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年间(1093年),苏轼被贬到定州任知州时,于中山花园(在今定州市),得到此石。定州志记载,苏轼在中山后圃偶得一石,此石黑质白脉,白脉似游动的水纹,犹如当时著名蜀地画家孙知微所绘《山涧奔涌图》的水形貌,苏轼便称其为“雪浪石”。 苏轼一生酷爱奇石。此石深得东坡居士的喜爱。后从曲阳运来汉白玉石,琢成芙蓉盆,将“雪浪石”放入盆中,并将其室命名为“雪浪斋”。
苏东坡为雪浪石赋诗: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孤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断凿开土门。 竭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才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幼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至英州。“雪浪石”逐渐埋没。
1587年,“雪浪石”和汉白玉石盆被知州唐祥兴发现。清康熙四十一年,州牧韩逢庥将盆石移至众春园内。众春园乃是清康熙年间在定州设立的行宫,道光二十七年弃置。1947年众春园被毁。所幸运的是,雪浪石完好无损。1952年定县人民政府特建“雪浪亭”,使这块“宋代第一名石——雪浪石”得以保存至今。
“雪浪石”高76厘米,宽80厘米,底围196厘米;盆高60厘米,直径136厘米。盆外刻芙蓉两周,盆下为六角形基座,上刻波浪纹,盆唇勒苏轼题铭:“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太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铭文呈回文形式,首尾相接,可变化出数十种读法,皆能成诵。
“雪浪石”也备受清乾隆皇帝喜爱,乾隆帝竟然有咏雪浪石诗多达三十余首。乾隆先后命内阁学士张若霭、薰邦达等人绘制了四幅《雪浪石图》。张若霭所绘《雪浪石图》现藏于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
1952年11月,毛泽东也曾到定州看过雪浪石。毛泽东手拂石盆上的石刻雪浪铭,让陪同的当地干部一读,由于这段文字没有标点,字字相连绕个圆圏,谁都不能读下来,于是毛泽东即将首句与尾句指给他们看。
当初被苏东坡不经意间发现并命名的“雪浪石”,成了名观赏石种,“雪浪亭”自然进入名亭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