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门

石城门

中文名 石城门
文物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时间 212年(东汉建安十七年)
目录导航

简介

南京明代石城门瓮城,地近楚金陵邑城、六朝石头城。史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之后,视这里山川形势不凡,有“王者都邑之气”,传说他铸造一对金人分别埋藏于钟山和幕府山下,以镇“山川灵异”。楚威王还看中临江陡峭的石头山(今清凉山),于是,在山上修筑城寨,取名 金陵邑(这即是碑记中“地近金陵邑城”的出处)。

早在 杨天祐十二年(915年)建造金陵府城时,位于城西的这座城门已具雏形,那时名为大西门。经南唐的改扩建,再历时宋元,4个朝代、400余年的“承上启下”,这400余年间只是名称略有改动,大西门演变成了“西门”。

史籍记载: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每次南巡到南京,北返时也都是出石城门上御船进入长江的。鼓楼圣谕碑(戒碑)记载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初四康熙起驾回銮的情形:“圣驾出石城门,御龙舟,天颜甚豫,民人数十万,夹岸持香呼送,直达七里洲。”这情形可谓盛极一时。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舰驶抵下关江面。在坚船利炮的威慑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在道光皇帝默许下委曲求全,与英军头目璞鼎查前往上江考棚议和时,也是从石城门进城。之后,中英两国在静海寺签下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石城门记录下了这个屈辱过程中的一个短暂瞬间,提醒国人,只有祖国强大才有平等可言。

在推翻清王朝的南京光复之战中,战斗极其艰苦惨烈、但战果辉煌。清军头目张勋看到大势已去,带着残兵败将,乘着夜色,悄悄溜出石城门,经大胜关北逃去了。石城门与南京民众一道迎来了崭新的民主共和。

历史沿革

公元211年,孙权自京口(今镇江)徒治秣陵。公元212年,孙权便下令在楚金陵邑的基础上加建石头城。筑城长7里100步,南开二门,北开一门,最南端之门名日“石城门”。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扩建金陵城,在此基础上加筑翁城,并沿袭东吴时故名,仍称“石城门”。

1931年,民国政府在此北侧正对汉中门另辟一门,称“汉中门”。由此可见,今汉中门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11年,孙权时期开筑的“石城门”,迄今,座古老的城门已经历了近1800年的历史。历经近1800年的石城六留下了无数人文史话,其中,堪称奇闻的是--公元280年,晋代大将王睿攻进石城门后,东吴后主孙皓平日淫凶残暴,乱杀无辜,见敌人打进来却束手无策,竟叫人抬着棺材同自己到石城门受降,祖先创出的江山,便由此断送掉。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写过一首《西塞山怀古》以记其事:“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名字由来

1368年建立明朝时,朱元璋占领南京已有12年。1366年他下令开始修建城墙。刚建成时,内城共有13座城门,其中就包括石城门。但事实上,石城门的历史比明城墙更加悠久。

据《江宁府志·城邑考》记载:“明初鼎新,京城唯南门、大西、水西三门尚仍旧,而易以新名。”这里的南门是今天的中华门,大西门就是石城门。

早在杨吴天祐十二年(915年)建造金陵府城时,位于城西的这座城门已具雏形,那时名为大西门。经南唐的改扩建,再历时宋元,4个朝代、400余年的“承上启下”,至朱元璋建明城墙时已具规模查阅《南唐江宁府图》、《宋建康府图》和《元集庆路图》,这400余年间只是名称略有改动,大西门演变成了“西门”。

此门以北里许,就是南京著名的石头山(今称清凉山),山上有东周楚国的金陵邑城和“金陵第一帝”孙权在故址上修筑的石头城。登上城门楼,石头城一览无余。明朝统治者寄希望于这座城门能够像当年石头城一样坚如磐石,固若金汤,于是将大西门易名为石城门。

为何叫“旱西门”?这要追溯到南唐时期。烈祖李昪定都南京后,将城西紧邻内秦淮河交通要道而建筑的城门命名为龙光门,又称下水门,民间则称其水西门。至元朝,“水西门”这个称呼被官方接受。查阅《元集庆路图》,“水西门”已作为正式标注出现在该图之上。明初,城墙建好以后,朱元璋将水西门改名为三山门,但民间仍习惯性地称其为水西门。同时人们也不习惯称呼“石城门”,为示区别与对应,便称其为“旱西门”。一水一旱,倒也形象。

至清朝,不知是出于清朝怀柔政策的需要,还是民间反清情绪的潜移默化,“旱西门”又逐渐演变成了“汉西门”,并在民间一直沿用至今。

逸闻轶事

明朝应天府城完工后,朱元璋率文武百官和四子朱棣登上后宰门,观看城墙。他问众人,城墙造得如何,大臣们赞不绝口,惟独时年7岁的朱棣语出惊人“城墙造得不好”。朱元璋沉下脸问:“如何不好?”朱棣答道:“紫金山上驾大炮,炮炮打到后宰门”。

朱元璋倒吸了一口冷气,却不动声色递给朱棣一个剥了皮抽了筋的桔子。回宫后,朱棣把此事告诉马皇后,马皇后大惊失色道。”于是,在马皇后的精心安排下,朱棣扮装市民混出石城门逃出。后来,一语成谶,朱元璋驾崩后,燕王朱棣杀回南京,果然第一个破了父皇苦心经营了二十一年的城垣。

地势险要

汉西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籍记载,宋以前,长江直逼清凉山,江水从石头城下擦壁而去。汉西门外的秦淮河,在此与长江汇合,成为当时南京的水陆码头。古人常以“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来描绘南京形势。汉西门成了古代南京城防的要冲。东吴末帝孙皓出降晋军时,“一片降幡出石头”当在此处。

明初朱元璋在石城门外建有石城楼、讴歌楼以接待来宾,并建皇城至汉西门的大道。甘熙《白下琐言》对此有记载:石城门至通济门,长街数里,铺石皆方整而厚,洪武间,令民输若干予一监生,谓之监石……晩清南京地方史专家陈作霖《炳烛里谈》也谈到:江中有八卦洲,旗人产也。其柴薪皆以牛车辇运,入自汉西门过大中桥,进小门口,至驻防城。每黎明即闻车声隆隆,至午刻始毕,如此者二百余年,街中监石,皆为碾裂……

清代康熙和乾隆南巡来南京,北返时均出汉西门登舟入长江。《康熙南巡图》中就清晰地描绘了“旱西门”外码头的繁华景象。1842年8月26日,英国侵略军头目璞鼎查至上江考棚议约,也是由该门入城的。

直至清末,江浙联军发起的光复南京之役,“辫帅”张勋带着败军,亦是由汉西门出城上船北窜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