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有耕地总面积 6120亩(其中:水田960 亩,旱地 5160亩),人均耕地1.6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花生等作物;拥有林地9672亩,其中经济林果地 147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39亩,主要种植 脐橙、葡萄、枇杷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7亩,其中养殖面积9亩;荒山荒地4450亩,其他面积664.5亩。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 、通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 564户通自来水,有269户饮用井水,有404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农户总数的44%)。有914户通电,有5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75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9.8%、5.6%和95.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6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705户(分别占总数的84%和77%)。
该村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3 公里,无集贸市场。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摩托车63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161亩,有效灌溉率为32%,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612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2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87 户;建有小水窖256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6 户。全村有11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2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8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67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84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4 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9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63万元,占总收入的51%;畜牧业收入300万元,占总收入的3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2474头);渔业收入10万元,占总收入的1%;林业收入25万元,占总收入的3%;第二、三产业收入92万元,占总收入的10%;工资性收入40万元,占总收入的5%。农民人均纯收入1475 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16人(占劳动力的5%),在省内务工54人,到省外务工62人。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等,主要销售往县内、省内。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43.5 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6%。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葡萄、脐橙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板栗、油菜、花椒产业。
该村现有农户915户,乡村人口3795人,其中男性 1929人,女性1866人。其中农业人口 3795人,劳动力2126 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 汉族3638人,苗族 145人,彝族12人。
到2006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922人,参合率77 %;享受低保350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 9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3公里。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2个。
全村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低保、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
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872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 612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36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0.3 万元,有固定资产198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张榜方式公开财务。
该村建有党支部7个,下设1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3人,少数民族党员4人,其中男党员71人、女党员12 人。该村党支部从1999 年至2006多次被省、市、县、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五好支部。
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文书等组成,下设车罗、油房湾等29 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支部1个,共有团员28 人。
强胜村古迹甚多,有位于坟山湾自然村,建于清嘉庆十六年的整石望柱两根,柱高13米,两根望柱之间集聚着"安土司"古墓群,古墓造工精美。村委会内有保存完好的古碉楼和正房、厢房等古建筑群9间,建筑群采取传统的"金包银"(外石内木)结构修建,顶盖青瓦,院内正对正厅有阴阳"风水卦石"一对。位于元田自然村的灵口古庙座落于悬崖峭壁之上,远远望去,雄险奇秀。位于车罗自然村的莲花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盛产脐橙、葡萄、枇杷等优质水果和无公害蔬菜,是桧溪镇蔬菜基地之一,是县新农村示范点。在牛厂、秦家坪自然村有植被茂密的天然林保护区,保护区内有天然龙洞和瀑布,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风土人情淳朴浓重。
强胜村两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与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人与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构建、文明村创建的整体推进为重点;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步伐为目标,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共实施房屋亮化55户,墙体粉刷11916.15m2,房屋座檐座脊3726m,户间路硬化2100m,公路硬化640m, 建沼气池43口,改厩46间,改灶113眼。[1]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道路交通闭塞、人畜饮水困难。
该村发展的重点: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1.道路交通2.水利设施3.土地整治4.文化教育.二、调整产业1.发展特色产业,计划种植石榴100 亩,柚子100亩,核桃900亩,蔬菜1500亩,花椒800亩,枇杷200亩,甘蔗500亩等。2.发展养殖业,发展猪4600头、牛80头、羊600 只;3.发展劳务经济,每年转移劳动35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465元增加到25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