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中文名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位置 沁源县
目录导航

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概况

       耸立在盐阜平原上的芦蒲烈士纪念塔,即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也同天安门广场上伟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具有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标志着一种壮烈和不屈,显示出一种英豪的气概,激励后来人奋发。

     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历史

     1943年,是个不寻常的年份,是个让日本鬼子胆战心寒的年份,是个让英雄永远在历史定格的年份。抗战时期新四军在盐阜区有几次重要战斗都发生在这一年。1943年初春,日伪集结两万余人,对盐阜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了春季大“扫荡”,妄图消灭新四军在盐阜区的主力部队。为了粉碎日伪阴谋,新四军三师七旅和八旅奉命转移到外线淮海区,只留少数主力部队,化整为零,分散配合地方武装,坚持反“扫荡”斗争,历时一月有余,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为新四军主力回师对日伪展开反击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战机。

    3月初,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奉命从淮海区日夜兼程回到盐阜区,参加对日伪的反击战。该部回到盐阜区以后,连续打了几仗,特别是3月16日在黄营一战,重创日伪“清剿大队”,杀敌近百人,追敌十余里,大长了盐阜区军民的士气,大灭了日伪的威风。17日半夜,新四军乘胜越过废黄河,进入阜宁县单家港一带隐蔽,待机歼敌。19日拂晓,日伪军纠集大队人马,由佃湖南进“扫荡”,除步、骑兵外,还有数辆汽车。在进入单家港废黄河西岸时,突遭我新四军猛烈袭击。在新四军歼灭日伪军二百四十人以后,部队奉命后撤转移。新四军二十二团副团长童世明亲临前沿阵地,指挥部队后撤转移,不幸头部中弹,为国捐躯。这就是有名的单家港反击战。

    同年3月,为了改变敌我战势,争取战场主动权,新四军三师八旅兼盐阜军分区领导人决心集中绝对优势兵力,采用四面包围的战法,以多路而有重点的攻击,首歼陈集之敌,尔后伺机攻克东沟,打击阜宁、东坎、北沙等日伪据点。二十三团承担围歼陈集据点任务,其他团分担阻援任务。战斗于3月25日晚打响。关于陈集歼灭战,战斗的指挥者张爱萍副师长有首诗真实地记录了战斗实况:“风送春暖丹心融,月照铁马虎胆雄。千村人迎频招手,百户犬卧抚怀中。大圣扬威罗刹腹,小鬼跪降龟壳丛。陈集歼敌首奏捷,全面反击战鼓隆。”这次战斗,全歼陈集据点日军崖畅也中队八十九人,缴获了日军全部武器装备。为了让我军通过时不惊动敌人,群众把狗抱在怀中抚摸,使其不叫。

    3月下旬,新四军三师二十四团攻克八滩,全歼日军山本中队。5月,新四军解放了陈家港。这一系列的战斗,新四军的勇士们用灵与肉唱响了英雄赞歌,赢得了战斗的胜利。烈士们在炮火与热血中得到了永生。

   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建塔

       建塔之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战火烧红了盐阜大地,各种物资奇缺。盐阜区各界人士为保证烈士塔按时建成,同心协力,克服一切困难。材料来自四面八方,有从淮安季桥运来,有从阜宁杨集运来,还有从敌占区——距敌人半里路处运来的。参加搬运的不分男女老少,有将近一万人参加修塔。张爱萍副师长和八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曾五次到工地视察,并作指导。塔顶的战士塑像,为鲁莽同志设计,开明士绅、盐阜区参议员杨芷江亲自撰书塔铭。画家、诗人杨幼樵为纪念碑作诔曰:“塔身耸立,上接云霄。塔身坚固,不可动摇。有如烈士,不折不挠。芳心洁白,日月共昭。比之松柏,岁寒不凋。吁嗟乎,死有重于泰山,当迥异于鸿毛,名留志于万古,非仅荣于一朝。”

