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书是上古谶纬思想学说的辑录,并非出于某一作者。谶纬出于神学,谶是方士们造作的图录隐语,纬是相对于经学而言、即以神学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的。由于先秦天命神权、天然感应观念的流行,出现许多祥瑞灾异、神化帝王和河图洛书、占星望气等等说法。其中也涉及炎、黄的传说,保存了不少古史、天文、乐律、农学、医药以及原始社会状况等零散资料,经过去伪存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儒家纬书保存了大量的远古神话传说与科学资料。且又文辞华美,言语雕蔚,谶纬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神学启示,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文学、道德、伦理、科学、艺术、宗教、神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天文地理、神话传说无所不包,荒诞而精彩,和受佛教影响的道教经书相比,儒家谶纬神学有着纯粹的华夏远古神话与宗教色彩,体现了古人宏大的宇宙观。《文心雕龙·正纬》篇赞曰∶荣河温洛,是孕图纬。神宝藏用,理隐文贵。世历二汉,朱紫腾沸。芟夷谲诡,采其雕蔚。
书名。汉代谶纬之书中的一种,十八篇,主要是模仿《尚书》的文体,记述古代帝王的符命瑞应,以证明这些朝代和帝王兴起应乎符瑞,合乎天命。此书是汉代纬书中产生较早、较有影响的一部,与“七纬”并称“纬候”,成为谶纬之学的代名词。《隋书·经籍志》著录五卷,汉郑玄注。又言“梁有八卷,今残缺”。此书尚有魏宋均注,疑此八卷本即宋注本。《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不著录,盖其时已残缺或佚失。然传注及类书中引用颇夥,佚文存留较多。明清以来诸家多有辑本,以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辑本为最备。
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之书除其中包含的神学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1]。
谶纬是盛行于秦汉代的重要社会思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纬书是对秦汉以来“纬”“候”“图”“谶”的总称。其中保存了大量关于神话民俗文化的记载,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大综合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研究中国思想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谶 ,本义是应验,《说文》曰: 谶,验也,从言,韱声。 是儒家制造出来的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而宣扬这种宗教预言的书,就叫做谶书。 谶书的作者为了增强神秘性,还在谶书中画有很多古怪的图画,因此谶书也叫做图书 、图谶。谶 ,或称图谶 ,作为一种立言于前,有征于后 的宗教神学,在历史上很早就产生了。西汉末年,随社会矛盾的加剧,谶纬之说开始广泛流行。
谶纬是一种经学和神学的混合物。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的图书符箓。这类宣扬神学的作品,往往有图有文,所以也叫图书或图谶。为了显示它的神秘性,又往往作一些特殊的装饰(如王莽的《金匮书》和刘秀的《赤伏符》)或染成一种特殊的颜色(如《河图》、《洛书》被染成绿色),所以又称符命或符箓。纬是用宗教神学的观点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因为经文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为了把儒学神学化,纬书就假托神意来解释经典,把它们说成是神的启示。谶纬说中虽然也包括一些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但大部分充满着神学的内容。
东汉统治者一开始就利用谶纬之说,并力图把它合法化。光武帝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 宣布图谶于天下 (《后汉书·光武帝纪》),把图谶国教化。汉章帝更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集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的讨论记录,后来由班固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或简称为《白虎通》、《白虎通义》,成了谶纬国教化的法典,使今文学说完成了宗教化和神学化。
汉朝是谶纬之学最兴盛的时期,尤以西汉末年及东汉末年最盛。例如王莽称帝就利用谶语制造舆论,制作了"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石碑。之后的汉光武帝也利用《赤伏符》即位。之后,在中元元年(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使之合法化。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还主持召开了一次全国经学讨论会,即白虎观会议,会议纪录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以法令形式将谶纬之学定形,和正统经书具有同等地位。
魏晋以后,随着玄学的兴起,对儒家传统经学有了全新的解释,于是宣扬宿命论的谶纬之书渐遭毁禁。至宋欧阳修〈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札子〉后,谶纬学说更是式微,其书籍文献多散失不传。随着明清儒家推崇汉儒,众多儒家学者开始辑轶纬书,谶纬之学重新崛起广大。
谶纬之学的内容很庞杂,其内容比如:
天人感应,星象预测吉凶(参看占星学);
报应说,人的善恶能够影响到人的寿命;
昆仑山是神仙所在之地,西王母则是指引修行的神仙;
黄帝是北斗之神;
孔子是"黑龙"之种,等等。
玆据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辑《纬书集成》列出一些主要的纬书:[3]
易纬干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易纬通卦验、易纬乾元序制记、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易纬中孚传、易纬天人应、易纬通统图、易纬运期、易纬内传、易纬萌气枢、易纬内篇、易纬太初篇、易纬九厄谶、易纬礼观书、易纬记、易纬纪表、易纬决象、易纬统通卦验玄图、易纬河图数等易纬(其他书名不详者).
