke)
Allan Gildea
Kevin McCorry
Gerard Crossan
Eamonn McCann
Mary Moulds
Bernadette Devlin
Carmel McCallion
Bridget Bond (as Carmel Mccallion)
蒂姆·皮戈特-史密斯
Tim Pigott-Smith
Major Geneneral Ford
Nicholas Farrell
Brigadier Maclellan
Christopher Villiers
Major Steele (as Chris Villiers)
James Hewitt
Colonel Tugwell
Declan Duddy
Gerry Donaghy
Edel Frazer
Gerry's girl
Joanne Lindsay
Mary Donaghy
Mike Edwards
血色星期天(5)Soldier 027
Gerry Hammond
Para F
Jason Stammers
Para G
Ken Williams
Para H
Bryan Watts
Para E
Simon Mann
Colonel Wilford
Rhidian Bridge
Major Loden
Jonathan O'Donnell
Jim
David Rogers
Dennis
Sean O'Kane
Hugh
Thomas McEleney
Tommy (as Thomas Mceleney)
Deirdre Irvine
Bogside woman
Gerry Newton
Mr. O'Keefe
Ross MacDonald
Lieutenant 119 (as Ross Macdonald)
Jim Alexander
Csm
James Scott
Officer At Barrier 12
Grainne Costello
Mrs. Hegarty
Don Mullan
Bogside priest
David Pearse
O/C Provos
Charles Oakden
Briefer
杰拉德迈克索利 Gerard McSorley
杰拉德·迈克索利
Gerard McSorley
Chief Supt. Lagan (as Gerard Mcsorley)
Jason Muir
Brigade Net
Tim Clark
Brigade Net
Matt Ashenden
Brigade Net
Daryl Auckland
Brigade Net
Rita Hamill
Peggy Deery
Robert O'Conner
Willie Mckinney (as Robert O'Connor)
Kevin McCallion
Barney Mcguigan (as Kevin Mccallion)
James McLaughlin
Jim Wray (as James Mclaughlin)
Graham Harrison
Officer At Barrier 14
Oliver Maguire
Ruc Man
达伦·西里
Darren Healy
303 Man
Simon Emberley
Lieutenant N
Raymond Cullen
Father Daly
Tony Bates
Doctor Swords
Kevin Meehan
Hospital Administrator
Mark Redhead
Journalist
Ian Dray
Sib officer
Eva Birthistle
Maura Duffy (uncredited)
Gillian Rea
March Organiser (uncredited)
Bruce Alexander
Brigade Net
Bruce Lawrence
Brigade Net (uncredited)
导演Director
保罗·格林格拉斯
Paul Greengrass
编剧Writer
保罗·格林格拉斯 Paul Greengrass - (written by)
制作人Produced by
吉姆·谢里丹 Jim Sheridan - executive producer
Pippa Cross - executive producer
Arthur Lappin - executive producer
Don Mullan - co-producer
Paul Myler - co-producer
Mark Redhead - producer
Rod Stoneman - executive producer
保罗·崔吉比斯 Paul Trijbits - executive producer
Tristan Whalley - executive producer
Keith Evans - executive producer
Arthur Lappin - producer
摄影Cinematography
Ivan Strasburg
剪辑Film Editing
Clare Douglas
原创音乐Original Music
Dominic Muldowney
艺术指导Production Designer
约翰·保罗·凯利 John Paul Kelly
美术设计Art Direction by
Padraig O'Neill
服装设计Costume Design by
Dinah Collin
副导演/助理导演Assistant Director
Keith Barry -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Therese Friel -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Elizabeth Gill -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as Liz Gill)
