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博物馆

南京城墙博物馆

中文名 南京城墙博物馆
建筑面积 12000平方米
目录导航

发展历程

南京城墙始建于1366年,是现存世界最长、规模最大、真实性最好的砖石构造城市城墙。

1988年1月,南京城墙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京体量最大的历史文化遗产。[3]

明城垣史博物馆明城垣史博物馆位于台城的明城垣史博物馆受制于空间狭小,展厅面积仅200平方米,大量城墙文物藏品无法向市民和游客展示。按照国家文物局“建成南京新的文化地标”的批复意见,2016年9月,南京城墙博物馆设计方案启动全球征集,以建设传世文化精品工程为标准,打造南京城南的文化新地标。[4]此次方案征集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一流建筑设计团队参与,最终入围的4个候选方案中,罕见地出现3位院士“同场角逐”的激烈局面。经过反复论证比选,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赢下了这场高规格的“设计PK”。这也是何镜堂院士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再次操刀设计南京的文化地标建筑。[4]

2021年12月16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1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上,当地文化部门负责人透露,历时3年多打造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即将开放。[3]

建筑风貌

建筑布局

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严格遵循《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对临近城墙建筑物限高12米的要求,建筑最高点仅有9米多,在不影响城墙现有景观的同时,建筑风格也与老门东的建筑风格相匹配。[4]

作为中国古代城墙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地,南京城墙博物馆选址老城南门东地区的边城1号,毗邻中华门瓮城、秦淮河,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5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是老馆的20余倍。南京城墙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4]

建筑特色

从设计效果图来看,南京城墙博物馆如同古城墙脚下一个半透明的城市公园,以三层夹丝中空玻璃构成的半透明幕墙,成为博物馆建筑外观最为吸睛之处。[4]

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外立面选用了三层中空设计的夹丝反射玻璃,内嵌金属层和高性能太阳能热保护膜,可以有效减少阳光的入射率,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从建筑内部向外看清晰透明,古朴厚重的明城墙近在眼前,自外向内看则是半透明的模糊效果,玻璃上还会映射出周围的城墙景观。[4]

设计团队表示,之所以采用半透明的玻璃幕墙作为外立面,是希望表达一种“消隐”的理念:通过建筑外观模糊映射的方式,让博物馆消隐自身的建筑体量,更好地融入周边的古城风貌之中,让博物馆与古城墙之间实现视觉上的并置与交融。[4]

南京城墙博物馆的正门位于北侧,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只在地上一层设置了一个主入口。为了让游览线路更加便捷,设计方案近日又进行了一些调整,在地下一层增设了一个入口,让游客可以从中华门瓮城地下通道或内秦淮河码头直通博物馆。[4]

根据设计方案,中华门瓮城的停车场区域将建设一条地下通道,内秦淮河南侧的长乐渡步行街则会设立一个亲水码头,两者连通后将直通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地下一层入口。届时,参观完中华门瓮城的游客不用过马路,就能直接从出口处的地下通道前往博物馆继续游览,乘坐秦淮河游船的游客也可以在此登岸停靠,实现水陆游线的无缝衔接。[4]

建设南京城墙博物馆,自然少不了城墙元素。何镜堂院士团队的设计方案以当代建筑语汇,将中华门瓮城的马道、平台等建筑元素加以提炼,实现了古城墙与新展馆之间的和谐交融、古今呼应。[4]

中华门瓮城东侧长长的斜坡马道和宽阔的城楼平台,是明城墙最为人熟知的标志性设计之一。南京城墙博物馆与中华门瓮城相隔咫尺,设计方案将后者的马道、平台两大元素加以提炼,转化为博物馆西侧三段反向攀升、长四五十米的坡道,连接起高低错动的观景平台,形成近城低、远城高的自然态势,与另一侧的中华门瓮城遥相呼应。[4]

南京城墙博物馆建成开放后,其折板造型的屋面和宽敞的广场绿地将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城市公园。即便在博物馆闭馆时,市民也可从外部沿着三段斜坡式马道登上屋顶的观景平台,一览周围古城墙、秦淮河、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美丽风光。[4]

展出内容

展厅陈列

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建筑平面呈L形,在对沈万三陈列馆及其西侧绿地地下空间进行改扩建后,形成地上地下各两层空间。其中,地上一层为公共服务区,设有展厅、接待大厅、咖啡厅和学术沙龙专区,地上二层为学术沙龙办公区和报告厅;负一层为临时展厅,通过扶梯可达到地上展厅;负二层为文物收藏区和附属功能区,包括文物库房、地下车库、文保工作区及设备用房等。[4]

代表藏品

南京城墙博物馆征集了种类多样的金属火器,包括火铳、佛郎机铳、大炮、火枪、抬枪,以及配套的炮弹、火药药匙等。[5]

明景泰元年铭文碗口铜铳明景泰元年铭文碗口铜铳1.明景泰元年铭文碗口铜铳。该铜铳品相完好,铳身通长25.5厘米,铳口呈碗口状,内径7厘米,外径10  厘米。铳身粗短,錾刻铭文:“景泰元年造/天威叁千陸百拾叁號。”据专家考证,碗口铳一般用于水上作战,早在元末农民起义时,朱元璋的军队就是依靠碗口铳远距离攻击陈友谅的舰队,最终取得了鄱阳湖水战的胜利。专家介绍:“此碗口铜铳铭文信息丰富,纪年明确,且保存极好,具有较高的研究展示价值,是明代留存不多的火器实物。”[5]

明万历六年佛郎机铜铳明万历六年佛郎机铜铳2.与“本土制造”的火器不同,南京城墙博物馆征集到的金属火器中,有不少是“舶来品”叫做“佛郎机”。一件明万历六年佛郎机铜铳长约1.5米,铳身两侧有铳耳,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方形孔槽,称作铳膛,用于填装子铳。佛郎机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元年(1522)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郎机”。嘉靖三年(1524),明朝廷开始陆续仿制大中小三种型号的佛郎机,此件明万历六年佛郎机铜铳应为中型佛郎机。[5]

明“徽章纹”佛郎机铜铳明“徽章纹”佛郎机铜铳3.明“徽章纹”佛郎机铜铳则略大一些,也更为厚重。铳身模铸“徽章”纹样,根据纹样特点,专家推测可能系葡萄牙所铸原物,也有可能是明代晚期由中国人仿造,是军事史、装备史上难得的实物资料。[5]

明大炮药匙明大炮药匙4.药匙是用来计量和填装火药的器具,是研究中国古代大炮、药匙配置及用药数量的重要实物资料。征集来的文物中也包含这些“配套”器具——明铭文铜药匙。[5]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

2021年12月16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1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上,当地文化部门负责人透露,历时3年多打造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即将开放。[3]

交通信息

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老门东地区的边城1号,毗邻中华门瓮城。[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