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金馆

却金馆

气候条件 亚热带
中文名 却金馆
目录导航

名胜简介

却金馆----括苍古道之拒礼名胜景点

这个仅有300来人口的小村子,眼下尽管大多数青壮年出外挣钱去了,但仍鸡飞犬吠,一片生机。金黄色的阳光撒落在村子的一幢幢泥墙瓦屋上,透出了古色古香的韵味。绿荫丛中,一条古道穿村而过,一头连头历史,一头探索着未来。村子小,历史却不短了。因地处官道,早在宋朝,这里便设立了驿站。村子的名称叫刘山铺,所以这个驿站也叫刘山驿站。到了明朝,在这个驿站里发生了“却金”美事,村名也就顺理成章地改叫却金馆了。

民间传说

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历史中,江西人是很会读书的,因此做官的人不少,广昌的何文渊便是其中之一。明朝宣德五年(1430)何文渊出任温州知府,上任伊始,他就从调查民情入手,每月初一、十五定期召集父老乡亲开会,征求民众对官府的意见。他在任六年,勤政爱民,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深得温州百姓的爱戴和敬重。他是与况钟齐名的当朝四大知府之一。在期任满,他要回京复命了。别人做官都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何文渊一任温州知府下来,由于廉洁奉公,结果两袖清风,离任时居然连一顶轿子也雇不起。临别温州那一天,为了不惊动百姓,他身背一个行囊,双脚悄悄踏出温州府衙大门,准备上路。殊不料,刚出大门,就见吏民军卫万余人已在夹道为他送行。何文渊的双眼湿润了,激动之余,他赋诗一道,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作郡焦劳短鬓蓬,承恩又待大明宫;行囊不载温州物,唯有民情满腹中。”后来,温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少有的好官,曾立《何公文渊画像碑》于先贤祠,并把他的这首留别诗刻在了祠中。

出任温州知府的何文渊出任温州知府的何文渊1436年初冬的一天,何文渊离别温州步行赴京,一路走来,来到了丽水的桃花岭。何文渊在刘山驿站住了下来。刚睡下不久,刘山铺又来了一拨人,这拨人的领队者,是当时的温州府治所在地永嘉县县丞于建的儿子。他是奉父之命,带领温州五县的民众代表,怀带礼金,抄深山密林小路,日夜兼程追赶何文渊而来,追到丽水的刘山驿站,终于追到了何公。说,温州百姓闻知何公离任起程,见何公囊中羞涩,纷纷解囊筹金,特资盘缠。话毕,当众奉上全部礼金。这是好大的一笔钱。按常规,一般人也就虚晃一枪,顺手收下了,但何文渊却坚决拒收。第二天一大早,何文渊弃礼金于驿站,没向任何人告别,悄无声息地走了。

何文渊悄无声息地走了,住驿站的人们却惊讶了,世上怎么还真有两袖清风的官吏。其中有个士子感慨成端,兴致所至,当众就提笔挥毫,在驿站的墙上特书了“却金馆”三个字,以志何公人格。

这就是刘山驿站的“却金”全过程。

“金”“却”在刘山驿站了,怎么处理?总不能再带回温州还给众赠金人吧,况且,父老乡亲的一番美意无法了断,这事怎么说也显得不完美。众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把金留在刘山驿站,盖几座公馆,彰显美德,纪念何公。于是不久后,刘山铺村就出出了四座公馆,供旅人落脚住宿。那时的公馆不像现在的宾馆,只要有钱,你住总统套房也没有人干涉你。刘山驿站的公馆共有四座。公为大公馆、二公馆、三公馆、四公馆,总名就叫却金馆。大公馆称这厅,专供来往官员住宿,挑夫、轿夫、生意人就住二、三、四公馆。

从此,刘山铺村就变成了却金馆村了。

婺剧

丽水市文广新局策划的新编反腐倡廉题材婺剧历史故事剧《却金馆》

婺剧《却金馆》由浙江省著名编剧尤文贵编写,故事取材于明朝时期发生在处州括苍古道桃花岭的真人真事,新上任温州知府何文渊在上任途中经过括苍古道刘山铺驿站时,当地灾民向他状告贪官污吏,何文渊上任后立即投入调查惩治当地贪官污吏,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终于将贪官污吏绳之以法,但何文渊也受残余恶势力栽赃陷害,被削官为民,后来回乡途中经过刘山铺驿站时当地百姓又内疚又感激地为他送上马匹和钱财,何文渊都分文不收,当地百姓为纪念和答谢这位清官,将刘山铺驿站改名为“却金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入扣,具有很高的婺剧艺术价值。

全剧通过“赴任”、“闯关”、“探牢”、“琴音”、“解救”、“遭难”、“审判”、“送别”八折戏来讲述了明朝宣德年间发生在温州、处州栝苍古道桃花岭的真人真事:新上任温州知府何文渊上任途中经过栝苍古道刘山铺驿站时,当地灾民向他状告贪官污吏,何文渊上任后投入调查惩治当地贪官污吏,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将贪官污吏绳之以法,何文渊受栽赃陷害,被削官为民,回乡途中经过刘山铺驿站,当地百姓送上银两,何文渊分文不收,当地百姓为纪念和答谢这位清官,将刘山铺驿站改名为“却金馆”。《却金馆》一剧围绕“做官先做人,做人要善良,做官要清廉”这一主题,通过挖掘历史题材,并赋予其新的内容。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尤其是一尘不染、一心为民的“何文渊”清廉形象,在惯见才子佳人的戏剧舞台上,表现出了别样的艺术感染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

《却金馆》在景宁《却金馆》在景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