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就读于南通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当小学教员。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支部副书记。[1]
1928年春,任中共南通县委委员兼城区区委书记。
1929年春,任中共南通中心县委书记,同年秋出席中共江苏省党的二大,被选为省委委员。左起:饶漱石、陈毅、谭震林、刘瑞龙、粟裕
1930年春,任中共通海特委书记,参与领导苏北农民武装起义,成立了红军第十四军。失败后到上海,同年冬任中共江苏省委外县工作委员会书记。
1931年后,历任中共上海法南区委宣传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员,中共江苏省委员会书记兼军委委员等职。
1933年3月,到川陕革命根据地,曾被任为陕南红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不久改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参加巩固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历次反“围攻”斗争。
1935年5月,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同中央红军会师后,8月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0月奉命南下川康边,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36年秋,随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师。同年11月任红军西路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37年夏,西路军失败后绕回到达延安。同年秋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刘瑞龙(3)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央安吴青年干部训练班副主任,中共豫皖苏省委委员,皖东北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淮北区党委副书记兼淮北行政公署主任等职。参与领导巩固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和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华东北线后勤部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前委委员,豫皖苏财经办事处主任,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委员、秘书长等职。参与领导了华东战场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曾动员组织几百万民工支援淮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农业委员会书记兼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政务院农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农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农业行政干部学校校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兼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农业部顾问等职。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1]
1988年5月25日,在广州逝世。
夫人江彤,育有4个子女。
长女刘延淮,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专家组成员。
儿子刘延申,学者。
次女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三女刘延宁,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执行会长。
1937年春,刘瑞龙跟随毕占云支队在山里同敌人周旋两个月后,被当地藏族民团搜山时发现,送交敌韩起功集中营,转押张掖看守所,同押的有魏传统、惠子明、徐宏才、袁正明、董光益、张刘瑞龙玉清、刘金生等。他们经过相互了解,建立了狱中秘密党支部,刘瑞龙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以“坚定思想,稳定内部”为任务,相约绝不暴露原来姓名和身份。他们每天利用放风时间,在地上划“坚定”二字互勉,边划边抹,并互唱《苏武牧羊歌》,以此相互鼓励。当年8、9月份,他们8人被马家军押送西宁。临行前,刘瑞龙等8人表现十分镇定,并请前来送行的同志们转告党组织:“生死寻常事,万一不幸,请告诉家里人,不要难过。”
刘瑞龙等人到西宁后,敌人对他们进行单独审讯。但刘瑞龙等红军干部大气凛然,毫不畏惧。他们按照在秘密党支部的约定,咬定自己的身份,决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和出卖同志。后来,敌人又施展阴谋诡计,提出要他们留下,许愿高官厚禄。刘瑞龙等人并不为敌人引诱所动摇,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抗争到底。在党中央和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的积极营救下,刘瑞龙等人被马步芳派人押送到兰州绥靖公署贺耀祖处,由贺处转送到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至此,刘瑞龙等人才真正回到了组织的怀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