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沟遗址

兴隆沟遗址

中文名 兴隆沟遗址
发掘时间 2001-2003
目录导航

兴隆沟遗址


  

概述

   兴隆沟遗址位于 内蒙古赤峰市 敖汉旗东部,地处 大凌河支流上游左岸。兴隆沟遗址分为三个地点,分别属于 兴隆洼文化、 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 聚落。2001年至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对兴隆沟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在房屋形制、聚落布局、居室葬俗、经济形态、 原始宗教信仰、环境考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对 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及早期 社会发展进程研究、东北亚地区 史前文化交流等均具有推动作用。兴隆洼文化中期聚落,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规模最大的一处,距今约8000—7500年。地表分布有房址灰圈150余座,自东向西分成三区。三年共发掘房址37座、居室墓葬26座、 灰坑50余座,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骼、自然石块等。

详细信息

1、房屋形制

  房址平面均呈长方形或近方形,皆为半地穴式建筑,可分为大、中、小三型。从现有的发掘结果看,5号房址最大,面积为86.24平方米;10号房址最小,面积为27.5平方米;其余房址的面积约为40—70平方米。5号房址四角均堆有长方形或方形的 熟土台,室内平面呈“亚”字形;13号房址的西北角发现弧形 暗道式出入口,成年人能从暗道爬出。“亚”字形房屋和暗道式出入口在中国 东北地区 史前时期房址中均系首次发现。

2、聚落布局

  房址均呈东北—西南向排列,布局规整。从出土遗物的特征看,已发掘的东、中、西三区房址间无明显的年代差异,聚落布局经过统一规划,推断为一次性布局而成。房址呈三区分布的格局代表了 兴隆洼文化聚落形态中的一种新的类型。

3、居室葬俗

  墓穴在房址中有固定的位置,墓口均呈长方形,墓壁竖直,底部平整。有的墓口被踩踏成硬面,与周围的居住面 连成一体,证明埋入墓葬后该房址被继续居住;也有的墓穴直接打破居住面,墓口上未见硬面,证明埋入墓葬后该房址即被废弃。墓主人有成年人也有儿童,有的骨骼不完整或有明显的肢解现象。10号房址内共发现3座居室墓葬,是已发掘过的兴隆洼文化房址中埋葬居室墓最多的一例。10号居室墓位于23号房址内,墓主人为2名儿童,在墓穴内分两层埋葬。儿童合葬墓在兴隆洼文化中系首次发现。最新发现的23号居室墓位于36号房址内,是 中国东北地区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成人男女合葬墓。18和22号房址是 中区保存最完整的两座房址,堆积层内出土较多红烧 土块,穴壁内侧及居住面多被烧烤成红褐、灰黑色,房址内出土了大量成组摆放的遗物,居住面上均发现有人骨。18号房址东北部居住面上出有1具人骨,22号房址居住面上出有4具人骨。在房屋居住面上埋葬死者的现象在兴隆洼文化中尚属首次发现,为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4、经济形态

  房址堆积层内和居住面上出有较多的动物骨骼,以猪、 马鹿和 狍子为主。5号房址西南部居住面上出有一组摆放规整的动物头骨,分别为12个 猪头和3个 鹿头。可以看出, 狩猎经济在兴隆沟先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号房址西部堆积层内集中出有10余枚炭化的 山核桃,是兴隆沟先民从事 采集经济的重要证据。通过对房址和 灰坑内发掘土样进行系统 浮选,获得一批植物 遗骸资料,10号和31号房址内发现有炭化的的粟,经过人工栽培,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粟,也是兴隆沟先民从事 原始农耕生产的实证。发掘所获较多 蚌壳和少量 鱼骨资料显示,捕捞经济也是兴隆沟先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原始宗教信仰

  5号房址西南部居住面上出土摆放规整的动物头骨,多数前额正中钻有长方形或圆形孔,其中2例留有明显的 灼痕,具有鲜明的宗教祭祀性质。15号居室墓葬的墓口西北端并排立置一大一小的2件 陶罐,罐体下半段埋在墓穴填土内,大罐底部与墓主人头部上下相对,西南侧腹壁有1个圆形钻孔,直径7厘米。参考相关 民族学资料,大罐上的钻孔可能作为墓主人“灵魂”出入的通道。石、蚌质人面饰及 人头盖骨牌饰的发现,是研究 兴隆洼先民 宗教信仰的重要资料。

6、环境考古

  通过对动物骨骼和植物遗骸的研究、古树种的分析、遗址及周围地质、地貌的考察,将对兴隆沟先民生活时期的古环境得出科学的认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