《尚书大传》、尚书考灵曜、尚书帝命验、尚书璇玑钤、尚书刑德放、尚书运期授、尚书帝验期、尚书洪范记、尚书中候、尚书中候握河纪、尚书中候我应、尚书中候考河命、尚书中候雒予命、尚书中候雒师谋、尚书中候摘雒戒、尚书中候仪明、尚书中候敕省图、尚书中候稷起、尚书中候凖谶哲、尚书中候合符后、尚书中候运衡、尚书中候契握、尚书中候苗兴、尚书中候赤雀命、尚书中候日角、尚书中候霸免、尚书中候顗期、尚书中候亶甫、尚书中候杂篇等.
诗含神雾、诗推度灾、诗泛历枢等诗纬(其他书名不详者)。
礼含文嘉、礼稽命征、礼斗威仪等礼纬(其他书名不详者)。
乐动声仪、乐稽耀嘉、乐叶图征等乐纬(其他书名不详者)。
春秋演孔图、春秋元命苞、春秋文曜钩、春秋运斗枢、春秋感精符、春秋合诚图、春秋考异邮、春秋保乾图、春秋汉含孳、春秋佐助期、春秋握诚图、春秋潜潭巴、春秋说题辞、春秋命历序、春秋内事、春秋录图、春秋录运法、春秋孔录法、春秋璇玑枢、春秋揆命篇、春秋河图揆命篇、春秋玉版谶、春秋瑞应传、春秋感应图、春秋考灵曜、春秋圣洽符、春秋甄耀度、春秋纬、春秋图等。
孝经援神契、孝经中契、孝经左契、孝经右契、孝经钩命决、孝经内事、孝经内事图、孝经河图、孝经中黄谶、孝经威嬉拒、孝经古秘、孝经雌雄图、孝经雌雄图三光占、孝经章句、孝经纬等。
论语比考、论语撰考、论语摘辅象、论语摘衰圣、论语素王受命谶、论语崇爵谶、论语纠滑谶、论语阴嬉谶、论语谶等。
河图括地象、河图始开图、河图挺佐辅、河图稽耀钩、河图帝览嬉、河图握炬记、河图玉版、龙鱼河图、河图合古篇、河图令占篇、河图赤伏符、河图闿苞受、河图叶光纪、河图龙文、河图录运法、河图帝通纪、河图真纪钩、河图龙帝纪、河图龙表、河图考钩、河图秘征、河图说征、河图说征祥、河图说征示、河图会昌符、河图稽命征、河图揆命篇、河图要元篇、河图天灵、河图提刘篇、河图绛象、图纬绛象、河图着明、河图皇持参、河图帝视萌、河图灵武帝篇、河图玉英、河图稽纪钩、河图考灵曜、河图纪命符、河图圣洽符、河图表纪等。
洛书灵准听、洛书甄曜度、洛书摘六辟、洛书宝号命、洛书说禾、洛书录运法、洛书录运期、孔子河洛谶、洛书雒罪级、洛书纪、洛图三光占、洛书说征示、洛书兵钤势、洛书斗中图等。
《尚书中候》乃汉代的一种谶纬之书,该书产生较早,影响较大,但它既非《河图》、《洛书》类,也不属于《七经纬》之列,汉代常与纬书并称为“纬候”,成为纬书的一种统称,如《后汉书·方术传序》:“至乃《河》《洛》之文,龟龙之图,箕子之术,师旷之书,纬候之部,钤决之符,皆所以探抽冥赜,参验人区,时有可闻者焉”,李贤注:“纬,七经纬也。候,《尚书中候》也。”
汉代人认为《尚书中候》是和《尚书》同时产生的书,都是由孔子删定的。《尚书璇玑钤》和郑玄《六艺论》都说:“孔子求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书名“中候”,中者,徵应也;候者,占验也,即说历代帝王圣人应占验而兴起的意思,也就是专言符命的书,故其中多载历代帝王所见的符瑞灾祥。它主要以五行相生说,论述了尧、舜、禹、汤、文、武等各王朝帝王或其他祖先的性格、行为及其祥瑞,并试图证明这些王朝或帝王兴起的正统性。它冠以“尚书”之名,是因为它的初衷是想仿照《尚书》中文体样式,做成古代帝王的谱系、言行、事迹记录,如“粤若尧母曰庆都”、“粤若稽古王汤”、“维王既诛崇侯虎”、“维岁二月,候在东馆”、“[粤]若稽古周公旦,钦维皇天”,等等,都是模仿《尚书》,目的是由此来更加确认各王朝、各帝王的正统性,进而证明制作或利用《中候》的王朝出现的必然性,这就和汉王朝的权威化关系相当密切了,归根结底是想借助《尚书》的权威性来张目。
汉代书籍包括谶纬之书经常引用或说到它,如《白虎通义·爵篇》引《中候》曰:“天子臣放勋”;《尚书纬帝命验》云:“顺尧考德,《题期》、《立象》”,《题期》、《立象》都是《尚书中候》的篇名。可见此书在东汉初年已经流行于世,朱彝尊《经义考》卷二六五认为“《中候》专言符命,当是新莽时所出之书。”