Luke Johnston -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Alex Jones -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Ray Kenny -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Marcus Lynch -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Clodagh Tierney -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dditional photography
Jillian Wilson -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Sean Griffin -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dailies (uncredited)[7]
柏林国际电影节(2002;第52届) 获奖:2
获奖
·金熊奖保罗·格林格拉斯 Paul Greengrass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竞赛单元保罗·格林格拉斯 Paul Greengrass
欧洲电影奖(2002;第15届) 提名:4
提名
·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 Arthur Lappin Mark Redhead
·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 Ivan Strasburg
·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保罗·格林格拉斯 Paul Greengrass
·观众奖-最佳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 Paul Greengrass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2003;第56届) 获奖:1 提名:4
获奖
·电视奖-最佳摄影与灯光(虚构/娱乐类) Ivan Strasburg
提名
·电视奖-最佳男主角詹姆斯·内斯比特 James Nesbitt
·电视奖-最佳音效(虚构/娱乐类) Albert Bailey Pat Boxshall
·电视奖-最佳剪辑(虚构/娱乐类) Clare Douglas
·电视奖-最佳电视电影保罗·格林格拉斯 Paul Greengrass Mark Redhead
圣丹斯电影节(2002;第18届) 获奖:1
获奖
·观众奖-世界电影单元保罗·格林格拉斯 Paul Greengrass[8]
和吉米·麦高文同题材的《星期天》相比,此片缺乏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下进行透视的大气和深刻,在政治批判上也没有麦高文那般锋芒锐利鲜明。保罗·格林格拉斯的特点在于他以作为一名记者的高度敏感,采取了模仿新闻记录片的样式力图忠实地重现多年前那次惨烈的事件。
影片使用手提摄影拍摄,以相当灵活的摄影机运动使影片呈现出粗砺的视觉风格和强烈的现场感。而他对配乐的摒弃和大刀阔斧地采用现场声响则加重了影片的极端现实主义。影片在几组场景之间来回切换,通过黑幕将片段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建立了对这一事件的异常精细的记录,那一天中最为著名的景象都得到了近乎精确地完整复现。
最值得称道的是导演对细节的注重,大量生动的细节在累积中沉淀下来强烈的震撼力。这种对残酷屠杀的逼真再现更多地激起了观众情感而非理智的反应。
或许这正好达到了导演的目的所在,对于一个还存在谜团的事件,要做出准确的理性评判无疑是困难的,所以他回避了展现事件的争议点,即谁先开枪的问题,而通过从双方选择四个人进行记叙获得了一种模糊暧昧的平衡。在这一点上,和《黑鹰坠落》不无相似之处。导演的关键点不在于对某个人的非难,而在于对那种引来无法化解的伤痛的暴力行为的谴责。这种谴责正需要激起观众在感性上的投入。在当今世界,也是这一点显得尤其具有意义。
1.重温了《血腥星期天》,虽然没有第一次看感受那么震撼,但这次注意到更多细节。本片导演Paul Greengrass新闻记者出身,拍摄此片使用手提摄影机、运用现场声响,以半纪录片的方式“真实”而精确地再现了1972年英国军队镇压北爱德里民权运动的全过程。影片大量极富现场感的细节容易激起观众的情感投入——对暴力行为的谴责和对无辜被杀的平民的同情,我亦被此打动,呵呵。实际上,这次事件本身是非常有争议性的,北爱和英国军方各执一词,都认为对方“打响了第一枪”。虽然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此镇压可能是是英国政府有计划的屠杀,但是目前真相还没有完全揭开。本片的倾向是站在北爱民权运动的立场上,认为英国政府在应对这次民权运动时,滥杀无辜的北爱和平示威者。但是这次事件本身背景复杂,当中各种势力矛盾冲突也很微妙,北爱和英国方面都不是铁板一块。民权游行前,英国政府发表声明经警告北爱不要游行示威,并暗示会采用极端手段对付,这段声明的背景电影里好像没有直接说,但据后来参与指挥的将军所说,很可能是IRA的大量恐怖活动,让英国政府忍无可忍。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英国政府需要讨好北爱的新教(和IRA支持的北爱天主教积怨很深),以获得政治支持。
