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门(2)如果我们把城墙比喻成城市的一根文化飘带,那么,一个个城门就是镶嵌在这根文化飘带上的文化情结。在时间的长河中,城门翻来覆去地开启和关闭、毁弃和重建,见证了时代发展,见证了历史沧桑。这其中,关于城市的梦想,关于文化的考量,从来都显得意味深长——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不知道多少辈的南京人童年时都吟过这段童谣。其实,说起南京的城门,早几辈的南京人可以掰着手指为你数出“里十三、外十八”。民间传有城门名编串而成的顺口溜:“神策金川仪凤门,怀远清凉到石城。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定太平。”
南京现存的城门,主要始建于明代,开城门十三座,都与市内大街贯连,街道纵横交织,主次分明,井然有条。城门与城池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坚固防御体系和便利的交通网络。明朝皇帝朱元璋发现东郊的皇宫紫禁城离钟山太近,对军事防守不利,遂又下令利用应天府城外围的黄土丘岭,用砖砌一部分外城墙,先后开了十八座城门。
这些城门自东南向西北顺时针依次是:朝阳门(今中山门)、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清凉门(又称清江门)、怀远门(今定淮门)、仪凤门(今兴中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太平门,这就是常说的“里十三”。“外十八”指城郭的城门,东面有麒南京城门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江东门。在清朝以后又增辟草场门、丰润门、挹江门、武定门、汉中门、解放门等等。而明朝所开的城门今仅存聚宝(中华门)、石城(今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神策(今和平门)、清凉四门。 六百多年来,内城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自清末开始,随着城区的扩大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又陆陆续续增开了十一道城门,它们是:1908年开草场门;1909年开丰润门;1913年开海陵门;1929年开武定门;1931年开汉中门、中央门、小北门;1934年开新民门;1935年开雨花门;1952年开解放门;1992年开集庆门。这样,加上原来的内十三,就成了内二十四,事实上,经过多年变迁,有的已不复存在,有名无门了。至于城门名称,也常有改动。例如:三山门改作水西门;石城门改作大西门、汉西门;清凉门改作清江门;定淮门改作淮远门;钟阜门又称小东门;金川门又称三民门;太平门曾称自由门。改动最多的一次是在1928年,一下改了七个。1927年4月,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有人认为老的城门名称不合时代潮流,遂由政府出面,下令更改七个门的名称。即改朝阳门为中山门;改仪凤门为兴中门;改海陵门(1913年新开的)为挹江门;改神策门为和平门;改丰润门(1909年新开的)为玄武门;改聚宝门为中华门;改洪武门(原正阳门)为光华门。这样,“内十三”当中,只有通济门没有改过,保留至今。
经历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保存比较好的仅有城南中华门、西北挹江门、城东北玄武门、城东的中山门。至于外城墙和“外十八”城门,早已不在,单留下原城门名称当作地名了,其中只改了一处,即改姚坊门为尧化门。
据专家介绍,明代京城的十三座城门,普遍都是一个洞,只有神策门是左右各一个洞。而且,在现有的城门中,它是南京保留的唯一一个外瓮城门。
中央门旧影 南京明城墙管理处的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介绍说,古代的军事防御上,瓮城的好处是,攻打的一方容易上当,在他们攻下城门后,守军可以把城门一关,形成“瓮中捉鳖”。至于内瓮城和外瓮城之分,是在明朝初期。在明朝初期之前,古人堆砌的都是外瓮城门;只有到了明初,才出现了内瓮城门,内瓮城门的好处是可以设置藏兵洞,伏击敌人。“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明代京城的13个城门,包括神策门,应该都是内瓮城,现在保留最完好的中华门城堡就是典型的内瓮城。”但奇怪的是,神策门却是一座外瓮城门,这是为什么呢?杨国庆解释,这个神策门的外瓮部分是清代补建的,他指着城砖说:“这些城砖都是清代的城砖,上面的字也是清代的;另外从使用的粘合剂来看,清代的粘合剂薄而密,而明代的粘合剂很厚。”