由于自魏晋以降,历代禁毁图谶,《尚书中候》十八篇在唐代已佚,不过由于它影响大,诸书征引颇多,佚文保存下来的比较多。明清学者多有辑本,今以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辑本较为详备。
对此书注释研究的著作首推清末学者皮锡瑞的《尚书中候疏证》(收入《师伏堂丛书》),征引丰博,考证详赅。皮氏对此书评价很高,说它“超诸纬而独出,纪实为多;拟《逸周》之删除,征文尤信。”
随着儒家经学地位的确立和儒家经典被奉为神圣, 谶 开始与儒家逐渐结合了起来。一方面,儒家需要以符谶为内容的宗教神学来为封建主义的皇权统治进行论证;另一方面, 谶 也需要依傍经义来扩大其宣传效果。因此,两者逐渐合流。刘申叔说: 周秦以还,图篆遗文,渐与儒道二家相杂,入道家者为符篆;入儒家者为谶纬。
董(仲舒)、刘(向)大儒,竞言灾异,实为谶纬之滥觞。 ②刘师培的这一看法是很有见地的。董仲舒作为汉代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不仅利用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资料通过阐发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来为汉武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汉帝国进行论证,而且还大谈符瑞与灾异。董仲舒认为: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也就是说,在董仲舒看来,王者将兴,必先有符谶出现。如:《书》中所说的 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 ,大概就是 受命之符也 。
不仅如此,董仲舒还进一步认为,君主为政的好坏也有符瑞与灾异以应验之。
如果君主勤政爱民,奉天行事,政绩斐然,则有天瑞应诚而至 ;相反,如果国家 将有失道之政 ,则上天 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乃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因此,董仲舒说: 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董仲舒的这种王者将兴必有 受命之符 与 推灾异之象于前,然后图安危祸乱于后 的思想,与秦汉间以宗教预言为主要内容鬼神符谶极为相似。因此章太炎有《驳建立孔教义》中说: 燕齐怪迂之士兴于东海,说经者多以至道相揉……伏生开其源,仲舒衍其流。……谶纬蜂起,怪说布彰,……则仲舒为之前导也。董仲舒在其经学思想体系中,大讲鬼神符谶,这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老百姓的欺骗,但同时也有着要求统治者按照天意行事而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内涵。因此,符瑞、灾异之说是封建社会中唯一能够对最高统治者——皇帝起到一点威慑、限制作用的东西。但是,这种东西也不能讲得太多,讲多了也会引起皇帝的厌恶。
董仲舒在武帝时虽为一代名儒,但他在政治上并未受到重用。先做江都相,后又为胶西相。从表面上看,这可能是出于公孙弘的陷害,而实际上则是由于汉武帝对他的经学思想体系中的那些 推说阴阳灾异 的说法不太欣赏所致。而他的学生睦弘(睦孟)推《春秋》之意言灾异,被指控为 设妖言惑众,大逆不道 ,招致杀身之祸。所以东汉班固深有感慨地指出: 汉兴推阴阳灾异者,孝武时有董仲舒、夏侯始昌,昭、宣则睦孟、夏侯胜,元、成则京房、翼奉、刘向、谷永,哀、平则李寻、田终术。此其纳说时君著明者也。察其所言,仿佛一端。假经设谊,依托象类,或不免于'亿则屡中'.仲舒下吏,夏侯囚执,睦孟诛戮,李寻流放,此学者之大戒也!京房区区,不量浅深,危害刺讥,构怨强臣,罪辜不旋踵,亦不密以失身。悲夫!
