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盘缠辞灵仪式由孝男主持,于厅堂设一祭堂,孝男将10碗祭品逐碗跪奉于灵位前,与祭者左侧为外戚,右侧为内亲。辞灵时,亲属纷纷前来焚化纸钱,俗谓“送盘缠”。
说什么:“活人有活人的苦处,死人有死人的难处”,人一咽气,要到阴府,要进阎王殿,要过鬼门关,在鬼门关口守着的牛头马面还有那么多的小鬼,那么多的判官,哪一道关口不得用些破费钱,有钱能使鬼推磨,钱送的多了,人家可以不打不骂,叫你早脱生;你要是抠抠唆唆地“去”了,人家会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叫你永世不得翻身!
这一天晚上,还要找一位阴阳先生打“开关”。他左手握一面镜子,右手拿一根新针,用镜子照上,把糊的纸人纸马所有“关节”和“五官”等处都要用针扎一下,这叫“天关”,否则这些人畜就不会动弹。
主持人用木盘端上纸马、“银钱”前边引路,家中亲人后面跟随到五道庙处。事先还得找好为死者牵马的人,其岁数、辈份必小于死者或死者同辈才行的同族死者(而马姓人家死3人则不找牵马者)。在这里不准任何人说话或啼哭,如有什么声响惊动,死者魂灵就走不安生。到五道庙处,由两个或四个孝子在前跪地、双手捧举供盘,盘子里放着供品。主持人忠告死者,念念有词地高声宣读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原籍住址,一生功绩,牵马送行人的姓名,以及儿女们为他所送财物(纸马一类东西)。宣读完毕。主持人接过供盘把银钱、纸马点着。等纸被烧破,盘缠落地时,孝子孝孙男女等人向两边躲开,闪开一条道路,让亡者灵魂走出。
为防止别的野鬼路劫捣乱,主持人等众人集合后还要给亡灵把路买通,于是他一边扔盘缠,一边数叨说:“天一个,地一个,东一个,西一个,南一个,北一个,小鬼一个,判官一个,牵马人一个……”接着把剩下的盘缠往大伙身上一撒,这时大家可以争抢盘缠。据说抢到的盘缠大人吃了可以增长奉命,带回去给小孩吃了,孩子长大了胆子会大起来。送盘缠的人在回家的路上是一律不准啼哭的。如果人们一哭,死者一听见家人哭喊叫他的声音,他就难受留恋家人,不能按时起程了。人们传说:给死者送盘缠烧纸马的时候,家里的人透过马尾箩还可以看见死者骑马、上车的魂灵穿锅堂经烟囱出去哩。所以有些好事者,往往用箩子在灶堂里筛灰做记号,以验证有无马蹄踏过的脚印。这一夜,死者晚辈,蝉联致祭,谓之“堂祭”,或叫“夜祭”。
民间俗信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像现世中的人一样生活。因此,亲人去世后,要为其准备到另一个世界去的“盘缠”。安葬后的一段时间里,还要定期到坟前焚烧纸钱和纸扎,以示给死去的亲人送去钱财和物品。
“送盘缠”又称“发盘缠”或“发纸马”。是在死者下葬前一天的晚上,在村头路口(过去多建有“土地庙”)举行一个送行仪式,将纸扎的轿车子、洋马、童男童女、小牛、元宝等焚烧掉,以示给死者准备了到另一个世界去的交通工具和路费。死者下葬后四十九天内,儿女们每隔七天要到坟前去烧纸送钱,民间称之为“烧七”。大多数地区重烧“三七”和“五七”。焚烧的物品除纸钱外,还有“聚宝盆”、“摇钱树”、“宝柜”、“元宝”、“长钱”等纸扎品。“烧七七”,民间也称“断七”,烧完七七后丧期便算结束了。
灵魂存在观念,是“送盘缠”、“烧纸钱”习俗在民间长期存在并流传的根源。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就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人自身是由身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死亡是灵魂离开了身体变成了鬼魂。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前后,人们想象着为鬼魂找到了安息之地“幽都”。两汉之际佛教传人以后,人们将佛教中主管阴间地狱的阎罗王(多简称阎王),说成是冥界幽都的最高主宰。后来道教又结合灵魂说法和佛教的地狱说法,想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冥间鬼蜮系统。这个体系中不但有鬼域的主宰丰都大帝(阎王爷),还有判官鬼卒、牛头马面、无常勾魂。
晋代葛洪《枕中书》中曾说有五方鬼帝,其中北方鬼帝的治地是罗丰山,后代人们将罗丰山讹传成是四川的丰都县。于是从宋代开始,人们在丰都县按想象修建了阴曹地府,使这里成了阎王爷的办公机构所在地。人死了都要到阎王爷这里报到,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或转生投胎,听从阎王爷根据死者生前的表现发落,于是丰都成了人们想象中亡魂所趋的鬼蜮。虽然老百姓们并不一定都清楚道教所说的阴间冥府,但生死两界,阴阳有别,人死了鬼魂要到另一个世界是不少人们共同认可的。对于活着的人来说,那个未知的陌生世界是遥远、幽冥、神秘莫测的。于是人们按照现实生活经验,为去那遥远阴间的亲人准备“盘缠”和“交通工具”,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这便是“出殡送盘缠”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