宫城东华门旧影 至今已延续了20余年的明城墙的维修、抢险,在南京明城墙600年的历史上,是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一次,维修长度达21公里,超过现存城墙的4/5,直接投入超过1亿元,算上拆迁和环境整治,总投入达100亿元之巨。实际上,从建城开始,对明城墙的修修补补就没有停止过,有资料显示,聚宝门在建成后的100年内,维修多达20次,可见维修之频。
但是历史上只有这一次,对明城墙的保护不是出于实用的防御,而是出于对文化的尊重、对历史的追忆。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说,南京市从城墙、城门、城河三个方面对城墙本体、环境、景观进行整体保护,结合城市建设打造明城墙风光带,将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是较为先进的保护模式。
城门是城墙的门面,采取了多种保护形式。迄今为止,抢险性维修均采用回收的明城砖修筑墙体、雉堞和女墙,由于无法采用原有粘合剂,采用混合砂浆,而不用水泥砂浆,条石则采用同色泽的石料。神策门段在维修时,城楼早已不是明代城楼,而是清晚期样式,并且出现了沉降和倾斜,木结构朽烂。有人建议拆除后复建明代城楼,但主管部门经论证后决定,现在的城楼虽然建得不好,但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信息,应予保留;中华门两侧是南京城墙最壮观、最坚固的地段,最高处达20余米,全部为条石砌筑,因此作复原修缮,修缮后与外秦淮河、环城绿地形成反映古都风貌的最佳景点;汉西门瓮城仅留下两道城门、瓮城内部城墙早已被拆除,在维修时,只保留了现有部分,不恢复已被拆除的城墙,现在的遗址公园,原汁原味地展示已经留下历史遗憾的瓮城;而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段,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采用现代工艺和材料保证其安全和景观。例如中山门,维修时卸除城门供券顶部上千吨回填土,代之于混凝土框架,外贴城砖,顶部用钢筋混凝土浇防水层,再铺设PVC防水卷材,再用城砖铺设海幔。既解决了中山门险情,也未影响城门外观。
而全社会也对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倾注了极大热情,最典型的要数城砖的回收,在群众的配合下,南京城墙管理处先后从南京城区内、外回收散落在各地的城砖近700万块,在修复工程中保持南京明代城墙的原始风貌,提供了必备的材料保障。
五十年代的中央门至神策门内 一、正阳门城下门券一层,月城一座。是都城南面正门,与明皇城洪武门、承天门、奉天门等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扼守皇城的险要之门。1931年改为光华门。1937年日寇屡攻不下,重炮轰击,飞机轰炸,使城门坍塌。1958年拆除。
二、通济门城下门券四层,每两层门券间设有瓮城,建筑宏伟,本门冲要,面向大道,外有九龙桥,旁为东水关,此地为秦淮河与明城濠合流处。1958年拆除。
三、聚宝门原为南唐都城南大门,历朝扩建,宋代创建瓮城和券门。民间有朱元璋借聚宝盆的传说,因而将此门称聚宝门。传说不是历史,实际上聚宝门是因为它正对聚宝山(雨花台)而得名。本门连通繁华的商业大道,门下门券四层,三道瓮城,设27个藏兵洞,可藏兵五六干人.城门最为雄伟壮丽,显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气势,令古今军事家叹为止。1928年改名中华门,1931年改筑城门,拆掉左右城段,准备开中华东西两门,未成功。
四、三山门原为宋元旧门,明重建时,因为它正对城外三山,故改称三山门。清代又改为水西门,本门为西出要道,连通繁荣的商埠,城下门券四层,右边是西水关。民间传说朱元璋夺取集庆后,陈友谅率数十万大军来争夺,刘基一夜造三桥,又把三山门的门栓从里搬到外,使陈军陷入迷魂阵,朱元璋遂在三山门一带大败陈友谅。1958年后被拆除。
