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内龙岭村命名。解放初属潭口区潭西、潭南二乡和蓉江区文峰乡的一部分。合作化时属潭口区丘边、贝山、王村和蓉江区的文峰秀峰、李源及太和片的黎边7乡,17个初、高级社。1958年属卫星公社。1959年属潭口公社。1961年从潭口公社分出龙岭、王村二公社,1965年王村公社并入龙岭公社。1968年并入潭口公社,1972年复设龙岭公社。1984年改为龙岭乡。1996年撤乡设镇。1997年,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3.1万,辖樟桥、下棚、丘边、汪背、黎边、龙岭、杜背、贝山、向阳、新屋、王村、秀峰、卫上、山梓、李源、罗龙、清田等1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樟桥村。
[代码]360782103:~001金龙居委会 ~200樟桥村 ~201龙岭村 ~202黎边村 ~203下棚村 ~204丘边村 ~205汪背村 ~206贝山村 ~207王村村 ~208清田村 ~209李源村 ~210卫上村 ~211秀峰村 ~212新屋村 ~213向阳村
龙岭镇全年签约资金1.05亿元,实际进资1100万元,其中顺发针织厂签约资金1000万元,实际进资600万元。村级招商取得突破,龙岭村年内引进家具厂4家,实际进资达80万元。
2006年4月,区委、区政府决定开工建设龙岭工业西区,根据规划和安排,龙岭镇需承担主要征地拆迁任务。按照区里的要求,整个工作必须在2006年完成。针对任务重、时间紧的状况,龙岭镇迅速行动,主动应战,抽调9名精兵强将全力以赴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在工作中,龙岭镇镇村干部发扬不怕苦、
龙岭镇
不怕累的精神,做到全身心投入,全天侯出击,放弃了节假日、放弃了各种应酬,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在
整个工作中,没有一个干部缺席、迟到、早退,做到时间服从工作,夜以继日地做好工作。我们有的干部“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工作,有的干部把征地拆迁工作放在首位,并见缝插针地做好其他工作,做到“十个手指弹钢琴”。正由于有这样一批干部,我们的干部有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就基本完成了征地拆迁任务,总体工作得到区委、区政府的肯定。
成立城管和环卫队伍,建立圩镇长效管理机制。实施了圩镇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启动金龙大道两转盘建设,硬化金龙大道西段路面,对路灯进行了维护。新建商住楼40套。全年累计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450万元。
认真贯彻中央、省委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措施,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贴55.6万元,农业税税率调低3%,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9931亩,比上年增加13%。农业结构进一步调优,重点扶优扶强六大产业,全年生猪出栏20810头,新增栏舍面积2085平方米;草莓新增种植面积50亩;引进老板创办下棚百亩提子基地、贝山蚕桑基地,种桑面积达50亩;新果业面积200亩;开挖鱼塘面积60亩。
龙岭村被列为区首批新农村建设8个重点村之一,全面开展了“三清”工作,
龙岭镇“三改”工作积极展开,实施了绿化工程、道路(水沟)硬化工程、农民住宅新区建设,建立了休闲竹苑,新建篮球场1个。引进华亿木业有限公司创办皇竹草育苗基地,面积10亩。村容村貌明显变化。其他各村“三清”工作全面铺开。
硬化金龙至邱边、汪背,樟桥至贝山村级公路,总里程7公里。清田至赣县村级公路年底实现贯通。投资7万元对山贝小学校舍(危房)进行改建。邱边小学于10月正式搬进上新校上课。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农民1775人次。在板材城新增200千瓦伏安变压器1台,对18台变压器进行增容。投入2万元资金对镇敬老院进行全面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