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大致建造于东汉初年(1世纪左右)。[1]
郦道元《水经注》对郭氏墓石祠已有记载,称之为“孝子堂”。[1]
北齐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该墓是郭巨之墓。[1]
唐代开始在祠堂周围修建庙宇。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对此也有著录。[1]
明隆庆二年(1568年)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进行重修并立下《重修孝堂山庙记》一碑。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曾经大修祠堂附属庙宇,并立修庙碑一座,庙堂为八殿两廊之规模。清同治九年(1870年),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再次进行重修,并立《重修孝堂山庙记》石碑一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6月14日,一位叫沙畹的法国汉学家来到了孝堂山,对郭氏墓石祠进行了拍摄留下了当时的一些资料照片。
民国五年(1916年),日本人关野贞来此考察并首次发表祠堂的实测图。
1999年,按照汉代风格重修了覆室。“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之匾额由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题写。
2000年,为配合环境整治,考古人员对石祠前的几座小型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正门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属之祠堂,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并缩小比例而建,用青石砌成。祠堂为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后部为祭祀用低矮石台,石祠构筑情况是:东壁上下2石,西壁1石,上端皆呈锐角三角形。后壁横列 2石。前面正中立一八角形石柱,两侧山墙前面立条石柱,上托挑檐枋石。墻壁为厚约20厘米的石板。屋顶为单檐悬山式,由石板接成,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垄、连檐等构件的形象。[1]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坐北朝南,东西长4.1米,南北宽2米有余,高2.6米,室内由一根八角石柱分为两间,面阔3.09米,进深2.08米。[1]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在正中石柱和后墙间,上架三角形隔梁石,分室为两间。屋顶前后坡备用 2块石板覆盖。屋顶石板刻出瓦垄、勾头、连檐形状,东西两端刻出排山。原有屋脊石已缺失。后期又在正中八角柱两侧另加小八角形石柱各一,上有唐宋时期题铭。[1]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其室内的三面皆有浅线刻画像,三角石梁上也刻有画像。画像图案为朝会、拜谒、出游、狩猎、百戏等汉代贵族墓葬石刻的常见题材。横贯西、北、东三面内壁上部的出游图,场面宏大,人物、车马众多,且刻有“大王车”三字。其他画像有伏羲、女娲、西王母、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等神话、故事题材。祠室外壁有大量的游人题记,最早的有纪年者为东汉中期所题,因此该祠堂的建造年代不晚于东汉中期。
祠西壁题记拓本
西山墙外壁题刻
在石祠的西山墙外皮,整个墙面都是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的胶东王胡长仁威孝颐。全刻上下1.24米,左右2.18 米,额高0.4米。在颐文之后,复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杨杰题刻,字较颂文小很多,当是就空白之处随意镌刻的。[1]
北壁东半部题刻
在北壁东段下层画像的建筑物两侧柱上有北魏高祖太和廿三年(499年)题刻内容:“ 太和廿三年十二月廿五日广陵王太妃至此,国补永庆,子孙忠孝” 。“太和廿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广陵王至此,月十一 日来至不上” 。[1]
北壁西半部题刻
石祠北壁西半部的后代题刻也不少,在画象建筑物的柱子上,有东魏孝静帝“ 武定二年(544年) 十一月十九日南青州刺使题刻 , 在画象建筑物的屋角上有“ 乙巳年十一月十四日主夫叩首, 以少子至此 ” 。[1]
东壁题刻
此壁题刻有王像璋于北魏明元帝永兴二年(410年)相关题刻,有北齐文宣帝天保九年(558年) 刘竟、刘章兄弟相关题刻。[1]
西壁题刻
在西壁右侧有汉桓帝永康元年(167年)题刻 。[1]
隔梁东半面题刻
隔梁东半面有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2年)题刻。[1]
隔梁西半面题刻
隔梁西半面有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题刻,这是石祠中最早的一处题刻。[1]
东南角画像石题刻
在东南角画像旁边有一处无年号题刻。[1]
汉顺帝永建四年题刻
1953年,当地文物部门在石祠外修建了覆室和围墻,并派人看护。[1]
1961年,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考古工作者清理了祠堂正前方及两侧的汉墓,并将清理是发现的历代碑碣集中存放于墓园内。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覆室
名称由来
孝堂山原名巫山,高不足百米,因山上建有孝子郭氏的祠堂而得名孝堂山。祠堂后有一座大墓,封土高约3米,祠堂周围还有已被盗的汉代墓群。郭氏,相传为二十四孝中的东汉人郭巨。但郭巨为河内隆虑人(今河南林州),一说为温人,没有记载其来过济南郡。祠堂内的画像多为王者出游及战争等场面,也与郭巨身份不符,有人认为实际上是汉代济北王墓或是二千石等高官之墓。因墓主人身份无从考证,因此定名为郭氏墓石祠。[1]
孝堂山文化旅游节
2007年,孝堂山围绕“孝”文化而创办了孝堂山文化旅游节。2011年,文化节活动内容有齐鲁孝文化书画作品展、十大孝子表彰颁奖大会、孝里籍友人座谈会、民间舞狮舞龙民俗会演、孝堂山山会、摄影比赛和登山等活动。
孝堂山文化旅游节现已成为当地的一项人文旅游景观,具有祭祀性、传承历史性、娱乐性和现实性。
书画作品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18年间,清代画家黄易游历山东并绘图一幅《肥城孝堂山石室图》,其左端题跋为:“赵德甫《金石录》云:北齐《陇东王感孝颂》在平阴县小山顶上石室,内刻人物车马,似后汉人所为。余遣工拓视,得成王、相、胡王等标题,永建四年邵善君题名及永康、永兴、延昌、武定、太和、景明、先天等年细刻之字,《感孝颂》后有唐杨杰,石柱间有唐焦昌、宋杨景略等题字。此画现收藏在天津博物馆。[2]
清黄易《肥城孝堂山石室图》
文物价值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中国境存最早的一座地面房屋建筑。汉代石祠据文献记载虽然不少,但是均已倒塌,现在所发现保存完整的,就只有这一处。 孝堂山石祠的建筑,已经有了墙壁、柱子、梁、枋、斗、屋顶等各种粗成部份。两山屋顶作排山枯构,檐椽已有卷杀等,这些特点,说明了后来静多建筑桔构手法与形式,在汉代已经形成。 这座石祠确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实物例证。[1]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题刻和后来的题词,内容丰富,说明了石祠建造的历史在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 以前 ,在文献与书法上均有一定的价值。[1]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画像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汉代以前的绘画保存下来的,除考古发掘所得画像石、壁画以及绘彩文物之外,保存于地面者, 即在墓阙和墓前石祠等石块之上,其中尤以石祠画像最为丰富,刻画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物、禽兽、草木、山川、天地之形状,描绘极为生动。 研究中国绘画史者,汉代石祠画象具有重要意义。孝堂山石祠画像即是非常重要的一处。[1]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历史、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在石室画像中表现了众多汉代时期的历史情况,如在东壁上战争的场面是与胡人作战的场面,说明了汉代民族战争的史事, 西壁有胡人骑骆驼,骑象来朝,汉朝派出丞相亲迎的场面,说明民族和好的事实,这些内容都可为历史记载的佐证。其他如像人物的服装,是研究汉代服饰的重要参考实物,如胡人的高冠也是研究少数民族古代服饰的参考。[1]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南的孝堂山顶。
济南市乘坐济长巴士1路到长清汽车站下车,换乘长清汽车站至黄崖线路专线在孝里新镇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孝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