五、石城门门券两层,流通繁荣的商业大道。因靠近石头城,故称石城门。路面均铺“监石”,清代八卦洲柴薪由此车运入城,日久竟将监石碾碎。此门又称汉西门,或称旱西门,现存券门两个。
六、清凉门地处幽僻,仅有一券。位于清凉山西麓的石头城侧,故称清凉门。由于面临秦淮河,又称清江门。清代时堵闭,后毁。
七、定淮门地处幽僻,有一券。原叫淮远门,因为秦淮河在其附近入江,经常泛滥成灾,为镇秦淮河,所以改称定淮门,在清道光二十二年淤塞而废。
八、仪凤门城下水洞两座,本门冲要,是明清时出入长江的必经之路。太平天国大将林凤祥指挥挖掘通向仪凤门的地道,用地雷炸开仪凤门城墙,直攻两江总督衙门。1928年改称兴中门,1958年拆毁。
九、钟阜门本门荒僻,有一券。踞狮子山岗,是明代都城北面西头第一门,由于门朝东,俗称小东门。清代时堵闭,后拆毁。
十、金川门金川河支流由此经过,故称金川门,依山控江,形势险要,明叛将李景隆开门献城,朱棣“靖难之师”由此入城。清代塞闭此门,后毁。
十一、神策门本门荒僻有两券,东至后湖,依丘傍湖,地近幕府山和长江,是军事防守要地。十三门中唯此门由刘基开两洞。顺治时,郑成功17万大军攻城时,中了守城清将缓兵之计,守兵偷偷凿开另一城洞,偷袭大败郑成功,后称神策门为得胜门。1928年改称和平门,现存瓮城券门各一,谯楼一座,2002年修复开放。
十二、太平门本门可扼要钟山,控制北郊,自六朝以来,向为兵家争夺之地。太平天国时,在钟山上筑天堡城,门旁筑地堡城,后曾国荃挖地道轰坍城门城墙,攻陷天京。1928年曾改太平门为自由门。后毁。
十三、朝阳门本门僻静,是明都城之东门,是通孝陵必经之地。皇家禁区,城门常闭。清代故宫改为驻防城,较冷落。1928年改为中山门。
应天府城旧称96里,《首都志》载实测61里,1954年测量为33.676公里,1983年文物普查时测得外型完整部分为19.802公里,半损坏部分为1.594公里,十三座明城门仅剩4座,民国时开武定门、汉中门、中央门,解放后开解放门、集庆门,明城墙已失去其原汁原味的特色。
通济门旧影 南京汉中门广场里,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石城门。作为南京历史最悠久的古城堡,石城门是六朝古都南京丰厚文化积淀的一个缩影。
汉中门广场位于南京明代石城门瓮城处,地近楚金陵邑城、六朝石头城。史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之后,视这里山川形势不凡,有“王者都邑之气”,传说他铸造一对金人分别埋藏于钟山和幕府山下,以镇“山川灵异”。楚威王还看中临江陡峭的石头山(今清凉山),于是,在山上修筑城寨,取名金陵邑(这即是碑记中“地近金陵邑城”的出处)。
公元211年,孙权自京口(今镇江)徒治秣陵。公元212年,孙权便下令在楚金陵邑的基础上加建石头城。筑城长7里100步,南开二门,北开一门,最南端之门名日“石城门”。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扩建金陵城,在此基础上加筑翁城,并沿袭东吴时故名,仍称“石城门”。1931年,民国政府在此北侧正对汉中门另辟一门,称“汉中门”。由此可见,今汉中门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11年,孙权时期开筑的“石城门”,迄今,座古老的城门已经历了近1800年的历史。历经近1800年的石城六留下了无数人文史话,其中,堪称奇闻的是--公元280年,晋代大将王睿攻进石城门后,东吴后主孙皓平日淫凶残暴,乱杀无辜,见敌人打进来却束手无策,竟叫人抬着棺材同自己到石城门受降,祖先创出的江山,便由此断送掉。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写过一首《西塞山怀古》以记其事:“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南京民间盛传的朱元璋的四子,相传即是假装成市民从石城门逃命。明朝应天府城完工后,朱元璋率文武百官和四子朱棣登上后宰门,观看城墙。他问众人,城墙造得如何,大臣们赞不绝口,惟独时年7岁的朱棣语出惊人“城墙造得不好”。朱元璋沉下脸问:“如何不好?”朱棣答道:“紫金山上驾大炮,炮炮打到后宰门”。朱元璋倒吸了一口冷气,却不动声色递给朱棣一个剥了皮抽了筋的桔子。回宫后,朱棣把此事告诉马皇后,马皇后大惊失色道:“儿啊,剥皮抽筋即是父皇要赐你一死,你快到燕京逃命吧。”于是,在马皇后的精心安排下,朱棣扮装市民混出石城门逃出。后来,一语成谶,朱元璋驾崩后,燕王朱棣杀回南京,果然第一个破了父皇苦心经营了二十一年的城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