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必湖

李必湖

中文名 李必湖
职业 科技工作者
主要荣誉 2018年度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突出贡献奖
出生地 湖南沅陵县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李必湖,研究员,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助手。湖南沅陵人。1966年毕业于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1976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安江农业学校技术员,怀化地区科协副主席,安江农业学校副校长、杂交水稻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员。是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1970年在海南岛发现雄花败育的普通野生稻,为选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实现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作出了重要贡献。1973年与袁隆平等一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1981年获国家发明奖特等奖。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撰有《我们是怎样研究杂交水稻的》、《杂交水稻组合配套栽培技术》等论文。

概述

他多次受到国家、湖南省、湖南省农业厅的表彰和奖励,曾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中华农业科教奖、省政府工作奖、湖南光召科技奖等,是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第一批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主要助手,李必湖同志长期从事杂水稻研究,常年转战湖南、海南、云南、广西,南繁北育,风餐露宿,几经艰难搜索,终于取得了世界闻名的科研成果: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老师的指导下,他第三次赴海南开展杂水稻研究,在海南崖县南红农场附近找到野生水稻的雄性不育株——“野败”,结束了杂交水稻研究徘徊的局面,为攻克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研究难关打开了突破口,促进了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的配套成功。目前国内外种植的“三系”杂交水稻中,绝大多数细胞质都是“野败”转育的。1981年,我国政府向为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袁隆平、李必湖等同志颁发了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0年以来,他主持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研究所工作,和助手们一道相继育成威优402、威优49、威优48、威优438、金优402等一系列高产优质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累计推广种植面积4亿亩,增产稻谷的340多亿公斤,新增产值200多亿元。1980年,根据袁隆平老师“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他指导助手育成国内第一个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树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新的里程碑。1995年,转育出籼型水稻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安农810S”,用它与父本“D100”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八两优100”,于1998年2月通过省级审定,填补了长江流域杂交中熟早稻组合的空白,现已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1999年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从而保持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他主持怀化市两系杂交稻的试验示范工作,担任技术总指挥,组织制定了全市的试验示范方案,亲自参与和指导试种、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6年来,累计推广120万亩,增产粮食6000万公斤,新增产值5000多万元,其示范内容、示范规模、示范效果均列全省前列。“八五”期间,他和助手们的条件十分艰苦、科研设施相当简陋的情况下,共取得9项科研成果,其中1项属国内首创、居国际领先水平,1项处国内领先地位,4项居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2003年,金优402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