所以,为了人身安全并使其言论受到重视,汉儒逐渐放弃了以经学家个人名义阐说阴阳灾异的做法,而是进一步将今文经学中的神学因素扩大、膨胀,开始在 经 之外制造出一些以宗教神学来解释、神化儒家之 经 的书,因其与 经 相对,故称为纬书.这些 纬书 在经 的章句之外,附会出一套神学说教,制造了许多神话,这些神话不仅神化了封建皇帝,更重要的是把儒家的圣人——孔子变成了通天教主。
这样,原来以经学家个人名义作出的预言全都被附会到了神人——孔子的名下。这不仅提高了预言的神圣性,增加了被当权者采纳的机会,而且在预言不被采纳的情况下,也减少了无端获罪的可能。
例如,在《春秋纬》的《演孔图》中,孔子便被说成是孔母征在梦中与黑帝交而生,因此孔子是黑帝的儿子,故称 玄圣.还说,孔子制作《春秋》、《孝经》等五经是根据天命来为汉制法,即 (孔子)得麟之后,天下血书鲁端门,曰:趋作法,孔圣没,周姬亡,彗东出,秦政起,胡破术,书纪散,孔不绝。子夏明日往视之,血书飞为赤乌,化为白书,署曰:演孔图。中有作图制法之状。 因此孔子在作成《春秋》、《孝经》之后,便使 七十二弟子向北辰,磬折而立,使曾子抱《河洛事(书)》北向,孔子斋戒,簪缥笔,衣绛单衣,向北辰而拜,告备于天曰:《孝经》四卷、《春秋》、《河洛》凡八十一卷,谨以备。天乃虹郁起白雾席地,赤虹自上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 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季子,天下服!'①在这里,孔子便由经学家所推崇的孔圣人变成了受天命而为汉制法的通天神人;儒家典籍也由不可怀疑的 经 变成了神秘的 天书.这些神话,在今天看来实在是荒诞,但在当时却是很有威摄力的,就连最高统治者也是不得不服的。
因此,在元、成之后,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日趋激烈,西汉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为了挽救西汉政权的腐朽统治,以谶纬来批评时政便蔚为一时之风气。
《后汉书·五行志》注引《春秋潜潭巴》三十三条,全是说明某日月蚀就是上天向人君预示某种变乱而要求君主检讨自己为政中的过失的;至于其他纬书中以灾异来批评腐败政治的例子更是俯拾皆是。如《春秋运斗枢》说: 人主自恣,不循古,逆天暴物,祸起则日蚀 ,把日蚀看作是上天对 人主自恣 的反应;而在《洛图三光占》中则公开预言汉朝将要亡国丧主, 荧纬书的作者之所以能够这样大胆地、毫不隐讳地批判时政并预言汉之将亡,就是因为他们有通天教主——孔子的保护,他们所表达的预言是神的旨意,所以没有人敢反对。
孔子由先秦时的一个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学者与私塾教师,演变成今文经学中的孔圣人;又由经学中的圣人变成了通天神人。汉儒神化孔子的运动到这时便最后完成了。孔子与儒家经典的神学化,使儒家由经学彻底演变成了神学[1]。
在汉代统治者的倡导之下,谶纬神学非常盛行。
谶是一种宗教性的神秘预言,又称谶语,以之预测吉凶,因通常配有图,故又叫图谶。古人多用於政治斗争中,如秦始皇晚年,卢生奏《录图书》说:亡秦者胡。又有「始皇帝死而地分」、「今年祖龙死」等谶语。纬是相对於经而言,指用图谶等神秘含意解释儒家经典,又称为「纬书」,如纬书《孝经援神契》说孔子即已预言刘邦当皇帝。
实际上,谶纬神学是古代的具有宗教神学色彩的政治宣传心理学,以此为谋求权力者或已登上权力宝座的统治者大造舆论,从而收服具有传统天命观的民众,证明其权力的合理性。谶纬神学在西汉末年的哀、平之际大兴,在王莽与刘秀的推波助澜之下,到东汉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本来,董仲舒以神秘的阴阳五行学说附会儒家经义,提出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使儒家学说宗教化。儒生与方士的结合造成了汉代社会浓郁的宗教气氛,这样的社会环境给神仙方士创立宗教提供了方便。道教发生於东汉不是偶然的,与谶纬神学的流行分不开,并得到其启示,如受纬书对孔子神化的启示,早期道教逐渐装扮老子,终至以老子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後世道教也曾大量造作和利用图谶,如魏晋南北朝时「老君应治,李弘应出」的谶语。唐代道教徒为李渊创业而制作的「桃李谣」等即属此类。
