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庄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兴隆庄煤   兴隆庄煤矿系国家“六五”重点建设项目,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设计年产300万吨大型现代化矿井,井田面积54平方公里,地质储量7.8亿吨。1981年12月21日建成投产,主要设备从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引进,采掘机械化程度达100%。煤炭产品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是良好的动力用煤和炼焦配煤。精煤荣获国家煤质最高奖—银质奖、国优产品和中国煤炭知名出口品牌称号。与矿井相配套的有年入洗量30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选煤厂和亚洲第一家煤泥热电公司。

  煤矿自投产以来,特别是走向市场经济以来,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坚持走“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发展之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先后完成了行业“八五”、“九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使采煤工艺经历了高档普采、分层开采、综放和高效综放四个阶段,培育、完善和发展了兖矿核心竞争力。提前三年完成了以“600万吨综放工作面设备配套与技术研究”为核心内容的行业“十五”重点科技攻关任务,今年“两柱式”综采放顶煤支架又在兴隆庄煤矿顺利通过专家评议,取得了工业性试验成功,不但推动了矿井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而且为中国煤炭行业实现由引进技术转为向海外输出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代表集团公司走出国门,成功对接南田煤矿,开始了对澳大利亚的战略资源开发,圆了中国煤炭工人半个世纪的梦。矿井自1998年以来,产量逐年跃升,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截至2005年底,共生产原煤1亿吨,经济效益连续8年位居同行业榜首,曾创出安全生产8周年的国际井工开采先进水平。截至2005年,连续安全生产四周年,安全产煤3495.7万吨。矿井先后荣获“特级质量标准化矿井”、“部特级高产高效矿井”、“中国矿井排头兵”、“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矿井”、“全国煤炭行业科技创新型矿井”、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示范单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130多项省部级以上的荣誉称号。 另外唐山市滦县古马镇也有一个兴隆庄,毗邻司家营铁矿,未来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村庄由来

位于乔家屯东北0.7公里,花园河东岸。据传:明崇祯时(1628-1644),门姓最先定居此地,称门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清咸丰时(1951-1861),重修关帝庙,改村名为兴隆庄。

政区人口

该村有居民184户、585人,其中男性280人,女性305人,有青壮年劳力258人,转退伍军人11人。主要有6个姓氏,王姓17户,张姓35户,刘姓30户,邵姓11户,石姓22户,孙姓14户,均为汉族。

该村位于华山镇西北部,东临凤凰埠村,西接乔家屯村,南靠于家潭村,北近双山村。总面积1.54平方公里。

经济发展

该村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0.5万元,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8万元,人均收入3988元。

第一产业

1949年该村有耕地105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芋头、地瓜等作物,粮食平均亩产50公斤。随着村庄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70年粮食亩产量增至150公斤。1982年,开始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至1991年全村有机井1眼,平塘5个。是年,粮食亩产达42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增至600公斤,农业机械总动力1850马力。

该村于1974年3月进行林业规划,当年发展林业20亩、果树120亩,2002年林业发展80亩。养殖业发展也比较迅速,全村养殖黄牛50头、奶牛40头、生猪存栏300头、蛋鸡存栏4000只。2002年农业收入350万元,畜牧业收入19万元。

第二产业

1968年,村投资建立砖窑厂。1971年投资1万元建起翻砂厂,占地4亩,用房30间,用工40人,年产值5万元,利税4000元。1987年投资12万元建成化工厂,占地5亩,用房20间,用工30人,年产值15万元,利税1万元;同年建立机械加工厂,投资3万元,占地1亩,用房10间,用工10人,年产值5万元,利税5000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来,该村的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私营企业鱼钩加工厂用工100人,年收入20万元。

第三产业

1963年4月,村办起磨坊1个、豆腐坊1个。1985年6月办起代销店1个、个体工商业户3个。村民从事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的逐渐增多,从业人员达128人,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建国前,该村文化教育落后,绝大多数适龄儿童不能入学。1949年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50%以上。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办学条件逐步提高,1949年投资200元建成第一所小学,占地0.5亩,容纳学生30人,有教师2人。1978年村投资1万元扩建小学教室14间,占地3亩,容纳学生150人,有教师6人。1987年投资5000元建幼儿园一处,占地1亩。1988年投资建成党员活动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1990年投资7000元建立计划生育服务室、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图书室藏书300余册。1992年,该村与乔家屯村联合建立希望小学,总投资30万元,占地15亩,有教室100间,学生300人,教师20人。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共考取本科生9人,大专生15人,中专生38人。1990年至2002年连续13年荣获镇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10月荣获即墨市“二五”普法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医疗卫生

建国前,该村没有诊所,村民有病无法医治,传染病时常暴发流行,婴幼儿死亡率极高。建国后,人民政府免费为村民接种疫苗,使各种传染病得到了控制。1963年3月,村投资500元建立卫生室,有赤脚医生1名,1990年又新建卫生室2间。村集体每年组织村民进行一次健康查体。随着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的保健意识也普遍提高,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能及时诊治。

村庄建设

1982年至1991年,投资5.3万元挖机井1眼、平塘5个。1990年投资3万元新建村委办公室15间,占地2.5亩。1996年投资3万元建配电室1个,安装50千伏变压器1台。1997年投资5万元为全村拉上照明用电。1998年投资2万元整修村中心街2条,砌挖排水沟1500米。

人民生活

1949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不足100公斤,年人均收入30元。随着村庄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提高,1955年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年人均收入40元。1975年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年人均收入80元。198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年人均占有粮食达1200公斤,年人均收入1000元。2002年人均占有粮食1550公斤,年人均收入3988元。村民的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建国前,村民住房大多为土墙草屋,人均住房不到5平方米。1985年对住房进行统一规划,村民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新瓦房。到2002年,村民人均住房达30平方米。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村民的家庭设施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1950年5月,村民王世起买上全村第一辆自行车,1984年村民罗仁宝买上第一台电视,1987年村民徐永民骑上第一辆摩托车,1988年村民石常青买上第一台冰箱,1991年村民石永刚买上第一辆汽车。2002年全村有机动车124辆,冰箱38台,洗衣机20台,电视160台,电话120部。

集体福利

从1994年至2002年,村集体给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投保,总金额达3万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