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七镇

山七镇

气候条件 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 皖N
行政区类别
著名景点 七宝尖、王母山
邮政区码 231300
面积 132.9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山七小镇

舒城县山七镇位于大别山余脉,东接 高峰乡,西依 晓天镇,遥望 万佛山,北至 五显镇,滨临 万佛湖,南连 河棚镇,辖区总面积13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936亩,山场面积57355亩。辖16个村、一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35362人。
  境内毛竹、油茶、板栗、柿等 经济林面积大,林果产量高,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鸭、野鸡、野猪、 黄羊等,主要分布在要元、燕春、柯湾、高山等村境内。境内的 非金属矿有黄砂、 萤石矿、地热等,其中黄砂储量达百万方以上。
  境内的 旅游资源主要有山七河边的杨柳湾, 要元村的电站、 仙人洞、三石寺的扁尖头, 梅方村的王母山,街道的关帝庙、温泉。
山七镇

百科名片

安徽省舒城县山七镇位于大别山余脉,东接高峰乡,西依晓天镇,遥望万佛山,北至五显镇,滨临万佛湖,南连河棚镇,辖区总面积13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936亩,山场面积57355亩。辖16个村、一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35362人。

目录

自然资源
经济发展
人口民族
特色产业
  1. 豆制品制造业
  2. 竹制工艺业
  3. 木材加工业
农特产品
城镇建设
对外交通
文化状况
旅游资源
文物古迹
山七名人
自然资源
经济发展
人口民族
特色产业
  1. 豆制品制造业
  2. 竹制工艺业
  3. 木材加工业
农特产品
城镇建设
对外交通
文化状况
  • 旅游资源
  • 文物古迹
  • 山七名人
展开

自然资源

  山七镇东接 五桥乡,西依晓天镇,北至 五显镇,滨临 万佛湖,南连 燕春乡。    属浅山区,平均海拔310米,境内有“一山三寨三尖”,即王母山、火龙寨、三尖寨、 桃园寨、柴头尖、七宝尖、蜈蚣尖,最高峰王母山海拔544米,最低处双 桂村碎石滩,海拔71米。气候为 北亚热带 湿润气候区,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季风显著。年平均气温16.3 摄氏度, 年平均降雨量780毫米以上,无霜期272天。境内 淡水资源丰富,有二条主要河流。一是 晓天河,源出 岳西县主簿园南界岭头;二是山七河,源出本县 洪庙乡。两河于本镇的 大河沿处汇合后,至本镇 双桂村的碎石滩流入万佛湖。   境内毛竹、油茶、板栗、柿等经济林面积大,林果产量高,境内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鸭、野鸡、野猪、黄羊等,主要分布在要元、燕春、柯湾、高山等村境内。境内的非金属矿有黄砂、萤石矿、地热等,其中黄砂储量达百万方以上。   境内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山七河边的杨柳湾,要元村的电站、仙人洞、三石寺的扁尖头, 梅方村的王母山,街道的关帝庙、温泉。   温泉   位于集镇区内,万佛旅游线——舒岳路边的 汤池畈中,水量丰沛,日流量300吨;水温偏低,天然出水水温为39.2摄氏度;水清澈透明,富含多种 矿物质。      砂石   该矿地处山七镇 高山村境内,晓天河、山七河穿境而过,带来了丰富的砂石资源,经省地矿研究所测定, SiO2含量高,杂质含量低,应用范围广,是特种 玻璃、高级器皿、耐火制品、 铁合金及 工业硅的重要原料,该矿储量丰富,仅两河交汇处附近的储量就超过2亿吨,质优价廉,是采之不绝的一个财富。   兰花   境内兰花以 春兰和 惠兰为主,每天春节过后至采茶结束, 春兰和惠兰漫山遍野相继盛开,到处弥漫兰草的高雅清香,因茶叶吸收了兰花的香气, 小兰花名茶由此得名。    七宝百合   该产品主要分布于山七镇境内的七宝山下而得名。种植总面积70亩,亩产在800~1000千克,其属 多年生草本植物,其 鳞茎可作蔬菜食用也可药用,故又称其为药合。且很少施肥,无污染。   七宝 百合营养丰富,内含蛋白质、淀粉、糖、 果胶、维生素B及钙、磷、铁等多种成份。入药性微寒,味甘,有 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理气健胃、利湿消积、宁心安神,促进血液循环之功效,对医治肺络疾病和保健抗衰老有特别功效。

