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

国富论

中文名 国富论
语言 汉语
作者 亚当·斯密
文学体裁 散文
字数 1099000
目录导航

作品简介

国富论国富论《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原富》是中国翻译家严复对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 – 1790)所著的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翻译的第一个译本起的书名。用现代汉语翻译应为《国民财富-对国民财富产生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

1930年郭大力和王亚南的译本,初版译名为《国富论》,此为09版《国富论》的原版。1972年再版时改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第1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

第2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第3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

第4卷,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

第5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创作背景

国富论国富论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初版于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首次提出“无形的手”的概念,但英国剑桥大学历史与经济中心主任 艾玛·乔治娜·罗斯柴尔德(一位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 曾公开否定“看不见的手”,说“‘看不见的手’不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重要概念,而是在开一个反讽的玩笑“。

作品目录

上卷

下卷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一章 论分工

序论

第二章 论分工的原由

第一章 商业主义或重商义的原理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二章 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第三章 论对其贸易的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那些国家的各种货物的输入所加的异常限制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第四章 论退税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五章 论奖励金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二篇 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序论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

第三章 论公债 [6]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门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的发展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阻抑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第四章 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6]

作品鉴赏

上卷

下卷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一章 论分工

序论

第二章 论分工的原由

第一章 商业主义或重商义的原理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二章 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第三章 论对其贸易的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那些国家的各种货物的输入所加的异常限制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第四章 论退税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五章 论奖励金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二篇 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序论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

第三章 论公债 [6]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门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的发展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阻抑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第四章 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6]

作品影响

作品思想

《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现在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国富论国富论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价值读书网)

作品节选

[英国]亚当·斯密

国民生活供给情况的好坏,取决于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与消费者人数的比例大小。这一比例对任何一国国民来说,都受制于两个因素:第一,本国国民运用劳动的熟练程度和技巧、判断力;第二,本国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的比例大小。不论该国的土壤、气候和面积状况如何,国民生活供给情况的好坏都由这两个因素来决定。

另外,国民供给情况的好坏,似乎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个因素。在未开化的渔猎民族区,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供养自己和家族内因老弱病残而无力劳动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从事着有用劳动,以尽可能地获得各种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不过,因为资源贫乏,生活贫困的他们迫不得已——至少被认为是迫不得已——不是直接杀死自己的老人、孩子或长期患病的亲人,就是遗弃这些人不管,任由这些人饿死或者被野兽吞食。相反,在繁荣而文明的国家里,许多人即使根本就不从事劳动,他们消费的劳动生产物也往往比大多数劳动者所消费的要多,甚至高达十倍乃至百倍。因为,这时社会全部劳动生产物非常多,可以充足地供应给所有人,包括那些最下等、最贫穷的劳动者。只要这些最下等、最贫穷的劳动者勤勉节俭,都可以比那些未开化的人享受到更多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破题】

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市场经济的“圣经”。

作者简介

被誉为: 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经济学的百科全书

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本书之一

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

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籍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2018年4月,由公众号“蓝橡树”整理的哈佛、北大等11所中美名校图书借阅榜发布,《国富论》排名浙江大学借阅榜第9位。

作品评价

亚当·斯密亚当·斯密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7]1750年到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6]。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他于1790年7月17日在苏格兰爱丁堡去世[8]。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出版信息

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经济学家基本是沿着他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这部著作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马克思则从中看出自由经济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提出用计划经济理论解决的思路;凯恩斯则提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宏观调节的方法。经济理论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尚没有任何一种尽善尽美可以完全解决经济发展的方法,但《原富》(是严复当时翻译《国富论》时使用的译名)这本书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写作的第一部著作,对经济学研究仍然在起一定的作用,现代经济学研究都是在这部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论是发展它或反对它。

各家评价

国富论国富论

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马克思

在促成我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许多因素之中,《国富论》这本书所发生的影响,可媲美任何一本现代的典籍。 ——著名批评家 雷纳

西洋公学译书院新译亚当·斯密《国富论》。欧洲200年前理财政策多与中国相似,自此书出,英国首先采用,遂立今日富强之基。今日中国患贫久矣,和议既立,必以整理财政为先,译成是书以备参考。 ——1900年12月27日中国《新闻报》

亚当·斯密的地位像是神一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勒曾经写过一篇亦庄亦谐的文章,列举参加学术研讨会时,经常听到的语录,其中有两则是:“这个亚当·斯密早就说过!”和“亚当·斯密才没说过这个!”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把亚当·斯密当成判别是非的指标。 ——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 熊秉元。

词条图册

首次出版

《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

作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首次出版:1776年

全书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这本书于1776年第一次出版,全书包括5卷二部,在第一部的序言中,亚当·斯密对全书进行了概括描述,他认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劳动的分工),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国富论》初版于1776年3月,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出了九个英文版本。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并一致公认亚当·斯密是一门新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因此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据说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国富论》发表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制定政策时都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这本书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