东汉初年谶纬大盛。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谶纬在汉代的流行,是与汉代思想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泛滥分不开的。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如织布之竖经横纬,“七纬”就是“七经”之“纬”。
春秋以前,《诗》、《书》、《礼》、《乐》、《易》、《春秋》本属“旧法世传之史”,凡有教养的贵族子弟,都要学习《诗》、《书》、《礼》、《乐》。儒家学派的孔子教授弟子,传习“六艺”,其中使用的主要教材也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后来成为儒家门人世代传习的主要内容。
六艺初不称“经”,“经”名是因传记的兴起而得名。经是儒家后学对六艺的尊称,有传记而后有“经”名。孔子教学口义,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其中一部分由七十子后学集结为《论语》,另一部分《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口义,师弟相传,儒家后学再加以引申发挥,就形成了众多的六艺传记。
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儒学定于一尊,《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官方的法定经典,取得了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在汉代,五经、六艺具有崇高的权威性,但经书毕竟是古代的东西,即使在某些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也总难和当时的政治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
秦汉以来出现了一批方士化的儒生,把阴阳术数带进了儒学。为了使经学与当时的政治现实结合,方士化的儒生开始神化孔子和经学,把孔子说成是一位能通过去、知未来的“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于是就产生了“孔子为汉制法”的神学预言。在儒学宗教化的气氛下,方士化的儒生开始大量炮制谶纬,谶纬神学由此形成。
“谶”是神的预言,“纬”是与“经”相配的。谶纬的出现,既依附于孔子和儒家经典,又可以借助于宗教神权的力量来指导现实和预示未来的吉凶祸福。这样既便于同汉代的现实和政治结合,并以神权的力量增加了经学的权威性,从而巩固了经学的统治地位,这就是谶纬附经,亦以辅经的妙用。谶纬在后汉时代,号为“内学”,尊为“秘经”,盛极一时。谶纬不仅与经平起平坐,几乎有取代经学的趋势。
汉代只有“五经”,而因为“乐”是孔子传习的“六艺”之一,也具有“经”的地位,所以为之制作的纬书就直接称为《乐纬》;《孝经》和《论语》本来属于传记,但汉代重视“孝”,非常认可《孝经》里说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话,认为孝可以感天动地,故予大力推崇,甚至帝王名号里也加个“孝”,如“孝文”、“孝武”。在纬书中,常把《孝经》与《春秋》并举,如《孝经纬钩命决》里说:“孔子在庶,德无所施,功无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以《春秋》属商,《孝经》属参。”又说:“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可见在汉代人心目中,《孝经》是是孔子所著,和作为经的《春秋》地位相同;《论语》则是记孔子记其门人言行之书,故也受到追捧和重视,也都为之制作了纬书。但是“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既然不是经,就不能称为纬,所以起初称《孝经谶》和《论语谶》。而实际情况是,自东汉以降,谶与纬实无分别,所以《春秋纬》、《诗纬》也可以称为《春秋谶》、《诗谶》,《孝经谶》、《论语谶》也可以称为《孝经纬》、《论语纬》。由于汉代对《孝经》的重视,它具有与“经”的同等的地位,所以后人把《书纬》、《易纬》、《诗纬》、《礼纬》、《春秋纬》、《乐纬》、《孝经纬》统称为“七经纬”或“七纬”,里面不包含《论语谶》。就现在所知,《论语谶》只有八篇,而《孝经纬》或《孝经谶》却有几十种,可见汉代尊崇《孝经》远远超过《论语》。
汉代人认为纬书都是解说经义的,所以“纬”也被称为“说”, 《困学纪闻》八言:“郑康成注二《礼》,引《易说》、《书说》、《乐说》、《春秋说》、《礼说》、《孝经说》,皆纬候也。”