山七镇位置图山七镇位置图

经济发展

  30年的改革开放,山七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山乡勃发生机,成为舒城西南山区重镇。 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效益显著,已初成规模;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毗邻乡镇人流、物流集散中心; 小集镇建设和 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文化古迹处处,民间传说多多。 明显的区位优势,使山七镇自古以来商贸繁荣。特别是近几年来,山七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致力筑巢引凤,已初步形成了贸工农齐发展的经济格局。据统计,1999年全镇 国内生产总值4700万元,乡镇 企业总产值2900万元, 农业总产值1630万元,财政收入158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380元,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19万元。   全镇初步建成25000亩 用材林基地,20000亩板栗基地,3800亩茶叶基地,5000亩毛竹基地,2000亩油茶基地,200亩优质猕猴桃科技示范园。全镇现有企业176家,其中集体23家,个私153家,目前已形成造纸、建筑建材、制茶、棉织、服装、粮油加工、竹制工艺、 木材加工、食品制造、食用菌培植、机械采砂、车辆运输、 特种养殖等13大行业系列。

山七镇群众在机耕农田山七镇群众在机耕农田

人口民族

  山七镇总人口26842人,6759户,其中:农业人口25895人,占总人口的96.5%,集镇人口约5000人,占总人口的18.6%。民族为汉族。山七镇辖14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

特色产业

豆制品制造业

  全镇从事豆制品制造业40多家,产品有白干、臭干、清水豆腐、 千张、 豆皮、豆皮棍等。 特殊的工艺、特殊的水质,使山七的豆制品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同类产品。因此畅销周边乡镇,远近闻名。山七河豆腐具有五百年的制作历史,制作过程中,运用传统的独特工艺,采用得天独厚的优良矿泉水,精挑细选原材料,生产出来的豆腐、 臭豆腐、千张系列豆制品,均具有其独特之处,闻名遐迩。全镇从事豆制品制造业40多家,产品有白干、臭干、清水豆腐、千张、豆皮、豆皮棍等。   豆腐(干子)。白而嫩,细腻可口;纤维性强,不易破裂;托在手中,闪闪欲断但不裂,烹制过程不易破碎。烧、炒、煎、炸、卤均是一道好菜。    臭豆腐。春末秋初之间,将豆腐与 黑芝麻粉、蛋清、胡椒等多种配料,按一定比例,浸泡在一起,利用特殊手工艺,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使其表面变成鸭蛋绿色。即可捞出食用。它生臭熟香,经过烹饪加工后,浇上香油,其味鲜美至极。

竹制工艺业

  利用野生小竹编制工艺 竹篮,年产值近20万元。    利用丰富的毛竹资源,机械加工制造竹 凉席( 麻将席)。产品远销本省各地。

木材加工业

  以个私企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业,目前,已扩展到省内40多个县(市)和江浙沿海一带市场,年 净收入达200多万元。
山七镇河川风光山七镇河川风光 竹制品竹制品

农特产品

  板栗:分布于全镇14个村,年产64吨,产品质优价廉。 茶叶:分布于全镇14个村,年产67吨,产品以手工制作的 兰花茶为主,尤以高山、山畈两村的兰花茶最好,色、香、味均属上乘。   茶油:属无污染木本油料,主要产于梅冲、山畈、牌坊三村,年产油茶籽56.5吨,年产优质茶油7吨。   豆腐:由于水质优良,工艺精湛,生产出来的豆腐,细腻滑嫩。闻名县内外的杨柳湾豆腐有100多年历史。

山七镇河川风光山七镇河川风光

城镇建设

  近几年,山七镇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集镇建设日新月异:除原有的一条老街外,三条新主街呈辐射状伸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新建 欧式风格的步行商贸街,贯通东、北、两条主街,构成镇区循环通道;镇区内近1500户居民,新建住房、厂房2000余间,占地面积5000m2,70%以上的居民住上了楼房,区内路面全部硬化,排水等配套措施齐全;建成日供水300吨的自来水厂;开通1500门程控电话;做到组组通电话,用户量占总数的20%,建成地面卫星接收差转台和甲级 调频广播网;新建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一处,内建商业店铺40多家,交易大棚1000多平方米,新建4200平方米公用停车场一处。   山七镇的集镇长远建设规划,经政府的充分考证和运筹,制订了科学的发展方向和高标准的宏伟蓝图,聘请省 建筑设计院评审设计。

对外交通

  山七镇主要是公路交通,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舒城西南山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站。 镇内通车里程达150公里,拥有各种机动车280 多辆;开辟了山七至苏、沪、杭、京及深圳等长途 客运专线,年客运量达30多万人次。