对于即将到来的民权游行,派到德里的上校和英国精锐伞兵是主张坚决镇压的;但是在德里当地,警察方面一直和北爱民权一方保持接触,认为即将来临的游行是和平的,无需镇压;当地驻军的首领态度暧昧,他本人不主张残酷镇压,但迫于上级压力,在游行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动下命令;镇压的主力——英国伞兵内部也有一个士兵,在整个过程里,不断对行动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包括质问向没有任何武装的平民开枪的同伴。
北爱民权领导层内部,身为新教徒的议会议员得知道路被封锁后,主张改变游行路线,而另外两位一开始仍像按照原路线进行。游行群众内部,既有伺机捣乱的IRA(爱尔兰共和军),也有极易冲动的北爱Hooligan(流氓),大所数是希望采取非暴力方式的群众,但是正是由于IRA和Hooligan捣乱,导致部分游行群众改变路线,和英方士兵发生直接冲突,给为镇压而来的英国伞兵找到出动的借口。
《血腥星期天》获得2002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Sundance电影节观众最喜欢的影片。
2. 政治催生电影,电影揭露政治。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导致了路易·马勒《五月傻瓜》和贝纳多·贝托鲁奇《梦想家》的诞生,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放飞了田壮壮的《蓝风筝》促成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朝韩南北分裂局面裂变出朴赞旭的《JSA共同警备区》和金基德的《海岸线》,72年英国政府残酷镇压北爱游行民众孕育了三十年后的双生儿——吉米·麦高文的《星期天》和保罗·格林格拉斯的《血腥星期天》。
保罗·格林格拉斯曾是一名先锋记者,这让他的作品和其他政治题材影片有着截然不同的纪实性。全片用手提数码摄像机录制,完全摒弃电影技巧和手法,尽最大可能还原真实。影片风格粗砺写实,通过平行叙述手法展现对立双方的不同精神状态。事件起因是北爱人民不满英国政府未经审讯便予以拘留的不人道做法,决定在1月30日这天举行一场游 行。英国陆军将军福特同时发表声明,定义这是一次非法 游 行,并将进行镇 压。双方的矛盾冲突在前一夜便凸显开来,形势一触即发。北爱温和派议员库普意识到形势严峻,四处奔波告诫人们要克制,千万不可使用暴力。而另一方面英国派来一队伞兵作为先锋部队,防止北爱共和军的人伺机作乱。游行在紧张的气氛下展开,前半段的有条不紊被随之而来的混乱彻底破坏。一群激动的年轻人偏离游 行路线,向驻防的的英国军队抗议并投掷石块。英国方面用高压水龙头、催泪弹和橡皮子弹还击。接着事态愈演愈烈,英军开始用真枪实弹向百姓射击,连臂膀上扎了白色手帕(以示和平)的老人也不放过。惶恐的人们四散逃窜,许多人倒在了血泊中不再起来。暴乱结束后,军方对外声称只有三人丧生,而当晚库普从医院拿来的资料显示总共13人死亡,14人受伤。法国“五月风暴”中曾有这样一条标语,“报道有多少,质疑就有多少”。人们无法从舆论中得到真相,即使英军迫于压力对每个士兵进行问询,但得到的答案都是死去的人永远是“全副武装的恐怖分子”。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士兵受到惩罚,甚至有三位军官还得到了晋升。
通过三十年的调查,格林格拉斯完成了这部批判纪实性作品。他用现场报道的手法真实再现了“血腥星期天”中众多经典镜头,通过对双方的跟踪报道试图挖掘事件的真相。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一个细节,从头到为电话铃都在不停地响,但大多数时候都没人接听。导演借此凸现了事态的严重性和紧迫感,同时以此暗喻着对立双方的无法沟通和不可调节的巨大矛盾。有人说这不是一部十足客观的影片,他没能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触摸北爱人民不愿回首的过去,甚至在叙述上无法避免主观臆想与猜测。假如和《大象》相比的话,显然格林格拉斯缺少了惊人的客观和冷静,但别忘了他在影片中扮演着近似战地记者的角色。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他要把看到的真实记录下来,权衡对比之后才能逼近事实真相。因此我们看到了死去的老人,逃窜的人群,死别的恋人,同样还有质疑军方决定的军人,躁动无知的青年,和蓄意煽动民族仇恨的极端北爱共和军。在政治面前,双方都不是赢家。一方付出了鲜血,而另一方却输掉了整个历史。唯一应该寄予同情的是那些死去的人民,无情的子弹将他们的信仰毫不犹豫地洞穿,飞溅的是滚烫的热血和至真的灵魂。这些政治的牺牲品至死不知孰是孰非,却将悲痛留给了亲人朋友。而这悲痛远远不够,因为还将有更多的谎言和妄语去搅扰着逝者的安宁。
作为历史,作为不可忽视的历史,它被永久地留在了人民的记忆和历史的胶片之中,是非分明在时间的沉淀后亦可能模糊难辨,但它所留下的却绝非偶尔的阵痛,血淋淋的伤口喷涌三十年,金熊只能证明它的至真,却远远不足以承载北爱人民难以忘怀的悲恸。库普说,看看那些孩子的未来吧,我们要为他们的未来而抗争。在这个星期天之后,更多的少年端起机枪站在了旭日的残芒之中,这却是所有有生的无奈。
让人怒火焚烧的电影。
居然可以若然无事面对媒体或编造谎言或叙实地描述对无辜平民的整个杀戮过程,表情如此镇定如此自然,这些灭绝人性的人!
死去的13个人他们的家人将怎样面对这些痛苦,你们这些畜生能够体会到吗!?至于最后女皇公开地对执行此次行动的军方授予荣誉,让我只能叹了口气,绝语!
呼~~
这部影片让我对英国政府有了新的认识,不仅仅是美国的哈巴狗,还是灭绝人性的变态施暴者![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