自魏晋以降,历代禁毁图谶,“七纬”除《易纬》八种之外皆佚,自元末以迄于清代,有众多学者作了辑佚。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在综合前人辑佚成果的基础上,修订增补校勘,著成《纬书集成》一书,是到目前为止最为详备的谶纬之书辑本。
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当时被公布的图谶之书一共有八十一篇,其中七经纬有三十六篇。唐代李贤《后汉书·樊英传》注中罗列了其中三十五篇的题目如下:
“七纬者,《易纬》:《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也;《书纬》:《璇玑钤》,《考灵曜》,《刑德放》,《帝命验》,《运期授》也;《诗纬》:《推度灾》,《氾历枢》,《含神雾》也;《礼纬》:《含文嘉》,《稽命徵》,《斗威仪》也;《乐纬》:《动声仪》,《稽耀嘉》,《叶图徵》也;《孝经纬》:《援神契》,《钩命决》也;《春秋纬》:《演孔图》,《元命包》,《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孳》,《佐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也。”
其中少了一篇,一般认为少了《春秋纬》中的《命历序》一种。
但是,后来诸书引用的七经纬篇目远远不止三十六篇,诸书引用时,为了避讳“谶纬”的名目,故多将“纬”字省略,如《易稽览图》、《尚书璇玑钤》、《诗推度灾》等等。这里将古籍所引七经纬篇目列于下:
(一)易纬
《易纬乾凿度》
《易纬乾坤凿度》
《易纬稽览图》
《易纬辨终备》
《易纬通卦验》
《易纬乾元序制记》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天人应》
《易通统图》
《易运期谶》
《易萌气枢》
《易太初篇》
《易河图数》
《易九厄谶》
《易内戒》
《易状图》
《易神灵图》
《易统通卦验玄图》
(二)尚书纬
《尚书璇玑钤》
《尚书考灵曜》
《尚书刑德放》
《尚书帝命验》
《尚书运期授》
《尚书帝验期》
《尚书洪范记》
《尚书赤雀命》
(三)诗纬
《诗推度灾》
《诗氾历枢》
《诗含神雾》
《诗纬图》
(四)礼纬
《礼含文嘉》
《礼稽命徵》
《礼斗威仪》
《礼瑞应图》
(五)乐纬
《乐动声仪》
《乐稽耀嘉》
《乐叶图徵》
《乐五鸟图》
(六)春秋纬
《春秋演孔图》
《春秋元命包》
《春秋文耀钩》
《春秋运斗枢》
《春秋感精符》
《春秋合诚图》
《春秋考异邮》
《春秋保乾图》
《春秋汉含孳》
《春秋佐助期》
《春秋握诚图》
《春秋潜潭巴》
《春秋说题辞》
《春秋内事》
《春秋录图》
《春秋录运法》
《春秋孔录法》
《春秋璇玑枢》
《春秋玉版》
《春秋瑞应传》
《春秋考曜文》
《春秋包命》
《五帝钩命决图》
《春秋秘事》
《春秋灾异》
《春秋少阳篇》
(七)孝经纬
《孝经援神契》
《孝经钩命决》
《孝经内事》
《孝经内事图》
《孝经元命包》
《孝经古秘援神》
《孝经古秘图》
《孝经左右握》
《孝经左右契》
《孝经左右契图》
《孝经中契》
《孝经内记》
《孝经内记图》
《孝经内记星图》
《孝经内事星宿讲堂七十二弟子图》
《孝经口授图》
《孝经分野图》
《孝经雌雄图》
《孝经异本雌雄图》
《孝经河图》
《孝经中黄谶》
《孝经章句》
《孝经威嬉拒》
《孝经元辰》
《孝经应瑞图》
《皇灵孝经》
《孝经错纬》
《孝经皇义》
谶纬之学对东汉政治、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均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年渐衰。由于谶纬本就是人为制作的,可以被一些人利用来散布改朝换代的政治预言,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危险,刘宋以后屡加禁止。隋炀帝正式禁毁之后,谶纬之书大量散失。
谶纬充斥着浓重的神学色彩,东汉时期经学与谶纬之学不分彼此,但是谶纬多是政治家用来掌权的工具,宋朝时很快就从经学中被剥离了出去,以宋明道德神学代替。但谶纬中并非全是荒诞的东西,其中还含有许多天文、历数、地理等方面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此外,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两千年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最高伦理规范,其最初的确切表达即是《白虎通义》从礼纬《含文嘉》中引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