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东北部,北与太和县接壤,漯阜铁路和伍苏路在该村内交织穿过。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689元左右。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大周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 大周村现有20个自然村,辖区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05.5亩,人均耕地面积1.36亩,总人口5057人,居住户数1369户,户均4人。[1]
大周村,属高村乡。位于乡驻地西北2公里,西南距中排渠0.5公里。明朝初年,有周姓到此定居后成村,以姓氏得名周村。后分出部分居民在村西北另建村庄,称小周村,该村对应称今名。另传说,宋、辽对峙时期,辽军元帅韩昌统率大军进犯中原,先锋官行至漷县(今北京通州区)附近天下大雾,于是把扎营的村庄称大雾(务),雾散后又急行军来到武清一村庄,熬粥造饭,饭毕又急令前行。后来这个村庄便得名粥(周)村。历经同音演变为大周村。这次奔袭由于杨六郎在牛镇摆下牤牛阵,把辽军杀得人仰马翻,大败而逃,杨元帅亦班师回朝。[2]
位于谯城区西南15公里处十河镇,交通便利,水土肥美,是著名的蔬菜基地。[3]
澧县永丰乡大周村有1735人,农田2330亩,山坡地139亩,林果地50亩,水产资源1619亩,全村资源发包年收10.057万元,是个有奔头的农业庄园。
今天的大周村,以前叫周纂镇。相传北周时杨纂在此镇守,治理有方。为纪念杨纂,后人取北周和杨纂各一字,将镇名定为“周纂”。大周村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村落格局和大量的老民居。据村里程裕生老人回忆,村中原有大小庙宇七十余处。如今除大庙和大寺外,其余大多不存。目前大周村入选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