对外交通图对外交通图

文化状况

  山七镇现有 初级中学2所,小学15所,幼儿园1所,在校生为4400人,教职工208人;1999年又投资近120万元,建起两所教学楼。卫生院2所, 村卫生室12个,有效解决了山区人民缺医少药问题。镇计生服务所1处,村服务室15处;正规化书店3处,娱乐场所2处。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促进了全镇两个文明发展。

旅游资源

  据民间相传,唐、宋、明、清、山中小景,颇为壮观。如 魏征塔、 将军坟、 飞来石、双峰石、炼丹池、万年井、烟云洞、 观音洞、普灵庵、园国庵等。 传说“小唐王游 地府”就跟王母山大有渊缘。 唐太宗李世民,一日午休,赴 阴司。众小鬼向其索银,李当时无银付。适逢一老母自称家住小夭王母山愿借银予李,李借银付众鬼,抬回 阳间。于是贞观十二年( 公元638年),唐王派魏征、 尉迟敬德来小夭王母山还债,探知王母已西游,遂在此山建“ 王母娘娘”庙,当时香火旺盛,闻名遐迩。   魏征塔,在山之东。初建时 宏伟壮观。清末,塔内一株栗树,涨开塔体,塔毁。塔下有冢,相传为 魏征墓。魏于贞观17年( 公元643年)病逝。他辅佐 李时,秉性忠直, 疾恶如仇,死后恐 仇家掘其墓。在出殡时,数口棺材出门,一口便运至他曾到过的小夭王母山安葬。文革期间,有好事者,掘其墓,得一碑。碑身长1米,宽0.6米,厚0.12米,碑文共15 行半。每行35字。因年久,字迹不清,唯下款依稀可辨者为:“夭顺 癸未岁冬重修魏征塔”等字样。   将军坟,在山之西。明永乐年间。西域叛乱,皇上出榜招贤,住大河班畈村 班氏 二世祖班开基揭兵领书,平定西域。后又领兵平匈奴,永乐大喜,封班为 护国将军。班谢世后,葬于此。   其他,如飞来石、双峰石、炼丹池、万年井、烟云洞等景观,均有趣说,在此不一一赘述。

山七镇山七镇

文物古迹

   龙华庵:建于1801年,位于山七镇俞河村麻冲村民组,原此庵四面环山,座北向南依山而建,由5间前殿、5间后殿、东西厢房、四合院、妮姑居住的两层木楼和6间招待客人居住、吃饭用的瓦房构成,占地约1000平方米。庵内有妮姑3人,其中叫宽和的妮姑于1991年在俞河村病故。庵毁于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

山七名人

   方向明,1944年生,1969年7月参加工作,1971年9月入党;毕业于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安徽省 革命委员会、安徽省办公厅信访处办事员、巡视员,安徽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处长,池州地区行署副专员。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    汪建国:1954年生,1975年10月参加工作,同年同月入党;1984年12月毕业于 安徽大学。历任安徽省科委 副主任科员、安徽省乡镇企业局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 安徽省地税局副局长。   汪临发:1940年生,1960年7月参加工作,1966年8月入党。历任解放军 总参谋部三部参谋、干事、科长,解放军政治学院正团职教员, 国家交通部调研员、调研室副主任、 助理巡视员;编审有《交通行政管理》等10余部著作。汪爱平:1951年生,1969年12月参加工作,1971年4月入党。历任 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处长、副秘书长。    汪群从:1943年生,幼年随父母去台湾,1964年毕业于 台湾大学土木学系,获美国 伊利诺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该大学副研究员,台湾大学造船工程研究所所长,美国 密西西比大学客座教授。著有《船用流体力学》一书。   施得良:1946年生,1969年9月参加工作,1975年5月入党。1969年9月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铁道系。历任铁三局局长办公室科长、工程师,铁一局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 中国铁路工程发包公司 经理助理、副经理, 西康、 神延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铁道部工程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    程立国:1966年生,1989年4月参加工作,1986年9月毕业于 南京理工大学。历任江苏省农行信息电脑处副处长,南京市农行信息电脑处处长。    谢祥云:1964年生。1985年参加工作,1984年5月入党。1995年获 兰州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历任广东 五邑大学数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五邑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生导师,世界三大数学评论之一的《德国数学评摘》特邀评论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模糊 代数和序末群理论。   刘和树:1942年生,1963年入伍,1964年入党,历任 广州军区政治部连长、营长、团长、后勤部处长等职。现任广州市 金鑫物业公司总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