        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敬仰以身殉国的抗日阵亡烈士,反而用罪恶的炮弹来摧毁这座充满浩然正气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1947年,主塔上半部遭国民党军队炮击毁坍。但人民不会忘记这些肝胆悬日月的烈士,历史不会忘记这些为民族解放洒尽最后一滴血的烈士。1959年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按原式样重建。重建时,黄克诚同志特地委派唐棣华(黄克诚夫人,阜宁建政后第一任县委书记)来阜,亲临工地指导。1975年复又整修。整修时将原砖质结构全部换上石料。塔占地面积二万四千多平方米,塔高五丈,上有刘少奇、陈毅等党政军领导所作的碑题。塔顶屹立铁铸全副武装战士像一尊。塔下建三层台阶。最高层竖有一人高的铜质炮弹几枚,以铁链连缀。在十块八尺高三尺宽的勒石纪念碑上,刻有一千七百六十名烈士名单。这些烈士分别是在安丰、草甸、涟水、周门、单港、陈集、黄海、九里窑、伍佑、季圩、沙二集、八滩、五小街、六套、七套、大杨庄、天沟、合德、陈洋、茭菱、南湖庄、杨儿庄、苏咀、六堡等战斗中牺牲的。其中有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三师二十二团团长陈发鸿、副团长童世明、三师七旅参谋长刘治国、华中鲁艺学校教务长邱东平(文学家)、许晴(戏剧家)等团以上干部四十多名。还有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司令员谢祥军和二纵四师师长殷绍礼两烈士合葬一墓。

   现状

       如今,芦蒲的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已形成不小的烈士陵园。苍松翠柏森然,鲜花繁茂。有公路直达其间。这里成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来这里凭吊先烈的各界人士不分时节,不分地区,不辨年龄,不知姓名,数不胜数,包括当年的新四军老战士和一些将军们。清明节,逐队成群的孩子打着红旗,抬着花圈,崇敬而虔诚地来这里举起拳头宣誓。

山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沁源县城西南7千米阎寨村北约200米处,全称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抗战四年阵亡将士纪念碑》。碑塔背依青山,前俯田野,林木茂盛,环境优美。1941年秋季反扫荡时,日军发动“六路围攻”,企图一举消灭太岳根据地领导机关。决死一纵队司令部在执行部队调集安排、转移到沁源马森一带大林区时,被日军包围,发生激战,59团团长胡兆琪率部伪装纵队主力突围,吸引日军追击,不幸被俘,纵队司令部为掩护胡兆琪团长,假称牺牲,巧设灵堂,同时,也为纪念抗战四年来之阵亡将士,于反扫荡结束后的同年12月,在阎寨村召开了大规模的追悼会。会后建造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由青石雕凿垒砌而成,平面呈方形,高3米。正面阴刻碑名,背面阴刻铭文、名录;左右两面铭刻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太岳行署主任牛佩琮等领导人题词。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山西省文物局拨款进行搬迁,向西移动约100米,并在其上修建一座纪念亭。

闽侯大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基本情况

     位于福建省闽侯县大湖乡大湖村西南浮岛山上,是 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塔建于1945年,是为纪念1941年5月国民党第二十五集团军在大湖战役中为抵抗入侵日军而牺牲的将士而修建的,收埋了200多名阵亡将士的遗骨。

  大湖战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日寇入侵华南以来的一次最惨重的失败,极大地鼓舞了福建人民的抗日斗志。1971年,纪念塔惨遭毁坏,1999年按原貌修复,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系方体状形青石结构。

    闽侯大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大湖战役

  1941年春,日军为封锁与控制东南沿海地区,下令华南方面军向浙江东部和福建沿海各界人士缅怀大湖抗日先烈(11张)发动进攻,福建军民英勇抗击,展开了新的斗争。其中,发生在闽侯的大湖战役使日本侵略者遭到惨重损失。

  1941年4月18日,日军从连江长乐登陆,国民党守军一触即溃,4月21日,福州沦陷。5月22日,日军分两路沿闽江溯流而上,第一个目标就是闽侯大湖。在此关键时刻,国民党第十三训补处“第一装备团”在李良荣师长的率领下,进驻大湖兰田,阻击敌军。5月23日,装备团抢先占领制高点,日军在6架飞机和4门山炮的掩护下,以一个大队的兵力向山顶进攻,遭到尖刀连官兵的顽强抵抗。与此同时,装备团第八连抢占了另一处高地,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全连官兵伤亡110多人,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5月25日凌晨,副团长郭志雄率领敢死队占领制高点。拂晓,装备团向日军驻地发动全面进攻,日军仓促抵抗,试图撤退。郭志雄身先士卒,在作战中不幸牺牲。大湖激战历时三天三夜,歼敌300多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