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

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

中文名 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
评选人员 金德龙、洪民生、伊扎特、金敬植
颁奖时间 10.18
目录导航

宗旨

鼓励大学生和青年人用微电影的形式,探索多样化的原创影像发掘优秀的短片创作人才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微电影的创作与实践推动教学。

3C精神

Confidence自信.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不仅意味着科技的步,微电影微博微信微文化的产生同样代表着人们对于生活的自信与精致,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倡导自信的态度,带给人们自信的力量。

Creativity创新.大学生最大的优势是没有束缚的创新理念,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通过推动大学生开展微电影创作与实践,培养他们的专业素质的同时发掘青年人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Communication交流.在交流中成长,在分享中进步,交流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为大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与实践搭建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促进国内各院校大学生之间、国际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

往届活动主题

第一届活动高峰论坛的主题为“新领域、新模式、新业态,中国微电影的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议题涉及中国微电影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微电影国际传播的方法与路径,如何利用微电影的创作提升高校影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国际微电影创作潮流漫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微电影创作,微电影对传媒行业的未来影响等。[1]

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第二届活动高峰论坛的主题为“微视界、大未来”。议题涉及中国微电影国际传播的方法与路径,如何利用微电影创作提升高校影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微电影创作及微电影对传媒行业的未来影响等。此次活动还将成立“新锐导演训练营”,为全国的优秀微电影作者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并将在训练营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教学、科研等诸多领域。

往届征片情况

两届微电影盛典开展以来组委会到国内外数十所大学与在校学生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并赴法国巴黎青年短片节参加比赛,同时与韩国首尔艺术综合大学、忠北国立大学、清州大学的师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共征集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重庆文理学院、西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黑龙江大学、四川成都大学、燕山大学、河南大学、浙江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韩国清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传播学院、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法国、美国等几十所中外著名高校各类作品2785部。

终评委员会

刘习良 原国家广播电视部副部长

金德龙 原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宣传管理司司长

洪民生 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

丁荫楠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张会军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张福俭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副会长

贡吉玖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影视艺术部主任

冷冶夫 中国国际影视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国内外多项影视大赛评委。

姜 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首席专家

胡智锋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

俞 虹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伊扎特 半岛电视台驻北京分社社长

黄思凡 TV33新西兰华人电视台台长

蔡明志 台湾辅仁大学推广部主任

金京圭 韩国清州大学电影系教授

征集作品分类

一分钟作品 、一个镜头作品、 剧情短片、纪实短片 动漫短片、宣传作品,包含 党建、宣教、企业、城市宣传片; 环保短片 、文明礼仪短片

作品征集对象

各大专院校在校学生(研究生以及近三年内毕业的在各影视机构工作的人员、独立制作人、DV俱乐部成员、 国内外视频拍摄爱好者、广告创作人员)。 选送作品为近3年内的独创的影像作品。

奖励

获奖导演将成为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签约导演,获得进入新锐导演训练营与名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为其创作提供设备、场地等支持,盛典将做好优秀作品的传播和潜力人才的外推工作。征得参赛人同意后,优秀参赛作品可以获得在与主办方合作的流媒体、新媒体上专栏播放、重点宣传的资格,将优秀作品推荐到国际微电影节平台以及并得到组委提供的资金支持与奖励。

历届活动海报历届活动海报(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