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文名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地点 甘肃省
目录导航

团队成员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是全省唯一具有团体领队资格的考古发掘单位。是甘肃文博系统9个事业单位之一。下设行政办公室、基本建设项目办公室、史前研究室、历史研究室、简牍研究室、图书资料室6个科室。核定编制45人,现有在册职工43人,80?为大专以上文博、考古专业人员,现有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8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11人,行政管理及工勤人员10人,全所有10人取得了考古发掘领队资格。退休职工12人。职工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趋势,平均年龄为35.6岁。

研究所历史

莫高窟莫高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6年至2005年7月办公地点在甘肃省博物馆院内,2005年7月19日搬迁到兰州市城关区和平路165号,占地面计11.785亩,建筑面积7838平方米。与2007年成立的甘肃省简牍保护与研究中心合署办公。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以来,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严格履行对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发掘、抢救、研究、保护和对市州县文博部门的文保工作帮助指导的职责。曾完成刘家峡水库、兰新铁路、宝中铁路、等建设工程前的文物保护调查和西峰北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的调查。对秦安大地湾遗址、敦煌马圈湾遗址、天水放马滩遗址、敦煌悬泉置遗址、武威白塔寺遗址、灵台百草坡西周墓群、崇信于家湾先周墓群、敦煌祁家湾墓群、敦煌佛爷庙湾墓群、安西旱湖垴墓葬群和窑址、武山西旱坪墓葬、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山秦公墓及贵族墓地、河西疏勒河流域汉晋墓群、玉门花海毕家滩晋墓群等重大遗址和墓葬的发掘,以及对省内汉长城烽燧的调查工作,其中悬泉置遗址的发掘曾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八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此外,还在国家和我省的公路、铁路、水利、机场、西气东输等基建工程项目中,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工作。

藏品情况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年来除结合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展开了对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秦、汉简牍和长城以及佛教考古的研究。至今已发表出版考古发掘报告和有关研究论著等30多部,有数百篇论文等在全国及省内外报刊发表。研究所现藏有价值35万多元的图书15万多册,共有文物藏品63131件,其中一级品921件(组),二级品3520件(组),三级品28056件(组),一般文物30634件。

组织架构

●领导班子分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领导班子成员3人,分工如下:

副所长:陈国科同志主持全面工作,主管办公室、历史研究室。主要分管人事、职称、财务、制度建设及相关的学科、课题的管理与研究。

书 记、副所长:杨喜林同志分管党务工作,协助所长管理内部事务工作。主要职责:党员发展及教育、纪检工作、共青妇工作、政治理论学习、职工培训、安全工作。

副所长、支 委:张德芳同志分管简牍研究室、技术资料室。主要职责:简牍学的整理与研究、相关学科的建立与管理、考古发掘资料管理、文物库房管理、技术资料室管理、简牍研究中心的筹建。

科室及负责人:

●行政办公室

主 任:潘玉灵

●基本建设项目办公室:

主 任:岳晓东 副研究员

●史前研究室

主 任:谢炎 副研究员

●历史研究室

主 任:赵雪野 副研究员

副主任:毛瑞林 副研究员

●图书资料室

副主任:魏美丽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